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依黄河南邻新港城的盐场堡村“宅基地”。本报记者 赵鑫远 摄
狭窄的村道。
搁置16年,河滩“宅基地”村何去何从?
大西北网6月4日讯 在雁滩南滨河东路的一段河滩,有一处村落“小炮楼”,属于征地后遗留下来的盐场堡村村民“宅基地”。
在1999年与2007年的两次征地拆迁中,这里的村民失去了土地,16年过去了,这里缺乏配套的基础设施,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这片盐场堡村村民的‘宅基地’,如同静止般地存在了16年之久,而它的周围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记得2014年6月1日,兰州市第四届国际马拉松赛拉开帷幕,在中央电视台的航拍转播镜头中,百里黄河风情线在阳光照耀下,风景如画。
然而,在城乡接合部,仍然存在一些尚待治理而被遗忘的角落。
今年5月28日上午,跟随着盐场堡村社区副主任曹寿军,记者来到了位于巉柳高速跨河大桥以西、新港城小区北门对面一段长约400米的河滩边,远远就望见,河滩上一片林立的“小炮楼”。
看到这一片小炮楼,回忆起以往的采访经历,记者曾多次途经此地,也看到了“小炮楼”周围脏、乱、差的景象,当初只是在心中片面地把其定义为“违章建筑”。
“这里是盐场堡村的村民‘宅基地’,里面居住生活着46户村民。”曹寿军简要地向记者介绍道,自1999年新港城征地以来,“这片盐场堡村村民的‘宅基地’,如同静止般地存在了16年之久,而它的周围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采访那天,清晨的兰州刚刚下过阵雨,黄河风情线上,扑面而来的是花草的芬芳。这些都是刚刚下车时所能体会到的,但当记者进入这片村民“宅基地”时,一股污水的恶臭味便扑鼻而来,由于刚刚下过阵雨,“小炮楼”两侧的通道与之间的狭窄小道污水横流,泥泞不堪。
即便如此,“小炮楼”一层的小型家具厂、不锈钢窗户加工厂、木器厂等小型作坊等,生意热闹。记者询问后得知,原来大部分在“宅基地”居住的村民,都将一层的房间外租给了加工作坊与部分外地来兰打工人员。
穿梭于“小炮楼”间的狭窄小道,大量的杂物、工具随意地丢弃在地面上,头顶上,电线、管道如同蜘蛛网悬空交错。穿过“小炮楼”群,来到了“宅基地”靠近黄河的一侧,最北侧的“小炮楼”距离黄河仅有10余米,在岸边有一段高约4米的土坎,阻挡着汹涌的黄河,土坎上堆满了各种建筑垃圾与生活垃圾,乍一看,土坎似乎就是一堵“垃圾墙”。
身处其中,让人感受到,在美丽的黄河风情线,居然会有如此破败不堪的居民点,眺望远处则是新港城、莱茵小镇等居民小区的高楼大厦,其间盐场堡村村民的这片“宅基地”显得不伦不类、分外扎眼。
“一次新港城征地、一次市政建设征地,改变了这里农民的生活,但他们未能如愿适应城市的生活。”
宋宗兆,是居住在“宅基地”的村民,也是记者在“宅基地”里辗转多家才找到的一名当地村民。由于征地拆迁,宋宗兆家的一亩多土地都在新港城的建设项目中被征用,虽然得到了一定的补偿,并且为村民规划建设了现在的“宅基地”,但瞬间改变的生活方式,还是让宋宗兆在很长一段时间无法适应。
宋宗兆年届花甲,刚刚拿到15万余元的征地补偿款时,他还是很满足,觉得自己突然成了有钱人。
“政府征地补偿,使得村民们都有了不少的存款,但不能坐吃山空啊!”几个月后,宋宗兆便发现,现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一家五口人,一个月的花销就要近5000元,更别说“宅基地”上建起的新房还得装修、添置家具。
“从小到大一直过着农耕生活,失去耕地后出去打工也只能干些体力活。”为了供孩子上学,宋宗兆只能带着妻子穿梭于兰州市大小工地,寻找着适合他们的工作。
在最初建立盐场堡村“宅基地”时,相关部门曾承诺为村民们规划建设自来水、垃圾收集等生活基础设施,但迄今为止,村民们的生活用水仍然是个大问题。
“每天都是依靠洒水车将自来水送到‘宅基地’,然后村民再挑水回家。”宋宗兆的儿子宋明军对记者说,由于“宅基地”缺乏基础设施配套,房子很难租出去,他们家2000年在“宅基地”建的三层楼房,至今才租出去四间,每间的租金每个月只有200元,每个月的房租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
在这片“宅基地”村,像宋宗兆这样的村民还有很多,他们收入均来自于房租,以及外出打工所赚的微薄收入。
“一次新港城征地、一次市政建设征地,改变了这里农民的生活,却未能如愿让他们适应城市的生活。”盐场堡村社区书记宋德林说,1999年,正是雁滩发展刚刚起步时,为了建设新港城居民小区,盐场堡村、上川村、草场街村、亭子村等四个村都面临着征地拆迁。为了妥善安置村民,盐场堡村“宅基地”由此诞生。在当时,村民在如今的河滩、607#路(现南滨河东路雁滩段)附近,仍有少量的土地可以耕种。2007年,为了建设607#路以及黄河干流雁滩段河堤工程,四个村的村民房屋再次被征地拆迁。8年里,四个村的村民近200余亩耕地被先后征用。
“原来这里种的黄瓜、茄子、辣椒等蔬菜长得都非常旺盛,每家每户年收入也有1万多元。”指着周围荒凉的河滩,村民蔡为军说,当年这些荒地都是良田沃土,村民们种的蔬菜大棚,承担着附近城区人口大部分的蔬菜供应。
在新港城北门可以看到,“宅基地”两侧的河堤都已建设完成,只有前面一段400余米的至今搁置。通过卫星地图可以很清晰地看出,盐场堡村“宅基地”就如同河滩上伸出的一段码头,成为河堤防洪的一个巨大漏洞。
就此,宋德林称,其实“宅基地”所在土地的征地工作在607#路征地拆迁中已经完成,但由于当时607#路的建设方——兰州城投公司并未给予任何村民安置方案,仅对“宅基地”房屋拆迁进行现金补偿,一层房屋每平方米1298元、二层减半至600余元、三层再减半至300余元,这样的补偿费用,让街道、社区根本无法与村民达成一致,搬迁问题也就此搁浅,至今已经过去七八年了。
“盐场堡村‘宅基地’征地补偿、安置问题长期搁置,但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至今都未听到任何改造计划。”
自1999年起,盐场堡村“宅基地”的征地补偿问题搁置至今,面对日益强化的城市景观建设,兰州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此是否有新的规划呢?答案是否定的。
“盐场堡村‘宅基地’征地补偿、安置问题长期搁置,但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至今都未听到任何改造计划。”5月28日,在盐场路街道盐场路村社区采访时,社区副主任刘学仓告诉记者,社区曾多次向上级部门反映此事,但往往都是石沉大海。
5月28日,针对此问题,记者分别前往城关区政府、兰州市城投公司、兰州市国土资源局等相关部门进行采访,每到一处,对于盐场堡村“宅基地”下一阶段改造,都表示没有任何具体的计划与措施。
16年的搁置,难道真的是村民们不愿意搬离吗?
6月2日上午,在盐场路村“宅基地”,宋宗兆、宋明军、牟文莲等七八名村民聚集在一起,他们说,这里没有自来水,没有天然气,生活环境恶劣,其实他们并不愿意生活在此,十几年来,他们已逐渐适应了城市的生活方式,只要相关部门能尽快解决征地拆迁安置问题,他们都愿意搬离这个位于河滩上的“宅基地”村。
“在城市建设占用农村用地时,首先要充分考虑村民的意愿与利益。”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院李明华工程师表示,目前,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必定会面临城市建设用地供需与农村宅基地利用之间产生的矛盾。农民世世代代以农耕劳作为生,要在短时间内改变这一群体的生活习惯,使其融入城市,需要政府给予他们一定的优惠政策与足够补偿。
“除盐场堡村‘宅基地’外,还有一些建筑也建在河堤旁边,严重影响了黄河风情线以及兰州北出口的城市形象。”
盐场堡村“宅基地”及周边的现状究竟延迟到何时,现实令人堪忧。
对此,兰州市城建设计院张国庆副总工程师表示,由于雁滩地势较高,2012年的黄河洪水并未对该区域造成损害,但当洪峰一旦超过4000立方米/秒,缺少河堤防护的盐场堡村“宅基地”可能遭遇灭顶之灾。
通过多方询问,记者最终在2013年兰州市颁布的《兰州市主城区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发现,盐场堡村“宅基地”所在的区域,属于雁滩西片区,其规划性质为兰州城市北门户形象地区和塑造黄河风情线景观走廊重要地区。
盐场堡村“宅基地”,位于兰州北出口附近,算是兰州的窗口之一,根据《兰州市主城区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规划,该地区将改造成为绿地、公园,一方面可以改善该地区的生态水系,另外一方面则可以起到防洪、抗洪的作用。
黄河风情线南岸的景观设施建设,向东一直延伸至雁滩黄河大桥,在大桥两侧,滩尖子湿地公园也已于2013年建设完成,成为继银滩湿地公园后,兰州市第二个大型湿地公园。据了解,滩尖子湿地公园近期正在进行河滩地整治及湿地生态修复当中。由此向东,黄河风情线的景观建设并没有继续延伸,黄河河滩、河道都完全成为了一片荒地。
“除盐场堡村‘宅基地’之外,还有一些建设项目部也建在河堤旁边,严重影响了黄河风情线以及兰州北出口的城市形象。”李明华表示,按照规定,河堤以内的河滩上是不应当存在彩钢板房、居民楼等建筑物的。
“随着雁滩地区的不断发展,尽快完善黄河以南片区的建设,随着雁白黄河大桥的建成,将有希望带动青白石片区的发展。”张国庆认为,目前,雁白黄河大桥正在修建当中,根据目前的进度,预计2016年初就能建成通车。届时,大桥横跨青白石与雁滩片区,必将带动两岸的经济发展,也会有更多的投资商前来。
尤其是青白石片区黄河南岸,只要加强管理,杜绝违法建设、肆意排污等违法行为,尽快完成盐场堡村“宅基地”段的断档河堤建设,无论将在该段河滩建设湿地公园、绿地,还是广场,都比眼下的任由其发展要强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