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将力争走向国际

时间:2015-10-19 17:25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张小燕 点击: 载入中...

  大西北网讯  “视频点击量两周均超2千万;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纪录片;集聚国际题材、国际视野的纪录片;中国纪录片创作的一个代表性作品、具有传播能力的纪录片……”


  10月18日,“第四届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暨第二十一届中国电视纪录片十佳十优盛典”完美收官,此次影展中,共有5部代表甘肃的纪录片亮相,其中,由甘肃省委宣传部和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联合出品、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获得第21届中国电视纪录片盛典系列纪录片“十佳”作品的10集纪录片《河西走廊》受到广泛赞誉。在15日纪录片《河西走廊》看片会+学术研讨会中,来自业界的专家学者对该纪录片给予高度评价,并就各自观点作了研讨发言。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连辑表示, 将扩大《河西走廊》的传播影响力,除争取在央视9套播出外,目前已组织翻译团队,根据丝绸之路沿线相关国家,译成不同语言,力争使《河西走廊》走向国际。


  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是构建甘肃纪录片大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产业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是尽快融入全国乃至全球影视发展趋势的重要举措。连辑表示,目前要在已经开拍的基础上,纵向深度开掘专题,祁连山,凉州会谈、唐蕃古道等纪录片均在考虑之中。


  美兰德总经理崔燕振


  视频点击量两周均超2千万


  目前在中国网络传媒影响力的评估体系主要是三个方面,一个是在互联网的媒体它的相关报道情况,一个是在微博平台上有关的个人意见表达,还有一个就是互联网上有关节目视频的点击收看状况。《河西走廊》这部纪录片,全方位地诠释了一部历史画卷 ,历史感和时代感交相辉映。可以说在几亿网民中有很大的一个心灵碰撞,或者说有一 个和这样一个优秀文化题材欣赏和对话的过程。首先是在今年的3月3号,在央视科教频道开播以后,在互联网上这些相关的媒体有比较高的关注度,有大量的报道,在介绍这样一个事实。这个节目开播第一周有比较大的一个声势和反响。那么到了5月9号,这样 一个片子重新播出之后,网民关注度持续的提升,并且差不多在半年时间,持续受到网民热捧。除了甘肃当地的网媒比较集中地报道以外,像网易、新民网也报道了转载了很 多相关的资讯。《河西走廊》在播出之前,有一些相关联的预热,有一些推介,从一个 很高的高度来介绍这样一部大题材纪录片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传播意义。


  《河西走廊》在整个播出期间,不管是在电视还是网络视频这些多渠道播出空间上,都有一个积极的回馈和突出的表现。在2015年第10到第11周的时候,《河西走廊》在 央视和凤凰视频同步播出,网络视频点击量不断攀升,两周均突破两千万人次这样一个点击的数量规模,到了第11周有四千万人的点击,在互联网上引起了一个巨大的声势,达到了网上点击这样的一个顶峰期,之后呢,一些名人开始对《河西走廊》有一些视频 的访谈。也推动了更多网民对于《河西走廊》的点击和收看,包括讨论分享,持续发酵 。尤其是第十集《宝藏》,第四集《根脉》等几个剧集都有比较好的表现。 《河西走廊》是今年3月份之后,陆续播出的系列优秀纪录片的一个代表,其在互联网上的有关指标都表现的非常突出。在今天互联网和新媒体时代,有关在社交媒体上进一步推广提升或更加系统化、专业化和市场化的这样一个推广打造,同样会让这部片子的影响力会得到一个更大幅度的提高。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长刘效礼


  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纪录片


  《河西走廊》看了两次,一次在北京从头到尾看了。这是第二次看,感到很亲切。这个片子它的立意很新鲜。衡量一个作品的好坏,第一个就是看立意。这个作品立意非 常好,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对河西走廊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梳理。视野非常开阔。其次,它的表达是专业的。解说非常漂亮,没有空话,是对着画面来讲的,这是非常恰当的文化的补充,所以这个解说就显得一点都不空洞。音乐主旋律非常明显,它的旋 律从头至尾就是这么一种音乐,所以说从这几个方面来衡量,我觉得它的表达,也就是 说它把自己的立意给观众的时候,表现的非常专业,观众就很容易接受。它也使用了这 个情景再现,也有扮演,但是他这个度把握的很好。关键的时候,就林则徐这几个人,还有就是人物没有对话,我们有一些电视纪录片,情景再现时对话就出来了,那就不是 纪录片,是电视剧了。《河西走廊》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纪录片。在打造纪录片大省,这的鼓舞下,甘肃出现了应该说在纪录片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意义的纪录片,我觉得很值 得研究,很值得探讨,这几个方面都需要进行仔细的来剖析一下。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主任曹寅


  集聚国际题材、国际视野的纪录片


  看了这个片子以后,感觉很震撼的,首先是选题视角独特,题材意义非凡 ,正好是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两个“一路一带”这种概念以后,在国际上受到了广泛的反响。特别是受到了丝绸之路沿岸国家的广泛反响,说明这个议题本身它具有世界性。


  为了保证片子的质量,甘肃省委宣传部 精心策划打造组织国内一流的班底在进行创作,很难得,也充分体现了作为政府主 管部门的一种政治立场,一种社会责任,一种文化的担当,所以在此,我们对甘肃省 委省政府表示深深的敬意。


  《河西走廊》纪录片尽管我们看了一集,但是窥一斑而知全豹,这是一个集聚国际题材、国际视野的一个片子,尽管它是以中国西部《河西走廊》重要通道丝绸之路主干道为对象,从政治、经济、文化、地缘、民族、宗教这个角度全力来诠释 从汉朝到今天两千多年的历史,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看到了中国西部历史和文化的变迁,也见识了河西走廊作为国家经略的一个重要的战略地位。里边所昭示的这种英雄主义精神、和合精神,既是历史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同时又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我觉得在这一点上,这一部片子从文化的角度,全力地诠释了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也是“一路一带”战略构想背景下绝对具有现实意义和现实价值的。


  此外,从电影的角度,特别是情景再现这个角度上,把握度把握的很好,把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情感,真实的人物,给拍活了。其从策划,拍摄的本身,给人的那种感染力感召力是非常成功的。


  另外,我们现在作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都比较注重纪录片的发展,纪录片特别在“一路一带”的发展过程当中,它是有新的作用和价值的。因为比起电视剧等等别的艺术形式来讲,可能纪录片它的国际接受度、适应性是比较强的。它这个商业运作的模式相对来讲也是比较成熟的,另外它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和价值理念在广度上和深度上比起其他的文化产品都要高,其他文化产品,难以跟它比肩的。所以要真正进入国际的主流媒体进行播出,占领国际影视市场的份额,纪录片可以说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和优势。纪录片不能光考虑国内市场,一定要有国际视野,要满足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需 求,把纪录片在生产和传播当中,要做出质量,作出水平,做出规模,使之成为文化走出去的一个亮点,所以在这一点上,《河西走廊》这个片子就做得非常成功,其在最初 的运营策划上,就是有国际视野的,包括里边的组织词,叙事的方式都极具有国际化, 这部片子不仅仅是我们国内的精品力作,拿到任何任何国际的影视节展上去比,都是拿得出手的。


  江苏广电总台副台长陈辉


  中国纪录片创作的一个代表性作品


  非常高兴,难得有这个机会到嘉峪关来感受来学习,也是能够亲历这个氛围。在嘉峪关来讨论感受这个英雄主义,感受跟刚才的几位同仁是一样的。但是从制作角度来说,要向《河西走廊》这部作品出品方致敬,要向制作团队致敬,要向这部作品致敬。这是近期纪录片界的一张名片,是中国纪录片创作的一个代表性的作品。


  纪录片实际上已经走向了大片时代,在向国际化大片发展。所以我们非常科学地看到,《河西走廊》又是一个精品力作,的确是一部大片。所以大片一定是要整合多方面的运用一切资源才能够实现所谓的经典,所谓的精品,所谓的历史大片,所以我为什么讲,向我们的作品致敬,向我们的作品方致敬,因为不管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的,都感受到决策阶层的一种意志。这与作品方和团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分不开的,如果没有这个,很可能就没有西部河西走廊那么丰富的东西,一定要拍一个河西走廊,还有一个是丝绸之路。所以我觉得一定是理念层面的因素,这就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省。


  要成为一部精品之作,一定是立意要高,《河西走廊》不管是历史的,人文的,把过去和现代的巧妙的交织,把人类的命运和家国性结合起来,我觉得关键是家国性,这个历史和现实大家都会做,但是把这个视点放在人类命运的角度,把这个地带,一条路,一个关口,放在一个历史的节点,放在一个人类命运的节点来做,我觉得从理念层面上,从专业的层面上,这部片子体现了它的品质,这个创作可贵之处就在这里。所以第二个体现就是这部片子立意高。第三就是创意和创作,肯定是独到的,精彩的。简单地说创新是肯定不够的,它一定是独到的,因为整个《河西走廊》也是这种,但是它是有突破的,有它的独到之处,比如这里边的历史、文化经济等方方面面。今天选这个可能也是一种机遇,选了这个长城,嘉峪关,但是恰恰《苍生》这一集肯定是在这个系列当中很好的,很多东西从历史这么一个脉络中,找这么几个历史人物是很精彩的,这几个历史人物实际上是把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抓住了。实际上又很精到的是什么东西,抓住这个东西就非常精彩。第四,它具有多元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要成为经典必须要具备丰富的文化价值,它的文化价值就来自于它的人文性,它的国际性,它的示范性,这个示范性就是,我们这个业界,这个团队怎么面对现实,面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经验,我们应该怎么做,因此我们要有强烈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一定是来自于文化的自觉,文化的自省,所以我觉得这部片子,实际应该还没完,传播是一个方面,它的版权价值是非常成功的,尤其这种历史题材,它肯定是耐看,所以版权回报周期也是很长,所以我个人感觉,这个题材还可以继续拍。一个是什么呢,网络传播,可以做种微片,这个里面那么多精彩的内容,可以做出起码一百多集,这里面的内容很丰富的,将来还有好多素材可以开发。此外,国际化表达还要加强。


  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交易中心总监熊殷


  是一部有着史诗品格的作品


  我要谈的更多的是这个作品的意义,因为我想它已经播出了,它的传播效果和传播价值,我们可以感同身受,那么从创作方面,艺术永远都是有缺憾的,艺术正因为它有缺憾才叫艺术,所以我可能更多的是想从这个作品的本身一些意义上来谈。《河西走廊》是一部有着史诗品格的作品。它是用了编年体的体例梳理了一千一百年,就是说对我 们近来的千年文化是一次凝结和反观,也是对千年文化的一次自省和一种自信。这部作 品更多的可以看得出来是一部中华民族的人格外化的一种作品,而且也是一部中华民族 精神物证的作品,更多意义上它应该讲是一个历史的进程史,同时它有一个极具特别代 表意义的是,我觉得它更是一部进谏史。这个进谏史体现在,它是防范系统性风险的一 部进谏史,它是一个进谏史的历史作用,第二,《河西走廊》是一部有诚意的作品,也 是有温度的作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在很多的这种历史题材中,都会犯很多的 错误,其实这个历史应该是不跪拜,不凌驾,那么同时呢对历史应该是以平视的角度和 虔诚的态度去放逐,以视野化去表达,才是一种史诗性作品的一种气质。在看《河西走 廊》这个过程中呢,我可以想到很多,比如说我们千年的中国史,大家都会说千年的中


  国史是一部苦难史,但另一方面呢,它其实是一部发展史和一部奋斗史,但是更是一部 中国的一个复兴史。为什么呢,千年的波澜壮阔和跌宕起伏更多的其实我们真的不知道 ,这些事件中对国家发展进程有什么样的影响,尤其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决策者,他 们是历经着一种艰难抉择下,我们生活才走到了今天,在我们整个中国的一种创作中, 都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表现在,我们从来没有真正地考虑过,我们中国历史和文化 诱惑到底是什么。


  第三,《河西走廊》是一部 担当着政治深远意义的作品。因为从《河西走廊》本身“一路一带”的国际战略部署中 ,它有着重要的地理意义的。纪录片是承担了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观的一种重要载体, 同时也承担了传播价值和提升人文精神的这么一个重任,在这个过程中,整个河西走廊 它体察的是一个经济血脉,体察的世千年的经济血脉以后,其实就是我们当今的一个改革。就像刚才各位专家都在讲,我也同感,向《河西走廊》致意。因为我们不但是搞运营,我们也在搞创作,任何一部作品的诞生,它背后凝结着多少决策者的胆识和魄力,也凝结着这个执行层面执行者的担当和勇气,包括创作者的这种学识和才华,中间其实快乐肯定是有的,但是更多的是委屈和一种郁结,有的时候往往可能就是一种产生一种悲凉或者悲怆,甚至埋着一种悲壮情绪的时候,也可能我们会传递到我们的作品中,形成一种英雄的情结,也就是整个史诗作品的一种特质,我相信《河西走廊》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也有很多的感人故事,也有很多这种复杂情感,但是无论如何我们成就了这么一个作品,名片也好,大片也好,像《河西走廊》应该是所有的人可以有这么一个质疑,因为这些人也可能今天是在现场,也可能今天不在现场,那其实《河西走廊》呢,我想它真正的历史使命才刚刚开始,它并不会在刚才的播出和在国内的反响而截至,而是刚刚开始,我出差之前,正好刚刚公布了一个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是2015年到2020年的,《河西走廊》我们期待着它能够借助国家一些发展纲要,在国际传播方面,有自己真正的建树。那么另外我们也期待着《河西走廊》在产业的建设,在纪录片产业进程中,围绕品牌和围绕产业,能够建立一种新的业态,总之我想,对《河西走廊》的和大家一样,一是表示敬意,第二我觉得《河西走廊》承载的是一个千年的中国,让历史照明未来,那么同时呢,立足当今,展望未来百年和千年,是这部作品的一个意义,也同时几代人的一个历史使命。


  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同道


  具有传播能力的纪录片


  很高兴有机会看到一部重要的作品,这个片子可以给它有几个定语,第一个它代表了当下我们纪录片制作的一个水准,这个水准包括它里面制作,大家都看到了很多国际化专业化的背景。因为纪录片有两个特点,第一跨时空,第二跨文化。所谓的跨文化就是跨越不同的宗教,政治制度,包括不同地区的民族。第二叫跨时空,一个纪录片,它的平均寿命应该是多长?最短五年,正常八年。这就是它的价值。就是地区的记录价值,那么回过头来说,我们考察一个片子,经常用三个标准来考察。第一创意,这个片子有没有创意?这两年中国纪录片数量很大。我们去年播了75800小时多少纪录片,收购18000小时,而这里边传播能力不到200小时。多数都是低端制作与无效传播的恶性循环。像流水一样就流走了,《河西走廊》是一个有传播能力的,它就属于我说这二百小时之一。


  考察一部片子,第一个是它的创意。这个片子在叙事上用了当下,是非常有力量的一种叙事方式,就是把宏大的历史具体落实到几个准确的历史人物,而这几个人物的选择,还要有高度的概括性,要有准确的人物身份、情结内涵,这就是讲一个导演的功力,你能不能认知到从什么角度去讲述这一段历史,才能把它讲的又高大,这里边特别有一个误区,很多地方政府掏钱拍纪录片,又热衷于就说我们这点事。这个结果是什么?结果就把片子应有的文化高度,降低成一个地区的高度,有战略眼光,要把一个地区的文化拍成国际版,用国际眼光拍地区文化,那么你的地区文化就获得了国际好评,就有了传播的可能。否则多么好的题材也可以把它倒过来。第二个它还关注了观众。它更应该是一个说书人在讲历史故事。这个片子我们也看到了,里面有很多有意思的细节,甚至包括历史的揭秘,这种微小的处理恰好证明了它对观众的一种敬意。


  我们最后讲传播。传播才是力量。再好的片子不传播都等于零,惟有传播才能创造力量。但是在我们传播中,过去有很多误区,比如说某个片子很叫好,什么什么发表了评论,什么地方有了反响,这些都很好。但是我还是要说,这是不够的。这严重的低估了纪录片的能力。当我们拍出好作品之后,要进行转化,这个对地方政府更重要,文化 影响力转化成产业拉动力,把文化影响力转化为产业拉动力。这个产业拉动表现在什么 地方,说一个简单的方向,比如说对当地旅游,比如说这里边形成产品,能不能开始形成产品,所以这个节目的热播,你的产品,创意产品就出去了。那么就有可能通过一个两个产品,不仅回收了资本,还赚钱。所以现在拍纪录片的人是很好的,但是运营纪录片的人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大量运营者,有商业头脑,有市场头脑的人加入到纪录片当中,让这些大片不仅产生文化影响力,而且产生产业大国,这个情景我认为最近几年就 有可能会成为不可遏制的一个趋势。


  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陈铎


  具有史诗意义的有里程碑意义的纪录片


  《河西走廊》可以称是具有史诗意义的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纪录片。选题好,画面好,画面让人能够感觉到时光的变换,岁月的流逝。中国纪录片观众,我一直说要培养,现在来看,已经是很多人非常喜欢看纪录片,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事,但是也很挑剔 ,所以刚才咱们也讲了这个度,情景再现这个度,这个度不光是人物的造型,服装,动作,也有场景,我挑一个片中的镜头,比如说罗马教庭,是不是简单了一点,是否要考证、包括他们的服饰等,这不是否定演员太差,也不是否定这个情节的设计。刚才讲了没有台词,没有对白,他们拍的时候肯定有,但是我们用的是旁白,加上他们的表演,是不需要语言的,任何语言都比不上它的表现情绪,我们都懂了。所以情景再现我觉得掌握这个度很重要,如果好了,对后人来说,纪录片是功臣,如果根本脱离了那个时代的真实,后人把这个当真的了,那是罪过。说起来容易,要做大量的考证研究等等等等,但是我觉得一定要做。刚才崔先生最早介绍了,网上,也夹杂一些不同的声音,我觉得这个是一种提醒,是一种希望,是一种需要注意的,特别是让我们后来的一些年轻人,他们将来从事纪录片怎么做,不是只看票房,首先要真实。真实纪录片,这是最最可贵的,最最不能丢的,当然这个题目其实永远是探讨的研究的。我说这个不是否定你这个片子,也不是批评你这个片子,而是希望这也是一个考量的一个标准。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创作中心主任蒋文博


  它的成功不是拍摄的成功而是运作成功


  《河西走廊》这个片子我觉得它的成功不是拍摄的成功,是运作成功,我讲过很多次,怎么说呢,它存在创新,刚才陈台也讲了,这个片子没有分期导演,而且它的 制作模式是我们常规的制作模式不同,那么这一点其实我觉得如果是从我们制作的角度 来讲,应该感谢出品方对制作团队的高度信任,这是一个很现实的事情。投资方、出品 方对制作团队的高度信任,你才会有这样的空间,有这样的可能去尝试你想做的这种方 式和模式。这么大一个体量的片子,你用那么新的方式来创作来制作的时候,它的成败 得失,自然就会记住,那么在这个方面,我觉得出品方对制作方的高度信任,是这个片 子成功的一个基础,制作团队愿意创新,愿意冒险,用新的方式来制作,是这个片子成 功的必然的基础,因为我也是在一线工作的,所以对这一点,我觉得我感受比较深,那 么第二个,从创作层面来讲,历史类的纪录片,我们做创作的,最难的就是,在呈现的 时候,怎么让观众有好的代入感,很难,一般都是有距离感,老照片,老资料这些东西 ,跟今天的生活相距甚远,那么在观看的时候,怎么具有强烈的代入感?这个是我认为 做历史类纪录片一个困难的东西,那么这个片子呢,做的比较好,它这个宏大的叙事和历史细节,因为电影化的表现手段和表现方式,达到了一个比较精巧的融合,那么这使得观众在观看的时候,在情感上和情绪上,具有强烈的代入感,这个呢,从制作和同行的角度来讲,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连辑


  力争使短片走向国际


  河西走廊目前在三个频道播出了,目前正在策划,如有机会,看能否有机会再央视 9台播。刚才各位专家讲的这些都非常好,特别是启发我们怎么从另外一个角度,或者是升华上进一步挖掘这个已经播出片子的主题价值,可能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河西走廊》的制作拍摄,当时从几个大的纬度去考量它,第一就是,我们国家在文化建设上,需要从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里头,梳理我们自己的文化,最具灵活性的那种,比方说英雄主义,比方说和美文化,和合文化,这些东西正好在河西走廊两千多年的历史上发生、形成、发扬光大到今天,所以对历史的这种发生的文化现象,挖掘的越精准,时代感就越强,所以《河西走廊》的制作拍摄,就是梳理中国的文化。第二个纬度 呢,就是“一路一带”战略,当然我们当时搞这个纪录片,还没有“一路一带”,但是有了华夏文传承创新区,我们就叫一带三区十三板块,这一带,就是丝绸之路文化带。


  我们提出,“一路一带”这个丝路文化是要通过河西走廊反映出来,那么在拍摄过程中,总书记的“一路一带”提出来了,那么高度回应了“一路一带”,我们不过就是 打了一个前战,就是和这个“一路一带”战略高度契合,这是一个大的纬度。在后来最终形成的过程中,总书记提出来了,所以就和这个高度齐了,比方说第十集,专门就是 总书记的“一路一带”概念,画面,把它放下来,更有一些政治谋略在里头。第三个大的纬度呢,就是帮助大家用学术的方法解读河西走廊。这是我想说的一点大的背景。


  我想说的第二点大背景,就是拍这个片子,主要是想和现在的影视市场纪录片市场相呼应。目前,知识人群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已接近30%,知识人群越来越多的时候,这种知识性写实的作品,文化作品会成为逐渐主流化的市场。    还有一个大的背景纬度可以考量的。现在不管是做电影,还是做电视,还是做纪录 片,数量不少了,有没有问题,各行各业基本上都解决完了,吃的喝的,但是好不好的 问题,哪个行业都没有解决掉,电影行业也没解决,电视片行业也没解决,纪录片行业 也没解决。所以我们要搞就搞一个精品,不能凑合,甘肃有顶尖级的题材,比方说敦煌 ,比方说铜奔马等,这些标志都是从河西出去的。包括戍边的赵崇国,在中国历史上, 都具有唯一性,要做就往最高层次和水准上,自然资源、历史资源,人文资源,在我们 的认识格局,眼界手法上要等量起来,否则就不要动这个东西。我们有针对性的提出, 要搞就搞高品质的东西。这一点也是大片的考量,当然还有,我们已经提出来,甘肃要 做纪录片大省,那么现在我们每年生产纪录片的数量已经越来越多了,品质也越来越好 了。


  甘肃的历史和文化比较靠前,中国的神话历史,史诗年代的历史,主要发祥地在这 儿,和陕西比,和山西比,和河南比,可看性很长,所以我们这儿的文化因素都是隐性 化基因化碎片化的,这些东西怎么办,就需要再现,那么再现最好的方式,就是纪录片 ,所以现在我们梳理了480多篇纪录片的记录,最后不一样的有130几个,现在陆续在做 ,但是这么大的数量,没有一个旗舰式或者引领式的作品来定义这个标杆,也可能很难 。所以省里就集中力量抓这个片子,为了纪录片大省,我们又做了基础性的工作,这个 就是甘肃搞纪录片大省基本的做法。


  《河西走廊》的成功,从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赶上了时代发展到今天,有“一路 一带”,有一个知识人群,从主观上说,就是政治家和艺术家的结合,纪录片和故事片 不一样,特别是这种宏大主题的纪录片,它讲的是国家战略,家国情怀,以及民族融合 的历史,这个一定要有政治见解,政治眼光,政治格局,才能够把握住它的脉搏,才能 够表现出它的灵魂。


  对于专家们的意见,我们将进行整理,再回过头来进一步认识业已成型的河西走廊 ,发现实际播出以后,发生的实际效果可能是四条或者五条,还没有完全被我们制作的 人发现,这就是需要讨论,需要研究,需要专家学者出主意想办法,掰开来揉碎了,仔 细从里边挑捡闪光的金子,激励我们把这个片子后来的工作做好。 今后,我们将扩大 传播,争取在九套再掀起一轮高潮,力争完善后,使其走向国外,目前,已组织了翻译 团队,根据丝绸之路沿线相关的国家,译成不同语言,力争使短片走向国际。


  第三个就是要搞个系列。要在已经开拍的基础上,纵向的深度开掘专题,比方说祁 连山,目前已经开始在策划;第二个选题就是凉州会谈。第三个就是想搞唐蕃古道。然 后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还会做文学,把已经学术化的有结论的纪录片成果作为文学素 材,在文学创作上再展开一轮建设。还有一些商业兴的运作、资本运作也在考虑之中。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兰州中川国际机场:旅客提前三个小时到达机场办理值机手续
  • 中川国际机场再次增加兰州至乌鲁木齐航班
  • 兰州国际陆港“两手抓两促进”实现园区内企业安全有序复工复
  • 北京青青藤国际教育集团携手潘石屹助力西部幼儿教育
  • 兰州中川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1500万人次
  • 兰州至巴基斯坦拉合尔国际定期全货机日前顺利首航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