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 共奔小康:兰州新区的扶贫实践

时间:2016-01-03 09:34来源:大西北网-甘肃日报 作者:刘健 点击: 载入中...

  【精准扶贫 共奔小康】城乡统筹:兰州新区的扶贫实践


  大西北网1月3日讯  城市在快速崛起,产业在迅速聚集。随着全国第五个、西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崛起,秦王川,这片沉寂千年的贫瘠之地变得日益繁荣起来。


  当城市的轮廓逐渐清晰可见,如何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13.6万多农民搭上新区的发展快车,早日脱贫致富,成为兰州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一直深入思考的问题。


  “秦王川要发展,就必须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让新区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民群众。”兰州新区上下达成这样的共识。


  以双联行动为载体,以精准扶贫为抓手,以城乡共同富裕为目标,秦王川迈开了和全省、全国一道实现小康的坚实步伐。


  驻村入户真抓实干


  记者见到牟治国时,这位来自兰州市财政局的干部正和其他两名驻村干部围着火炉商量如何帮助秦川镇建新村制订下一步的发展规划。


  几个月来,3名驻村干部走村入户,完成了对建新村全部贫困家庭的走访摸底,建立了细致的贫困档案,并督促各个项目在村里的落实,与群众形成了紧密联系。


  兰州新区秦川镇建新村是上世纪90年代随引大入秦工程通水而从永登县七山乡迁来的移民村。由于底子薄、观念落后,长期以来,建新村的发展始终相对落后。


  双联行动和精准扶贫开展以来,建新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改观——


  4.5米宽的柏油路从村头延伸至村尾,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有线电视实现全覆盖,养殖产业成为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2014年全村实现整村脱贫,预计2015年村民人均收入将达到7000元……


  “是帮扶单位和驻村干部让大伙儿的生活变了样。”对于巨大的变化,建新村的村民心怀感激。


  建新村只是在这一轮扶贫攻坚中,搭上兰州新区发展快车的众多村落中的一个。


  建设国家级新区以来,兰州新区把精准扶贫和双联行动作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抓手,强力推进干部驻村入户,合力破解农村发展困局。


  “扶贫工作做了许多年,但从来没有现在这么扎实。”在不久前举行的秦川镇源泰村扶贫项目移交会上,源泰村党支部书记杨树友握着帮扶单位兰州新区工商局局长彭琪的手,说出了心里话。


  那天,兰州新区工商局将支持源泰村发展的10个双联项目作了移交。满心欢喜的村民扭起了秧歌,敲起了锣鼓,村里村外一派喜庆。


  “兰州新区已实现了双联干部对54个行政村、2938户贫困户的全覆盖。”兰州新区党工委副书记、双联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郭智强说,深入农村的1350名党员干部已成为促进兰州新区农村发展的强大动力。


  建设城市的同时,兰州新区提出深入实施以“抓双联、促发展、脱贫困、奔小康”为主题的“第一推动力”工程和扶贫攻坚行动工作思路,整合各方面力量,大力开展扶贫攻坚行动。


  为真正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兰州新区建立了“地级领导包抓、组长单位牵头、联扶单位主抓、乡镇主体推进”的四级联动工作机制,每月召开推进会,每季度举行工作会,层层落实工作责任,时时督查进展,有力推动了双联工作向纵深发展。


  “关键在于抓落实。”郭智强说,2015年,兰州新区对8家工作相对滞后的单位发出了工作督办函,“如果不愿被‘打板子’,就要努力去‘摘帽子’。”


  强大合力下,兰州新区各项帮扶指标连续两年处于兰州市前列。


  仅2015年,兰州新区各帮扶单位协调争取的各类帮扶项目就达到了334个,投入各类帮扶资金2.2亿元,将实现所有市级贫困村整体脱贫。


  创新思维精准施策


  秦川镇东川村既是一个移民村,也是一个民族村。全村458户1979人主要是东乡族群众,少数民族比例占全村人口的94%。


  东川村的面貌在扶贫行动中同样有了新变化——村里村外道路实现了硬化、新建的小学里传出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村民在新建成的广场享受着新农村带来的惬意……


  不过,对于东川村村民来说,最大的变化是,在驻村干部和帮扶单位的指导下,村民们搞起了养殖合作社。


  这是一座拥有1300平方米标准化养殖场的合作社,具备1200只羊的养殖规模,能够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养殖。合作社采用“村民股+扶贫股+爱心股”的入股方式,共筹集了96万元资金。


  兰州市工信委在东川村挂职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的干部梁瑞说,富兴农民养殖合作社的建设受到了贫困户的欢迎,大家都积极入股。


  东川村的农民养殖合作社只是兰州新区创新思维、为贫困农村“造血”的缩影。


  兰州新区把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民致富的破题之举,鼓励建立符合各村镇实际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发展模式,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西岔镇漫湾村盛产高原夏菜,甜脆豆、娃娃菜、松花等在这里有着广泛的种植基础。看着兰州新区一天变一个样,漫湾村村民致富的愿望也变得一天比一天强。


  可致富该从哪儿入手?漫湾村选择了打造新型农民合作社。


  村里耕地6068亩,其中2228亩是旱地,常年撂荒。如果让旱地变水地,村民平均收入至少增三成。在兰州新区和镇上的支持下,村党支部书记童小鹏带领村民开始大胆尝试,成立了合丰发种植、养殖专业营销合作社,打算让连片的旱地变成水浇地。


  “包括村里的贫困户在内,有245户村民参了股,整合旱地1650亩,用于发展特色蔬菜种植和养殖业,打造绿色农产品示范基地。”童小鹏说,通水设施主要由各类帮扶资金解决,村民的土地就是股份,每年的收益按比例分红,风险共担。


  兰州新区双联办副主任、农林水务局副局长包永红说,目前,兰州新区运行稳定、发展良好的农民合作社达到了67家,其中省部级示范社4家,县级以上示范社7家。


  为了解决合作社贷款难的问题,兰州新区与甘肃银行、兰州银行合作推出了贴息贷款业务,设立400万元风险补偿基金撬动2400万元贷款。目前,已经有7家农民合作社获得700万元贴息贷款。


  统筹发展城乡共荣


  前不久,中川镇元山村举办了一场为期一周的“钢筋工、架子工”培训,邀请专家向村里贫困户讲授“钢筋工、架子工”操作技能。参加考试合格者,可获得劳动部门颁发的技能证书。消息传出,前来听讲的村民挤满了教室。


  “当了几年架子工,听了讲才知道里面‘道道’这么多。”贫困村民王建民说,如果能顺利通过考试,拿上技能证书,工作就更好找了。


  这两年,兰州新区大建设,劳务市场成为兰州新区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主战场。但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技能学习,大部分村民只能干点零工,收入并不高。为此,兰州新区积极组织开展“金桥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活动,帮助农民提高择业就业能力。几年来,兰州新区已组织完成家政服务、园林管护、种植养殖等专家实用技能培训13期,培训1983人,进一步拓宽了农民的致富增收渠道。


  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兰州新区注重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让城市带动农村发展。


  随着兰州新区新建的3条主干道通到秦川镇榆川村的村口,给这个以设施农业为主导产业的移民村带来了勃勃生机。


  “现在蔬菜可以很方便地运到城区销售,村里的大棚达到了320座,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0年的3444元增长到近9000元。”榆川村党支部书记滕生堂说,这两年,包括贫困户在内,村民全部告别了危旧住房,住上了青砖瓦房。“如果今后能把天然气和污水管网引进村里,榆川村村民的生活将会更好。”


  滕生堂想的,也是兰州新区正在做的。


  扶贫行动中,兰州新区加大了村组道路、安全饮水、危房改造、医疗教育等项目的建设力度,各贫困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条件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今年61岁的景国军是秦川镇炮台村的一位五保户,无儿无女,久病在身,靠低保度日。最近,景国军的生活大变样——在各帮扶单位的支持下,村里盖了6间“幸福寓所”,景国军免费住进了其中一间,新家具、新被褥,电视、电磁炉一应俱全。


  炮台村党支部书记于福文告诉记者,这6间“幸福寓所”属村集体所有,用于解决村里缺乏劳动能力的五保户的居住问题,让他们老有所依。


  告别年久失修的土坯房,景国军感觉像做梦一样:“以前在电视上见过城里有养老院,活了一大把年纪,没想到我也会遇到这么好的事。”


  精准扶贫,因户施策。集中力量,统筹发展。随着扶贫行动的深入开展,兰州新区干部和群众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城乡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秦王川正变得愈发美丽。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甘肃省兰州新区打造水阜河新生态助力城市建设
  • 甘肃东乡:健康扶贫送到家
  • 兰州市易地扶贫搬迁项目5月份前完成综合验收
  • “娘家人”助力巾帼扶贫车间复工复产
  • 市委办公室助力扶贫车间复工复产
  • 唐小翠的助残扶贫路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