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开局良好
全省717个集中安置点全部开工建设
大西北网4月11日讯 我省精确瞄准搬迁对象,全面聚焦脱贫成效,压紧压实主体责任,推动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实现良好开局,为顺利完成“十三五”搬迁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按照“一年建设、两年搬迁、三年稳定”的要求,截至目前,全省717个集中安置点全部开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84.36亿元,3.3万套安置住房完成主体工程,2.95万人实现搬迁入住。
去年,全省共下达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24.9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群众16.1万人,同步搬迁群众8.8万人,涉及69个县市区,717个集中安置点,项目计划总投资131.9亿元。为确保资金来源充足,我省将中央预算内投资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全额拨付至农户或建设单位;组建了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投资有限公司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省级融资平台,出台了管理办法和操作流程,资金实行专户专账管理。截至今年2月底,省级融资平台下拨县级融资平台资金60.55亿元,其中,地方政府债券20.92亿元,国开行长期低息贷款39.63亿元。
为确保搬迁贫困群众不因建房而负债累累,我省在中央预算内投资基础上,统筹长期低息贷款、地方政府债券等,合理确定建房补助标准,确保建档立卡搬迁对象户均建房自筹资金控制在1万元以内,明确建档立卡搬迁群众不能承担融资平台承接资金还款责任,避免因搬迁影响脱贫。
迁得出还要能致富。为此,我省因地制宜谋划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保障搬迁群众实现稳定脱贫。项目县市区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同步开展产业培育、就业培训等工作,一方面在集中安置区重点加快培育以玉米、马铃薯为主的旱作农业和日光温室等设施农业,大力发展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加快培育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另一方面对依托城镇化和园区安置的群众,大力开展订单、定岗、定向、菜单式培训,提升务工技能,增加搬迁群众的工资性收入;对依山就势改善条件的群众,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加快发展优质林果、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和区域性特色产品,拓宽增收渠道。同时,积极鼓励将产业发展贷款和扶贫资金折股量化到贫困户、投入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按股分红,负盈不负亏,促进搬迁群众增加财产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