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生态文明美丽甘肃】
让“绿色水库”永葆活力
——走进大美祁连山系列报道之二
肃南九排松景点。
祁连山保护区护林人员进行巡视巡查。
相关新闻:
古老黑河翻开新篇章——走进大美祁连山系列报道之一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沿青藏高原北缘,一条巍峨雄浑的绵延山脉,横跨甘、青两省,俯视着河西走廊。它就是我国境内主要的山脉之一、古匈奴语意指“天山”的祁连山。【详细】
甘肃日报记者马瑜齐兴福文洁
巍巍祁连,似一条巨龙横亘千里。从空中俯瞰,一条黛色的林带,如同系在祁连山腰间的“丝带”,绵延不绝,壮美绝伦。
这就是被称为祁连山“绿色水库”的水源涵养林。祁连山山体巨大、山脉众多,地势东低西高,相对高差2000米以上,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再加上地貌、土壤、气候、水文条件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植被景观,植被类型异常丰富,有高山冻原、森林、灌丛、草原及荒漠等多个植被带,这些植被就像祁连山的“儿女”,一粒种子、半根枝杈,在阳光、空气和水的照应下,在此落地生根、花开叶散、茁壮成长、茂密成林,他们密密匝匝、高耸入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默默地守护着山体,让这座神奇之山在雄浑壮观之余,多了几份妩媚婀娜。
在祁连山东段北坡的北麓山脊,各类植被不仅保护着山体,从山顶消融的数千条冰川变成涓涓细流后,经茂密的森林和灌木林的蓄积涵养,自东向西汇集成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在狭长的河西走廊上,孕育出了武威、张掖、酒泉等维系数百万人繁衍生息的多个绿洲。在祁连山生态系统中,连接山地与绿洲、荒漠之间的水源涵养林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省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6.4%的面积在张掖境内,这里成为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的主战场,同时也是水源涵养林保护重点区域。
大山深处的绿涛林海
8月1日,中伏第六天,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我们驱车从张掖市区出发,向祁连山保护区腹地挺进。
出市区,走山路,热气顿消、凉风习习,令人惬意无比。约3个小时的车程,到达了保护区所属的寺大隆保护站杨哥管护站,前方车已无法通行,只得徒步上山。路越走越窄,景越看越美,只见眼前奇峰耸立、森林密布、山泉淙淙、怪石兀立,绿草萋萋、野花明艳,构成了一幅层次分明、色彩丰富的山水大画,时不时还会有一两只旱獭、松鼠从林间跳过,给寂静的山林增添了几分生气!边走边看,步移景换,上至高处,豁然开朗,远处祁连山主峰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肃穆大气,周围群峰罗列、层峦叠嶂,大小山脉在阳光的照耀下交相辉映,近处的群山被此起彼伏的林海包围,重重叠叠,高高低低,像一道道绿色的波浪,树冠整齐的青海云杉、四季常绿的祁连圆柏、高挑挺拔的华北落叶松、枝繁叶茂的红松等树种像等待检阅的士兵,排列整齐、气势不凡。置身于这个巨大的氧吧之中,你会感觉到连空气都是甜丝丝的。
据了解,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88年。2014年,最新规划调整后的自然保护区面积为198.7万公顷,加上划定的66.6万公顷外围保护地带,总面积为265.3万公顷。在我省境内涉及张掖、武威、金昌3市8县区及山丹马场,保护区的面积接近于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的面积之和。
路途中,我们碰到了正在巡山的护林员王金生、李琛和黄晖云。3人身着迷彩服,手持PDA寻呼设备,正在进行林区日常的火情、林木生长、林木伐盗情况的管护和检查工作,据王金生介绍,他们站共有9人,管护的林区面积有100多万亩,每次巡山需要一个星期,每个人要背着30斤重的行李上山。据了解,3个人在大山深处工作的时间都在20年以上,40多天他们才能回城里和妻儿老小团聚一下,王金生说,远离城市、远离家人的生活不苦不累是假,但为了保住绿水青山,他们无怨无悔。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众多护林员的心声。陪同采访的祁连山管理局工会主席陈玉平告诉记者,祁连山管理局现有22个林场,有护林员1400多名,他们就像那些耐寒耐旱的青海云杉,顶住低温、高寒等恶劣自然条件的侵袭,耐住远离家人朋友、繁华都市的孤独寂寞,顽强地守护着祁连山,成为祁连山另一道独特的风景。
据祁连山管理局局长廖空太介绍,祁连山北坡林区分布高等植物95科451属1311种,森林面积从建区初期的42万公顷增加到现在的81万多公顷,森林蓄积量从建区初期的1800万立方米增加到现在的2300万立方米,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的双增长。
祁连山生态系统的“心脏”
一望无际的祁连山大森林,带来的不仅仅是绝佳的风景,它还如同一座巨大的“绿色水库”,掌控着整个祁连山生态系统的平衡。长期从事祁连山生态研究的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院长刘贤德对祁连山有很深的感情,出生在金塔,工作在张掖,除了西安求学的4年,刘贤德从未离开过河西走廊。这几日,他正忙着接待北京的专家,陪同调研院里青海云杉种子园营建及良种基地建设情况,非常忙碌,我们约了几次都无暇见面,最后不得不把他“堵”在餐厅里,在饭桌前完成了采访。
说起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巨大作用,刘贤德的话匣子打开了:“水源涵养林以山地森林、灌木林为主,首先,可以控制河流源头的水土流失;其次,可调节坡面径流,削减河川汛期径流量,从而减免洪水灾害;另外,水源涵养林还可调节地下径流,增加河川枯水期径流量。此外,水源涵养林的庞大根系层对土壤有网结、固持作用,水源涵养林还能有效地防止水资源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污染,改善和净化河流水质、调节气候、减风消灾。”“可以说,水源涵养林是整个祁连山生态系统的‘心脏’,失去了水源涵养林,河西绿洲将不复存在!”从事祁连山生态研究30多年的刘贤德表情严肃地说。
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成立于1978年,是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与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等国内知名科研团队共同承担着“祁连山涵养水源生态系统恢复技术集成试验示范”和“祁连山地区生态治理技术研究及示范”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积累了祁连山水源涵养林40年的科研数据。
在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保护研究方面,高科技也正逐步显现着它的威力。8月2日下午6时,在祁连山管理局会议室里,局里的技术员为我们现场演示了智慧祁连山大数据平台应用情况,后端机房的鼠标轻轻一点,大屏幕上立即显示出分布在林区的53个视频监控塔监控到的林区实时画面。据廖局长介绍,智慧祁连山大数据应用平台建设主要包括基础设施、资源“一张图”数据库、林火视频监控、巡护监控等6项内容,通过应用野外视频监控、无人机以及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等多种先进技术与全体管护人员手持智能终端相结合,实现自然保护区管理的科学化、智慧化、现代化。
肃南县积极推进“一廊两带六片区”生态造林绿化工程,打造山清水秀新肃南。本栏图片均为甘肃日报·每日甘肃网记者张铁梁摄
全力以赴修复“绿色水库”
“唇齿相依,休戚相关”。水源涵养林对祁连山的作用不言自明,但事与愿违的是,祁连山沿线地区经年的无度开发和全球气候变暖的效应叠加,使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保护遭遇重重危机。
“面积大、管护难是数十年来祁连山生态遭遇的最大难题。”刘贤德告诉记者,祁连山的生态破坏初期以森林砍伐、盗伐为主,后来是矿山开采、小水电开发。2017年7月,中央环保督察组为此发出通报: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突出表现为无序探采矿活动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表塌陷等地质灾害!
一年多来,张掖市委市政府全力以赴整治和修复以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为重要内容的生态系统。砂石料场和矿山是整治重点。环境问题整改前,记者在肃南县九个泉矿区石居里选矿厂采访时看到,几个硕大的废渣山,随意堆放在草地上,遗留的选矿车间、尾矿库及生活用房破落不堪,严重影响了周边的生态环境。8月初,记者再次来到这里时,曾经的废渣山已被移除,房屋被拆除,平整覆土后的草地上,数万株新栽的青海云杉焕发着勃勃生机。在白泉门护林站,站长杨万斌告诉记者,白泉门砂石料厂关停后,空心砖房、彩钢板房全部拆了,河道也进行了清理,现在原料场所在的区域全部覆了土、种上了青海云杉,他们管护起来更得劲了!
记者从张掖市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行动指挥部了解到,一年多来,张掖市对辖区内保护区地带的117项探采矿项目全部实施关停,撤离人员、拆除设施、封堵矿井,然后平整覆土、种草造林、加固护坡、围栏封育,矿山矿点生态得到充分的治理、修复。
对于整改的进展,刘贤德也在密切关注,作为一个“老环保人”,他欣喜地感受到这次整改最大的变化就是全市上下,无论干部群众,无论百姓官员,全民环保的意识大大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搞环保不像以前那么难了。
“一园三带”带来示范效应
“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资料显示,祁连山保护区森林覆盖率为28.5%,年降水量为200—400毫米左右,而年蒸发量高达1200毫米左右。生态系统易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承载力低、易破坏、修复能力弱。
怎样才能让祁连山的“绿色水库”永葆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2017年以来,张掖市组织实施总投资52.6亿元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2017年共实施祁连山水源涵养区浅山区植被恢复与保护、矿山环境治理恢复等9大类58个项目,完成投资12.82亿元;今年计划投资17.37亿元、实施39个项目,已开工新建项目18项,复工续建项目12项,完成实物投资量7.61亿元。
与此同时,全市抢抓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重大机遇,组织实施总规模200万亩、总投资55亿元的祁连山国家公园和黑河生态带、交通大林带、城市绿化带“一园三带”国土绿化示范建设,8月2日,在张掖市林业局,资源管理科科长葛军元为我们报出了一串串数字:今年营造林36.1万亩,是前三年总和的1.16倍,其中“一园三带”完成营造林26.21万亩,葛军元介绍,全市上下义务植树蔚然成风,最多时有50多万干部群众掀锹播绿,仅肃南县干部职工每人种树都在100棵以上。
夏秋交际时节,行走在张掖大地,黑河岸边、道路两侧,许多市民欣喜地发现,新栽植的祁连圆柏长势正好,金叶梅迎风招展,绵延不绝的人造林带焕发着无限生机。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