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坝:双联的样板

时间:2015-04-22 17:09来源:甘肃经济网 作者:吴正楠段睿珺 点击: 载入中...
——省委组织部联村联户侧记  

  【双联经验】怎么才能改变贫困面貌,让大山深处的藏族同胞同全国人民一道过上好日子?
  
  双联行动实施三年来,甘肃省委组织部在双联点舟曲县拱坝乡坎坎、片片、卡子、拱坝四个村,用实际帮扶行动给出了答案。
  
  4月的舟曲,草长莺飞,春潮涌动。
  
  走进大山深处的拱坝乡坎坎村、片片村,映入记者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水泥路上,忙于耕作的藏族同胞人来车往,热闹不已。新建的文化广场上,穿戴整洁的男女老幼踢毽子、跳锅庄舞、唱卡拉OK,个个喜笑颜开。
  
  现在,藏乡巨变,崭新风貌扑面而来。这一新风貌得益于双联行动的大力开展,得益于省委组织部的倾力帮扶。“双联带来的变化太大了,脏乱差没有了,村民的心热起来了,致富的劲头足了,过好日子有奔头了。”76岁的藏族老党员尹沙义感慨地说,以前村里到处是垃圾,走路都没法下脚。村子破破烂烂,村民没事干,站在墙角晒太阳,守着几分薄田过日子,在人前头走路都抬不起头来。
  
  省委组织部工作队员王春林第一次进入拱坝乡坎坎村时,被这里的贫困深深地刺痛。他在“双联”民情日记中这样写到:“山高坡陡,人均只有1.3亩坡地,村民耕种方式原始,在地里撒上种子,用耙子耙一下就算种上了。薄田加上薄种,收成自然很薄,又没有来钱的路,靠国家的一点救济和补贴过活,吃饱穿暖成了特困户最大的奢望。”
  
  走访贫困户中,省委组织部双联工作队亲眼目睹了农村贫困的艰辛,亲身感受了农民渴望脱贫的迫切,也更深刻地体会到省委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这一决策的高远。“要把双联工作搞好,就要把心交给群众,在实实在在谋发展上下功夫,要栽下摇钱树,留下带不走的工作队,让农民有盼头、有奔头,过上舒服称心的好日子。”省委组织部双联工作队长坚定地说。
  
  农民夜校——驱动思想的火车头
  
  拱坝的穷,关键是思想的落后。有这样好的市场条件不想着去致富,却一直在穷窝窝里打转转,睁着眼睛过穷日子。创办拱坝乡农民夜校就是要抓住贫困的“命门”,在思想观念上来一次大跃进,彻底挖掉穷根,这是记者在采访中最真切的感受。
  
  4月10日,拱坝乡农民夜校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来自坎坎、片片、拱坝、卡子四个村的36名致富带头人聚集一堂,聆听武都区花椒中心技术专家王永红做的花椒栽培讲座。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培育花椒村,致富拱坝人”已成为拱坝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带着对过好日子的一种渴望,“上夜校、学技术、学本事”,已成了时下拱坝乡农民最新的话题。在贫困的拱坝乡,办农民夜校就是要撬动思想的引擎,激发农民脱贫致富的内生活力。透视贫困的现状,我们发现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拱坝这个地方的文化特别落后,省委组织部的双联户中,绝大多数是文盲和半文盲。由于思想观念陈旧,商品意识差,不仅致富没法子没门道,即便是外出打工也受人歧视。
  
  正如卡子村支部书记牛永明所说的,都是吃了没文化的亏。拱坝人拔穷根首先要换脑子。扶贫先扶志,通过农民夜校培训,让知识激发心灵,让农民动起来,跳出小农经济的封闭圈子,和时代合拍,以思想变促行动变。
  
  拱坝乡农民夜校开展的各类职业技术培训彻底打开了村民通向知识和技术的大门。围绕花椒树栽培、大棚蔬菜种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养猪养鸡、农产品运销、美化环境,夜校先后举办了27期培训班,496名农民参加了学习和培训。
  
  拱坝和天水市曹石村相比,同样的自然条件、同样的贫穷,但由于思想观念的不同,引发的结果截然不同。
  
  曹石村日子过得很幸福,但拱坝还在脱贫道路上艰难跋涉。在农民夜校,党的十八大代表、天水市麦积区曹石村党总支书记刘田家结合曹石村从无路、无水、无电、无树的“四无”村发展成农民家家住洋楼的历史变迁,给大家上了生动的一课,在拱坝乡干部群众中产生了强烈反响。
  
  为进一步满足农民学技术的热情,夜校还根据全乡种植花椒、发展大棚的实际,选拔60名年轻农民作为乡农业技术人员进行重点培养。
  
  “农民夜校办的太好了,让我们眼睛亮了,学到了本事,日子更有盼头了,我这都是第六次参加夜校学习了。”38岁的卡子村村民白小花兴奋地说。
  
  三支队伍——撑起村级组织半边天
  
  “贫困地区要发展起来,关键要把班子扶起来,有个好的领头雁。”省委组织部双联工作队长这样告诉记者。
  
  特别像拱坝这样的特困民族地区,建好班子是联村联户的头等大事,只有确确实实把村党支部建设好,激发内在活力,让基层组织动起来,让农民动起来,变“要我干”为“我要干”,才能真正走出一条发展的新路子来。
  
  提起三支队伍的发展,坎坎村老人咨询团团长苟加草深有感慨地说,“我以前也当过村干部,但总感到村干部的力量太弱了,在村民面前拿不住事,就是混个日子,啥事都做不了。现在三支队伍加起来要30多人,都是村上拔尖的骨干,村上有事拉出其中一支队伍就够了。像咱们坎坎村,以前社会治安不好,偷鸡摸狗的事时有发生,特别像黄咱儿等不孝敬老人,坏名全村人都知道,还影响了不少人。我们老人咨询团抓住这一问题开刀,狠狠地整治,不仅使一些好逸恶劳的调皮人的头缩了回去,而且在全村树立了尊老爱幼、邻里团结的新风尚。”
  
  坎坎村原来卫生状况最差,到处是垃圾,自从组建了卫生执行队,村上的卫生有人管了,不仅区域、家庭划分了管理责任,而且把每周六确定为全村“卫生日”,集中开展清扫,村卫生队还集中清理垃圾566吨,整治村道697米,硬是把一个被垃圾包围的村庄变成了群众生活的乐园。由于村卫生执行队队长任由主工作成绩突出,受到村民的一致好评,去年被选为坎坎村村主任。
  
  省委组织部在联村联户中还特别注重文化建设,针对拱坝乡藏族同胞有跳舞、唱歌的传统,把每年的正月确定为全乡的“文化月”,集中开展打篮球、拔河、唱歌、跳锅庄舞等各种文娱活动,通过文化来搭起村民联谊联心的桥梁。女子先锋队在文化娱乐活动中发挥了骨干组织作用。同时,还发挥藏族妇女刺绣、针织、教育孩子的作用,为她们提供舞台,大大提升了妇女在生产生活中的地位。
  
  全民共建——激起创新千层浪
  
  联村联户不仅要改变环境,更重要的是要改变人。从小孩子做起,开展小手牵大手的“红领巾行动”,旨在塑造美好心灵,把一种文明的习惯、求知的欲望、发展的勇气、幸福的种子播撒,形成燎原之势,使联村联户这一美好行动在藏区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这是记者在采访中深切地感受到省委组织部在联村联户中开展“红领巾行动”的长远意义所在。
  
  正像省委组织部帮扶队员告诉记者的那样,改变命运要从孩子们做起。开展“红领巾行动”就是本着“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村庄,文明整个社会”的目的,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在整个拱坝掀起人人向上、全民共建的热潮。
  
  在实践中,“红领巾行动”从培养孩子讲卫生、有礼貌、学习好抓起,小手牵大手,形成人人想做好事、个个争做好事的良好社会氛围,继而使创新的理念和劲头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带着对“红领巾行动”的好奇,4月11日,星期六,记者起了个大早。早上七点刚过,蒙蒙的细雨中拱坝藏族小学的学生成群结队拿着扫帚、铁锹,推着车子开始清扫村道上的垃圾。在拱坝乡的每个村,每到周末都有小学生上街打扫卫生、做好事的动人场面。
  
  “活动内容丰富,从孩子们洗手、洗脸、洗脚到爱护公共财物,从校园清洁到帮助老人干活,从学生主动做家务到宣传生态环境保护,孩子们幼小可爱的行动深深感染了村民,形成了拱坝一道亮丽的风景。”拱坝小学“红领巾行动”大队长田志宏这样向记者介绍。
  
  拱坝乡村民任尼玛才让说:这个活动开展的好,孩子们知道讲卫生了,有礼貌了,还主动帮家里干活,还让我们把被子叠整齐,把院子扫干净,把衣服穿整洁,往人前头走,说的我们都不好意思了。希望学校把这一活动长期坚持下去。
  
  拱坝小学校长王宏业认为,开展“红领巾行动”是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一大创新,激发了孩子内心深处向上的动力,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家庭,感染社会,在社会上传递正能量。现在,孩子们的纪律好了,学习热情也提高了,一股好学上进,互助友好的风气正在悄然形成。
  
  联村联户如春风化雨吹醒了拱坝这个封闭落后的小山村,多年的陈规陋习正在荡去,发展进步的清新之风滋润着人们的心灵,由思想解放助推的强大引擎改变着这里的山山水水,一幅幸福美好的新画卷正在千年的拱坝徐徐展现。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兰州市双联“人大代表在行动”推进会召开
  • 兰州市建设局组织开展双联行动督查
  • 兰州市民政局安排部署双联工作
  • 兰州建投公司破解双联难题
  • 省政协召开第45次党组(扩大)会安排全省脱贫攻坚和双联工作
  • 兰州市工信委2016年度双联工作考核为优秀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