航天员成功“太空漫步”,中国航天更进一步
此次航天员在空间站首次出舱成功,标志着中国的“太空漫步”之旅逐渐进入实用阶段。
7月4日14时57分,经过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顺利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造阶段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航天员首次离开空间站在“太空漫步”,并安全返回,这在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史上,必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前,我国的“太空漫步”是处于技术摸索阶段。2008年,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将中国人的足迹首次印进寥廓而深邃的星空,为我国的航天探索迈出重要一步。从神舟七号的“蹒跚学步”,到此次航天员在空间站首次出舱成功,标志着我国的“太空漫步”之旅开始逐渐进入实用阶段。
这次出舱任务中,配合航天员完成出舱任务的机械臂备受关注。因为有了神奇强大的机械臂协助,航天员不需要复杂而风险大的喷气机动装置,就能任意抵达任务所需位置。因此,此次任务中机械臂可谓居功至伟。
但空间站的组装任务,除了借助机械臂,航天员的“太空漫步”,也必不可少。现实中,组装、维护大型航天器,例如大型空间站、太空望远镜,甚至是未来前往其他行星的深空载人飞船等,都离不开“太空漫步”.毕竟,很多航天设备的设计,都是基于人体工程学,而不是粗笨的机械。而目前的机械,也无法完全替代人类进行工作。
比如,国际空间站不同舱段外部有额外的连接管线,因为安全、体积等问题,这些管线不便从对接通道内走,只能在外部连接。这就需要航天员通过出舱工作来完成。此外,空间站在非气密区域有电池组、储气瓶以及各种暴露实验装置等,这些装置的安装、更换、维护也需要出舱活动来完成。
事实上,在此前人类完成的航天任务中,从阿波罗登月到搭乘航天飞机去维修哈勃太空望远镜,再到建造国际空间站和各种科学实验,主要都是通过出舱“太空漫步”.而人类在太空出舱,其本身就是一种勇气,是航天探索的精神象征。
此次出舱任务中,另一个备受关注的,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太空环境的恶劣,不只有无法呼吸的真空,还有巨大的温差。在空间站的向阳面,阳光直射下的温度可能高达150摄氏度,而在背阴面又能冷至零下100摄氏度以下。而且,太空也没有臭氧层等保护,各种有害辐射“长驱直入”.因此,舱外航天服需要抵御恶劣环境,为航天员提供至关重要的保护作用。
不仅如此,由于真空本身无法对流和传导热量,密封的航天服也无法透气,因此,航天服的温度控制也是关键。而在真空环境中,厚实的舱外航天服就像一个高压的人形气球那样胀气撑着,如何保持足够灵巧的活动能力也很考验科技水平。
此外,由于航天员的每次“太空漫步”,往往都是连续工作好几小时,因此舱外航天服必须有饮水和进食功能,同时还得处理航天员的内急等问题。未来,在某些任务中,航天员更有可能需要连续在舱外停留24小时以上,这就对舱外航天服的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国航天员此次圆满完成出舱任务,意味着我国已经在舱外航天服、核心舱机械臂、舱外维修与辅助工具、天地通信系统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这“太空漫步”的一小步,其实是中国航天事业更进一步的象征。今后,我们必将见证更多航天探索壮举,也让我们满怀信心,期待着中国航天事业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