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可移动文物、珍贵文物分列全国17和第5
文化强省.旅游强省资源优势十分突出全国“彩陶之乡”“汉简大省”地位不可撼动
大西北网/鑫报讯3月30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在兰州召开第一场“文化建设”主题系列发布会。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马玉萍在会上介绍了甘肃省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情况:经认定,全省306个国有单位和24个宗教寺庙收藏有可移动文物,登录文物423444件/套、实际数量1958351件。
马玉萍说,2012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2013年4月,又召开了电视电话会议,对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进行了安排部署。此次普查历时五年,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国务院统一部署开展的可移动文物领域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五年来,在省政府高度重视和统一领导下,我省普查工作全面完成并通过了国家验收。通过普查全面掌握了我省国有可移动文物数量分布、保存.保管及权属和管理使用等情况。同时新发现一批重要文物。我省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分为普查准备、组织实施、总结验收三个阶段和国有单位调查、文物认定、文物信息采集登录、文物信息审核四个环节,五年来,共调查了29354个国有单位和220座宗教寺庙,实现了普查单位的全覆盖。
此次普查按照统一平台、联网直报、属地管理、县为单元的原则开展,国有单位调查、文物认定、文物信息采集登录、文物信息审核等环节逐次推进,实现了调查不漏单位、认定不漏文物。全省普查办将全省国有可移动文物数据按照行政区域和单位类型划分为30个片区,组建省级终审专家组,一人一片区,质量责任落实到人;将全省划分为3个督查区,以10天为周期进行质量抽查;每条文物数据均自下而上经过三级六次审核。高标准严格验收,县级实地检查全覆盖、市级抽查率不低于60%、省级抽查率不低于30%;经验收,我省各级普查办、各国有单位文物数据差错率均低于0.5%,达到国家规定的数据质量控制要求,顺利通过了国家普查办的验收。
马玉萍讲,通过此次普查,基本摸清了全省可移动文物资源家底,新发现一批重要文物,进一步夯实了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基础工作,为可移动文物资源更好地服务社会奠定了基础。截至2016年10月31日,全省按照普查统一标准登录文物整信息的国有可移动文物423444件/套(实际数量1958351件);其中珍贵文物117470件/套,实际数量251890件,包括一级文物13995件、二级文物18508件、三级文物219387件。我省登录文物总量居全国第17位,实际数量居全国第10位;登录珍贵文物总量居全国第5位,实际数量居全国第3位。按照行政区划统计。全省收藏有可移动文物的国有单位数量排名前五位的市州依次为:天水市、定西市、庆阳市、陇南市、甘南藏族自治州。可移动文物实际数量排名前五位且超过10万件的市州依次为:庆阳市、武威市、天水市、甘南藏族自治州、定西市,可移动文物实际数量超过3万件的市州依次为:酒泉市、张掖市、白银市、平凉市、兰州市、陇南市、临夏回族自治州;嘉峪关市和金昌市可移动文物实际数量均超过5000件。普查期间,收藏单位基础设施和文物保存环境得到有效改善。30余家文物系统博物馆及永靖县黄河水电博览馆、和政古动物化石埋藏原址馆等4个行业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全省有47个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立项实施,其中包括文物本体保护修复21项、预防性保护24项、库房展厅维修改造2项。银行、地质等行业或成立了专题博物馆、或对现有博物馆(展厅)实施了改造提升。此次普查成果编研和展示利用也初显成效。我省各级普查机构和国有文物收藏单位陆续出版普查成果图录5部,依托普查成果举办文物展览57个、展出藏品6300余件,21个市州及县市区普查办举办了普查成果专题展,省普查办在甘肃省博物馆举办了《甘肃省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展》。普查工作极大促进了收藏单位藏品利用率的提高,敦煌研究院等省直文博单位和部分市县博物馆分别举办专题文物展览,赴国内外展出50余次。在普查的带动和促进下,各级档案馆和图书馆馆藏古籍图书、文书档案等文物藏品有序开放,按规定提供查阅服务;高校博物馆逐步改变以往校史馆和科研教学点的办馆模式,有序向社会开放。
谈到普查后续工作时马玉萍介绍说,全省普查工作结束后,文物行政部门及相关收藏单位依托普查成果,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大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和研究利用的工作力度。一是逐步建立可移动文物社会服务和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增加信息容量,针对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提供更多、更完备的查询服务和互动体验,不断提升本单位可移动文物资源的美誉度和利用率。二是切实提升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水平,通过大数据分析进一步梳理和明确可移动文物保护实际需求,在藏品安全管理、文物预防性保护、馆藏文物修复等方面对症下药、精准发力。三是不断增强可移动文物合理利用能力,拓展相关功能,面向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社会公众等不同层面和学术研究、社会管理、文创产业、公共文化服务等不同领域,提供“菜单式”、“订单式”信息服务。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使用已公布的文物数据与收藏单位合作做大做强文创产业。
马玉萍介绍情况后,还回答了与会记者提出的我省可移动文物资源的特点。她说普查成果有力支撑了我省中华民族重要文化资源宝库的战略地位,夯实了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建设的资源优势。我省可移动文物资源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文物类型丰富。登录的文物类别涵盖35个可移动文物标准分类,无缺项。其中钱币、古籍图书、铜器、陶器、档案文书等五个类别文物数量较多,甲骨、邮品、度量衡器、珐琅器和交通、运输工具等五个类别文物数量相对较少。二是文物时代序列完整。文物时代自旧石器时代延续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间没有断代和缺环。其中清代文物数量较多,占比42.37℅,宋代珍贵文物较多,占比29.13℅。三是收藏主体和入藏时间相对集中。全省90.27℅的可移动文物集中收藏在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从文物入藏时间看,改革开放四十年是文物数量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期间入藏的文物总量占比67.35℅,珍贵文物数量占比73.58℅。四是文物特色突出。陶器、简牍数量较多,更加奠定了“彩陶之乡”“汉简大省”的地位。由于特殊的历史和自然特点,使得甘肃馆藏文物中的彩陶、青铜器、漆木器、简牍纸张、敦煌文书、魏晋画像砖、金银器等类型文物,精品荟萃,成为最具特色的文物。彩陶是甘肃可移动文物的大宗和特色。甘肃是国内保存彩陶类器物数量最多、品类最全、品位最高的省份,素有“彩陶之乡”美称。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