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遥远地中海沿岸的特产油橄榄就像是一个“新娘”,她的远嫁经历几多辗转。乘着和平友谊的翅膀来到了中国,经过整整半个世纪的辗转周折后,油橄榄终于在中国西部的甘肃陇南武都等地扎根。
现在甘肃武都已经成为中国油橄榄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地区,油橄榄也是当地山区群众的致富产业。
1963年,国家领导人访问阿尔巴尼亚时,阿政府赠送了5个品种共10680株油橄榄树苗,作为“中阿友谊树”油橄榄正式引入我国。1964年,我国开始在长江流域的8个省区12个引种点试种油橄榄。
尽管这些地区和地中海的地理位置大致相似,但这位初来乍到的地中海“新娘”,却遭遇了水土不服,因为这位“新娘”非常娇气,对自己的“住所”环境要求非常严格。
“油橄榄生长对光照温度的要求非常严格,土壤性质需要中性偏碱、透水透气性强,要在国内找到满足所有这些条件的地方非常困难。”甘肃陇南田园油橄榄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白小勇说,当时我国南京、武汉、陕西等多个引种点虽然都培育出了本土的油橄榄品种,但由于气候不适应,很快就萎缩了。
1975年,作为科技交流活动,甘肃陇南地区林业科学研究所首次从临近的陕西汉中的林场引进了4株卡林品种油橄榄试种,5年后开始结果。1978年,该所又从陕西城固县引种500株。从此,陇南市开始了大规模引种试验。
陇南市经济林研究院副院长邓煜是最初参与此次试种的人员之一,他介绍说:“试种几年后专家进行了评估,发现生长在陇南的油橄榄不仅能安全成活,而且能够开花结果,并达到国际丰产标准,其单株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和含油率等指标均是国内第一。由此才发现陇南的白龙江流域是我国油橄榄的最佳适生区。”
为了使这一经济作物能够真正让西部农村脱贫致富,从上世纪90年代起,当地开始大力发动种植油橄榄。
“当时我对油橄榄可谓一无所知,听朋友说种油橄榄不仅经济效益高而且还能绿化荒山,政府又大力号召和支持,所以就下定决心试一下。”1997年,很早就下海经商的白小勇“花了血本”开始承包荒山种植油橄榄。
武都区油橄榄产业开发办公室主任马鹏飞介绍说:“刚开始都是大户带头,普通农民积极性并不高,甚至政府送苗木都不愿意种,但后来看到大户赚钱了,就都踊跃参与进来了。”
据统计,到2014年底,陇南市武都区油橄榄种植面积已经发展了30万亩,橄榄油产量达到2000吨,占全国的90%,成为全国最大的初榨橄榄油生产基地。目前,在陇南市武都区,参与油橄榄种植的12万农民,户均每年增收超过3000元,脱贫致富的效果非常明显。
马鹏飞介绍,我国油橄榄产业化才刚刚起步。目前我国每年橄榄油进口量为5万吨,是我国当前产量的20多倍,橄榄油仍具有广阔的市场,当地正在加大种植面积,以使这个从地中海“远嫁”而来的特产成为帮助更多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