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水县固城乡王昌寺村蔬菜丰收。本报通讯员 王维
合水位于甘肃省的最东部,总人口18.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49万人。近年来,合水县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优势的发展思路,持续加大优势产业扶持和培育力度,苹果、瓜菜、畜禽、苗林四大产业蓬勃发展。
栽下“致富果” 摘掉“穷帽子”
合水县梁峁交错,沟壑纵横,土层深厚,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无霜期长,是苹果种植适宜区。
上世纪80年代初,合水县就开始发展苹果产业。但当时苹果品种单一,专业技术欠缺,全县苹果栽植分散、面积小。经过逐步探索,合水县以六大塬面为重点,不断加大有机苹果基地建设,大力推广矮化密植树种,积极拓展苹果销售市场,全县苹果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固城乡王昌寺村村民徐家福从1982年就开始务果。“刚开始是山地,由于年年干旱,技术跟不上,苹果缺乏水分,吃起来涩涩的。”老徐回忆说,2010年,他把原先半山上的果树移栽到川台地上,还扩大了规模,行情最好的一年7亩果园收入近10万元。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村里的人开始跟着老徐务起了苹果,全村的果树由最初的几亩很快增加到了700多亩,很多人也因此摘掉了“穷帽子”。
像固城乡一样,合水县很多乡镇如今都已变成苹果大乡、苹果大镇,全县苹果产业发展步入了新阶段。2017年签订国内国外订单苹果1200吨。
建起钢架棚 鼓起“钱袋子”
上世纪80年代,合水县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为主,产业结构单一。
老城镇牧家沟村地处川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村民曾彦雄从1995年开始和部分乡亲一起探索种植露地甜瓜,但因露地瓜产量低、上市迟、价格便宜,收入不高。
经过考察和反复试验,合水县按照“政府引导、示范带动、群众自愿、一户一棚”的模式,推进设施瓜菜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县里共为老城镇牧家沟村搭建各类大棚350座,并建起了瓜菜示范基地和销售市场。这些年,牧家沟村的瓜菜已远近闻名,成为合水县的产业重点村。
发展养殖业 探出新路子
在苹果、瓜菜等产业火热发展的同时,合水县还根据群众意愿,扶持发展畜禽养殖。板桥镇柳沟村村民赵铭,2013年外出学习养殖技术,返乡后和父亲办起了养殖场,镇政府也为他协调了5万元的产业扶贫贷款,帮助他发展养殖产业。
“现在我的养殖场肉鸡存栏1200多只,一年最少收入两到三万元,如今家里盖了新房,生活越来越好。”赵铭说。
蒿咀铺乡蒿咀铺村通过招商引资,于2013年5月投资1000多万元成立了益禾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建成千头无公害肉驴养殖基地,成功带动周边500余户农户养殖肉驴。
不只是柳沟村和蒿咀铺村,近些年,合水县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培育和扶持发展各类养殖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让企业与合作社、贫困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全力推动产业扶贫,促进农民增收。目前,全县发展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467个,入社成员9335人,带动非成员农户16220户。
培育优质苗 走上致富路
闫东堂是太白镇连家砭村有名的致富能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种植商品树效益可观,大有可为。2009年,闫东堂流转了100多亩土地,搞起了苗林产业。
“2011年9月开始有收益,当时卖了近一万株,毛收入35万元。”说起苗木产业带来的收益,闫东堂仍然很激动。
看到闫东堂有这般收益,很多村民开始跟着他发展起了苗林产业。“生态建设是国家大力倡导的行动,苗林产业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市场上最缺优质苗,我们正在向这个目标努力。”闫东堂说。
如今,合水县的苗林结合培育面积达到20万亩,果园留存面积28万亩,牛、羊、猪等家畜饲养总量达49.9万头(只),年种植设施蔬菜、高原夏菜、西瓜甜瓜等8万亩,苗林与苹果、瓜菜、养殖一道,成为合水农民稳定增收的“铁杆庄稼”。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