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 甘肃顶层设计为脱贫攻坚把脉

时间:2016-08-10 16:35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张小燕 点击: 载入中...

  大西北网讯     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我省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精心谋划工作载体和抓手,推动脱贫攻坚扎实有效开展,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概括起来,主要是在顶层设计上实施了“三大行动”,在工作推进上凸显了“六个精准”,在组织保障上形成了“四大体系”。


  三大扶贫行动“落地”


  我省落地实施了双联行动、“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1+17”精准扶贫行动。


  一是开展了“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2012年2月,省委决定开展了以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贫困户为主要内容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从行动一开始就抓住了到村到户这个精准扶贫的精髓,统筹推进宣传政策、反映民意、促进发展、疏导情绪、强基固本、推广典型6大任务,着力打造形象提升、能力锻造、德政民心3大工程,使各级干部在扶贫攻坚主战场砥砺品质、经受锻炼、提高能力。省市县乡四级联动、党政军企事同频共振,45名省级领导带头联系121个贫困村,联系238户贫困户,为各级干部树立了标杆和榜样。据统计,全省1.5万多个机关单位、40多万名党员干部联系帮扶1.6万多个行政村的101.3万贫困户,其中7626个省市县三级有实力的单位联系帮扶全省622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在此基础上,整合双联干部、到村任职(挂职)干部、大学生村官和乡镇包村干部力量,从县级以上单位选派干部27815名组成驻村帮扶工作队,实现了驻村帮扶工作队对贫困村、帮扶责任人对贫困户的“两个全覆盖”,铺设和联通了精准“滴灌”的“管道”。同时,8万多名人大代表、1万多名政协委员和农村致富带头人积极参与,引进省外企事业单位209家结对帮扶,集中各方面力量向贫困宣战。各级双联单位和双联干部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协调落实帮扶资金642.32亿元,协调解决了92.33万个贫困群众在吃水、行路、住房、用电、看病、上学以及防灾减灾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帮办了128.97万件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得民心、顺民意、惠民生的实事好事,指导建立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982个,组织开展农民技能培训610万人次,输转农村劳动力500多万人次。在双联行动推动下,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显著提高,贫困地区群众收入增收幅度明显加快,一些贫困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打造形成了“人大代表双联助推精准扶贫在行动”、“政协委员助推双联行动”,以及“双联贫困村结对共建”、“双联法律服务直通车”、“保民生、促三农”、“农村特殊困难群体关爱救助行动”、“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双联走基层、百姓大拜年”、乡村舞台建设等一大批特色鲜明的双联工作品牌。


  二是谋划实施了“1236”扶贫攻坚行动,即紧扣持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这一核心,确保扶贫对象年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到2016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以上,到2020年达到12000元以上。做到不愁吃、不愁穿,无论丰年灾年,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有可靠保障,吃穿条件有明显改善,基本实现家里有余粮、手头有余钱。落实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三个保障,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金融资金支撑、公共服务保障和能力素质提升六大突破,明确了合力推进的攻坚重点。2012年以来,建成投运了一大批路、水、电、房等基础设施项目和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项目。到2015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村道路通畅率由40%提高到8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51%提高到80%,80%以上行政村通固定或移动宽带,贫困村动力电覆盖率达到94%,贫困户危房改造102.8万户,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2.7万户63.5万人,新建贫困村幼儿园2683所,极大地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三是实施了“1+17”精准扶贫行动,制定出台了《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和饮水安全、贫困村动力电覆盖、通村道路、危房改造、易地搬迁、生态环境、富民产业培育、电子商务、教育发展、医疗卫生、贫困乡村文化场所建设、社会救助、小额信贷、劳动力培训、干部人才、驻村帮扶工作队、贫困县发展实绩考核等17个专项支持计划,瞄准最贫困的乡村、最困难的群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村施策、因户施法,推进到村到户措施的落实。从大数据平台统计来看,2015年,通过发展草食畜、马铃薯、蔬菜、苹果、中药材等富民特色优势产业,贫困家庭人均经营性收入达到2401元,比上年增长9.0%,在贫困人口收入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29.2%;累计完成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34.95万人,开展职业技能鉴定31.7万人,获证29.4万人,贫困人口实现人均工资性收入1779元,比上年增长13.2%,在贫困人口收入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30.6%;农村低保一类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420元,二类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988元,农村五保供养补助标准人均达到4731元,政策性兜底脱贫136万人;对农村五保和农村低保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分给予补贴,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病种调整扩大为50种,贫困人口大病保险报销起付线由5000元降至3000元;在全国率先免除学前教育保教费,对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中职教育免除学费并发放助学金,就读省内高职(专科)院校免除学费及书本费、高中免(补助)学杂费和书本费。加大金融扶贫力度,在完善实施“双联”惠农贷款、牛羊蔬菜贷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的基础上,实施400亿元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为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内、3年以下、免抵押、免担保的小额信贷支持,截止目前,全省累计发放精准扶贫小额贷款390亿元,已惠及80万户、360万贫困人口。贫困村互助资金项目实现了对全省建贫困村和有贫困人口非贫困村的全覆盖。这三大行动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贯穿了精准性的要求,突出了组合拳的特色,强化了配套化的措施,在实践中思路不断完善、内容不断丰富、目标更加明确、措施更加聚焦,探索出了一条更加符合甘肃实际的聚合式精准性扶贫开发路子。


  “六个精准”集中攻坚


  “六个精准”,就是突出了目标、对象、方式、内容、考评和保障精准。


  我省在扶贫脱贫工作中紧盯目标精准,抓住2017年和2020年两个时间节点,从2015年到2017年集中攻坚,确保减贫300万人以上,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其中扶贫对象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从2018年到2020年巩固提高,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消除绝对贫困,确保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紧盯对象精准,把精准识别作为精准扶贫脱贫的基础工程和第一战役,着力谋划和打造工作载体,在找准贫困人口、致贫原因、脱贫需求上下功夫,完成了对6220个贫困村、552万贫困人口的建档立卡工作。今年3月底,国务院扶贫办在我省召开了全国建档立卡工作现场会,汪洋副总理和与会代表对我省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截止目前,已有24个省(市、区)95批次1900余人次来我省参观学习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和大数据平台建设等工作,各省市区观摩人员对我省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和大数据平台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广泛认同。紧盯内容精准,瞄准贫困群众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获得感最强的项目,整合全省优势资源集中投入、重点攻坚,在教育扶贫、医疗扶贫、产业扶贫、智力扶贫、社会保障扶贫等方面推出了一批匹配度高、获得感强的政策,大大加快了全省脱贫攻坚步伐。紧盯方式精准,坚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加大了扶贫投入力度,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省级和片区县按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20%以上、市级按10%以上、插花县按15%以上增列预算。


  “十二五”期间,全省共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13.9亿元,比“十一五”净增134.2亿元,增幅168.38%;加大了涉农资金整合力度,2015年省政府整合20个省级部门440亿元专项资金(中央328.6亿元、省级111.5亿元),其中409亿元一次性切块下达到县,2016年又整合了568亿元,较上年增加128亿元,增长22%。2016年国家安排我省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9.7亿元,较上年增加18.7亿元,增长45.7%,超过全国平均增幅2.3个百分点,其中将2015年到期的“三西”建设专项延长至2020年,补助资金由每年2亿元增加到4亿元,五年20亿元;省级安排扶贫资金17.9亿元,较上年增加5.6亿元、增长45.5%,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撑。加大了社会帮扶力度,建立了中央国家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定点对口帮扶、东西扶贫协作、“行业协会”帮扶、“民企陇上行”等社会扶贫格局,我省成为全国工商联直属商会确定的唯一对口帮扶地区,全国工商联所属75家商会对口帮扶18个贫困县开展产业合作,全国工商联直属商会在我省投资26.85亿元,省属33家商会投资434.91亿元,扶贫捐款925万元;2016年又组织开展了“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已有1393户企业与1125个贫困村,63家商会与130个贫困村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帮扶活动;天津市累计投入帮扶资金5.98亿元,厦门市自2010年以来累计援助临夏州资金1.09亿元。紧盯考评精准,制定了《甘肃省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办法》和《甘肃省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党政正职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办法实施细则》,取消对58个贫困县的GDP考核,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重点考核指标;落实“逢提必下”机制,去年选派1099名年轻干部到贫困村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将1728名在非贫困村工作的大学生村官调整到贫困村工作,并从国家有关部委引进200多名优秀人才来我省挂职服务,省上选派58名厅级和厅级后备干部到贫困县挂任副书记,选派58名专业技术人才到贫困县挂任科技副县长。紧盯保障精准,建立了省委常委牵头联系市州、省级领导包抓县市区的扶贫攻坚工作机制,加强基层党员教育和脱贫攻坚一线干部的培训,省委省政府分层分类组织召开全省“财政+金融+贫困户+企业或合作社”发展模式经验交流、富民产业提升农户收入等现场推进会,示范带动各项工作落实。


  组织保障形成“四大体系”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之后,省委提出了“心中强化一号意识,手中抓好十件大事”的总要求,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思想认识上再深化再提高、工作部署上再细化再完善、领导责任上再靠实再落实。一是加强了脱贫攻坚的组织领导。由省委书记和省长担任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组长,并组建成立了全省精准脱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和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两个领导小组,各市县也比照成立了领导小组,构建了“一把手”抓“一号工程”的组织领导格局。今年初,8名省级分管领导、13个市州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22个省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向省委省政府签订了脱贫攻坚责任书,承诺了攻坚期的扶贫责任,各市县也比照省里的做法层层签订了责任书,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


  制定出台贯彻中央《决定》的实施意见。对照中央《决定》精神,在梳理对接我省“1+17”精准扶贫政策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和《实施意见任务分解方案》,对“1+17”方案里面涉及到但扶持力度没有中央大的,按照中央部署加大扶持力度;方案里面没有但中央已经部署的,补充完善进来,加快推进落实;中央没有涉及而甘肃已经推进的,继续兑现承诺,加大力度实施,既做到内容不重复,又把中央的新政策贯彻进去,形成我省“2+17”精准扶贫政策体系。


  实行了脱贫攻坚“853”挂图作业。着眼实现攻坚战术、扶持政策精确聚焦贫困村贫困户,研究出台了《脱贫攻坚“853”挂图作业实施意见》,明确了大数据平台建设“8个准”、村级作战“5张图”、贫困农户“3本账”以及建立健全村级五类工作档案的工作要求,为我省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供了施工图、任务书和时间表,对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王三运书记的亲自谋划和推动下,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起草完成了脱贫攻坚“853”挂图作业《实施意见》,系统谋划帮扶计划、帮扶措施和帮扶责任,科学制定任务书、作战图和时间表。目前,各贫困村挂图作业已全面完成,通过这个载体和抓手,对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村、户的底数和动态变化进行了再次认定,对到村到户各项普惠政策和“1+17”特惠措施作了详细记录,以便于追踪评估;细化了有关贫困人口认定、致贫原因分析、工作进度跟踪、政策落实效果等内容,对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结合建档立卡“回头看”和国家审计署专项审计,认真开展了整改工作。截止目前,已有24个省(市、区)95批次1900余人次来我省参观学习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和大数据平台建设等工作,各省市区观摩人员对我省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和大数据平台建设均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广泛认同。


  我省还建立贫困退出工作机制和“4342”脱贫验收责任体系。着眼实现“真脱贫、脱真贫”,在坚持“12345”贫困人口识别、退出程序的基础上,我省破冰探索,在国家没有正式出台贫困退出细则前,研究制定全省建立贫困人口和贫困县退出机制的《实施细则》,明确了贫困县、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脱贫退出标准,使精准扶贫有了着力重点、精准脱贫有了检验标准,并按照“贫困户脱贫由县负责、贫困村退出由市州负责、贫困县退出由省负责”的责任分工,组织开展了2015年度贫困县退出验收工作。为防止和根除个别地方贫困人口识别不准、优亲厚友,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的倾向,建立了“4342”脱贫验收把关责任体系,明确了村级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贫困户4方,乡级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扶贫统计工作站站长3方,县级县委书记、县长、扶贫办主任、统计局局长4方,市级市州委书记、市州长2方对贫困户识别、退出、返贫真实性负责的签字背书责任,构建起了层层负责的脱贫验收责任体系。


  组织开展了2015年度考核工作。在脱贫考核验收中,我省首次引入了第三方评估,由党政机关以外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新闻媒体、科研院所专家学者代表组成评估组,全程参与考核验收工作,并随机抽样对贫困人口识别、退出准确率、群众对帮扶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的满意度进行独立评估,传递了“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的鲜明导向。这一创新之举,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赞誉和肯定。数据显示,2015年,全省实现稳定脱贫128.7万人,超额完成了年初计划脱贫100万人的目标任务。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842.19万人减少到288.5万人,年均减少13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40.48%下降到13.9%,下降了26.58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782元,年均增幅14.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近2个百分点,是甘肃扶贫开发史上减少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群众增收最快、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


  尽管我省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仍有贫困人口近289万、贫困村4500个,这是我省如期实现“两个确保”目标最难啃的“硬骨头”,表现在工作层面,扶贫脱贫的措施还需进一步精准,行业扶贫力度还需继续加大,扶贫投融资机制还需进一步深化完善,到户工作还需持续加力,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的作用有待提升。


  甘肃扶贫开发办表示,将继续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在“扶持谁”上持续用力。继续着力夯实建档立卡工作基础,建设和利用好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深入落实“853”挂图作业。二是在“谁来扶”上持续用力。三是在“怎么扶”上持续用力。对接中央《决定》扶持政策,全面落实“1+17”方案,力促“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落地见效,确保精准扶贫到村到户。四是在“如何退”上持续用力。严格执行“4342”脱贫责任追究办法,坚决防止和纠正弄虚作假、“数字脱贫”倾向。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甘肃省唯一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平台“陇明公”上线运营
  • 今年一季度,甘肃省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86.2亿元人民币
  • 甘肃省超九成规上工业企业复工
  • 甘肃省已完成春播面积1326.2万亩
  • 2020年夏季甘肃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报名通知
  • 甘肃助力白俄罗斯抗疫“甘肃方剂”将于本周抵达明斯克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