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掀起收视热潮

时间:2015-03-23 11:14来源:大西北网-兰州晨报 作者:首席记者雷媛 点击: 载入中...
  学术研讨会在兰州举行


  大西北网3月23日讯 3月20日,由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主办的纪录片《河西走廊》学术研讨会在兰州举行。该片总撰稿人邓建永专程出席,与来自省内高校、研究机构的相关专家学者共同就该片的得失进行了探讨。
  
  此前,由省委宣传部和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联合出品、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制的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在中央电视台和凤凰视频同步播出后,掀起观赏热潮的同时,也引发了业界关于纪录片的定位、创作方式等相关问题的热议。
  
  在当日的研讨会上,与会者一致认为,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总体上来说是一部比较成功的纪录片,值得肯定。
  
  正如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陈克恭在研讨会上所言,《河西走廊》用历史地理渐进式的方法来解读丝绸之路,能让观者获得一种穿越时空的感受和眼光,能够引发人们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思考,对于今后甘肃的经济、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发展建设有一定的启示性意义。
  
  那么,纪录片《河西走廊》又“失”了什么?这也是当日研讨会的焦点。
  
  用电影化的手法再现历史场景。这是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一种新的创作尝试,它在赢得“创新”的叫好声的同时,也有不少的质疑。当日的研讨会上,这种情景再现的纪录片创作方式再度成为探讨的焦点。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杨华副院长认为纪录片《河西走廊》更多地强调一种再创造,是一个文化表征的奇观,达到了重新阐释河西走廊的作用。“河西走廊的模式”可能恰好是让表演进入纪录片的成功的、里程碑式的案例。河西学院传播学院院长王玉民教授认为《河西走廊》用电影化的手段再现历史场景,用电影的方式讲故事,这是一部具有创新性发掘的纪录片。
  
  省广电总台总编室副主任王安却认为纪录片的一个重要特质是它具有文献性和史料性的价值,真实是纪录片的魂,它必须拒绝与排斥艺术化的想象和表达,即使需要艺术表达也要与历史事实吻合。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省影视剧审查委员会委员杨光祖教授认为,从讲好中国故事的角度来看,纪录片《河西走廊》可以说名副其实,但是该片过分强调的影视性导致了它作为纪录片的现实性和纪录性都不是很强。西北师大传媒学院副教授任志明认为,从头至尾的历史再现方式进入的是已成为历史的河西走廊,应更加充分表现当下活色生香活灵活现的河西走廊。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兰州城关区各大型批发市场31126户经营户恢复营业
  • 总投资50亿元!兰州新区大型医疗综合体项目即将开建
  • 全省大型公路客车尾部粘贴最高限速标识
  • 大型客车最高限速标识在兰发放
  • 兰州交警喊话这1000辆大型汽车车主您的爱车该体检了
  • “冬春游兰州十福悦金城” 大型活动正式启动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