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东乡:开启整体连片扶贫开发新征程
东乡族,以临夏回族自治州为主要聚居地的少数民族,甘肃省三个特有少数民族之一。
东乡族自治县,中国东乡族的发祥地,全国唯一以东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
因为集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高海拔山区于一体,东乡族自治县处于整体性贫困状态。
因为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东乡族自治县被列为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东乡族扶贫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东乡族自治县,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新一轮扶贫开发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
“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让大家生活越过越好。”遵照总书记的嘱托,东乡族自治县整村、整流域推进扶贫开发,开启了东乡族人民脱贫致富、建设小康社会新征程。
一条水泥公路从东乡族自治县高山乡山顶蜿蜒伸展到布楞沟沟底,似玉带缠绕,把沟里沟外连成一片。
“这是中石化对口扶贫援建的惠民路,打通了布楞沟村的‘大出路’,村社巷道硬化也一步到位。”高山乡乡长马嘉鹏介绍说。
两年前,布楞沟村民走的是羊肠小道,晴天浮土没过脚面,雨天泥泞寸步难行。如今,一出家门口,就走上了水泥路,前后对比,变化真大。
走进村里,村委会办公场所焕然一新,村小学盖起了教学楼。削山整地修建的一排排新农村住房红砖灰瓦,风景亮丽,56户困难住房群众喜迁新居。
农户马麦志家,院落干净整洁,院子中央,是一口自来水井,井口白色瓷砖贴面,镶嵌着“吃水不忘总书记,永远感恩共产党”两行红彤彤的大字。
“以前吃窖水,天旱时跑几十里山路去驮水,现在拧开水龙头就有自来水,再也不为吃水犯愁了。”马麦志道出心里话。
高山乡党委书记唐士林告诉记者,布楞沟村饮水入户工程是从高山乡延伸供水的,埋设管道15公里,建成蓄水池7座,受益农户68户,实现整村全覆盖。
马麦志的邻居马建英,是个养羊能手,依靠村级互助社借款、双联惠农贷款,一口气搭建了4栋暖棚羊舍,养羊160只,成为养殖大户。
“一茬羊育肥出栏周期3个月,一年最少养3茬,一只净赚150元。”马建英算了一笔账,2014年,他总共出栏肉羊400只,纯收入达6万元。
从崎岖山路到通村公路,从极度缺水到自来水全覆盖,从靠天吃饭到培育富民增收产业,短短两年,布楞沟村基础设施条件和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三大跨越”。
“到去年底,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3419元,比2012年翻了一番,其中国家政策性资金收入比例从79.1%下降到了40%左右。”村党支部书记马占海说。
“东乡族自治县整体连片特困的现状,不仅与自然环境严酷耦合、与生存条件恶劣伴生,更与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并存、与地理区位特殊叠加,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典型性。”东乡县委书记马生荣分析说。
通过“解剖麻雀”,东乡族自治县将锁南、沿岭、汪集、大树、高山、达板6个乡镇22个村,一道纳入布楞沟流域整体连片扶贫开发实施规划,以点带面,抓点促面,推动整村推进扶贫向整流域连片开发扶贫转变、输血式扶贫向造血扶贫转变。
基础先行,强基固本。硬化乡村道路6条54公里,沿线1万多群众告别出行难。新修高标准梯田3万多亩,昔日“三跑田”变成“三保田”。建成人饮入户工程2处,自来水流进农家院。新建、改造住房226户,实现流域内群众无危房。
特色产业,“造血”治本。扶持农户修建暖棚圈舍,散户养殖扩大规模,规模养殖风生水起,传统的养羊业成为富民首位产业。推广旱作农业技术,脱毒马铃薯、双垄沟播玉米种植实现适宜地区全覆盖。“两后生”、农民工技能培训同步推进,劳务输转效益提升,人均务工收入过万元。
“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循着布楞沟流域整体连片扶贫开发的经验和模式,东乡族自治县因地制宜编制刘家峡沿库区、苦改沟流域扶贫攻坚区、巴谢河流域特色经济带、沿洮流域经济综合开发等六大区域发展规划,整体连片推进扶贫开发,力争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中,东乡族人民“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掉队”。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