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是我国西部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以来,当地通过“一体化办学”,城区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学校的数量和容量大幅提高,困扰多年的“大班额”、“择校热”等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盘活初中部 重组促均衡
上世纪90年代,当时驻西固区的40余家企业中的20家大型国有企业都创办了学校。这些学校由企业自行管理。2009年后,驻区企业学校逐步移交给政府,但管理上的条块分割仍然存在。
这些年,和全国各地一样,“大班额”“择校热”问题在西固区持续加剧。家长在选择小学时,直接“瞄准”了片区的初中。为平抑“择校热”,教育部门决定,改革率先从初中“破局”。
2007年,兰化三中以强并弱,“接管”了九十九中,以联合办学试点为西固教改探索路径,彻底改变了西固初中的格局,在不增加教育投入情况下消除了初中“大班额”现象。
原八十二中高中部办学艰难,与附近学生爆棚的兰炼二中形成鲜明对比。教育部门果断砍掉八十二中高中部,将其并入兰炼二中的初中部。新的八十二中成了独立初中。这种以弱并强的结构调整盘活了八十二中,使之成为家长认可的“名校”;同时又为兰炼二中腾出了发展空间,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联合重组”后,全区每年3000名初中生大部分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拆墙破障碍 津贴换级别
从2015年开始,西固区启动中小学校长聘任制度,开始探索实施校长职级制、任期制,新聘任的中小学校长不再设置行政级别。
取消行政级别后,河口中心学校校长石明文“名正言顺”地成了二十三中的校长。过去这一职位由区委组织部考察任命的正科级干部担任。
2014年10月河口中心学校“以小并大”合并了二十三中,石明文成了两校的实际负责人。二十三中合并前只剩80多名学生,而河口中心学校受到家长欢迎。家长都不愿让孩子分到二十三中,一到四五年级,将孩子纷纷转走。过去一墙之隔的两所学校拆墙合并后,原来小学中具备资格的年轻教师走上初中讲台,仅一年时间,初中风气大为改观,片区的学生基本都选择来到该初中部。
记者了解,取消行政级别使中小学校长们更加专注于教学管理,也为青年教师提供了上升通道。二十一中办公室主任李海崇通过竞聘成为西固区柳泉中学的校长。
39岁的李海崇从教18年,其间当了4年办公室主任。他说:“办公室主任是没有级别的,过去这种事不敢想。”李海崇表示,自己一直想在农村学校实践自己多年对教育的思考,现在有了实现抱负的舞台。
解套提待遇 弭城乡差别
在破除校长流动障碍的同时,教育局对教师实施“区管校用”,从编制上为教师流动“解套”。在城区,借助布局调整,学校根据师生比合理安排教师数量,因中学超员退出的教师二次分配到小学。
在农村,则以提高待遇留住老师。当地根据学校位置,按每人每月300到500元标准为农村教师发放交通费;根据教龄,为农村教师发放200到400元的岗位津贴;当地还为所有农村学校配建教职工食堂,在偏远农村学校逐步配建教职工宿舍,为教职工就餐住宿提供便利。
李海崇所在的柳泉中学距城区约5公里,老师们能领到300元的交通费。过去一些老师想方设法往城里调,现在待遇提高了,出现了老师流动时不愿去城里的现象。
西固区教育局副局长达朝万说:“经过近几年的改革,明显感受是打招呼、批条子甚至上门要求转学的少了,招生的时候我们也不忙了。”他表示,下一步西固区将进一步扩大“一体化”办学规模,实行学区制,在激活校长、教师两支队伍的基础上增加教育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