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县阳屲梁流域面积达3500平方米的雨水集流场。
每日甘肃网讯(记者金奉乾)在海拔1900多米的甘谷县阳屲梁流域,面积达3500平方米的雨水集流场,如同一块巨大的海绵,4年来所收集的大量雨水,成为流域内上万亩苹果、核桃等果品基地的生命之源。这只是近年来甘谷县大力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
9月19日下午,持续多日的阴雨天气终于转晴,阳光非常“慷慨”地照耀大地。勤劳的庄稼人善于利用好天气,平地,铺膜,挖土豆……他们在秋日的田野里辛勤地忙碌着。记者在甘谷县阳屲梁整流域扶贫开发工程现场看到,巨大的雨水集流场两侧分布着两座大型人工集水池,池中水面清澈,水池下方外围安装了水龙头,专门为附近上万亩果树提供灌溉。“每次降雨后,雨水都会沿着集流场外围的水槽通道全部流进两侧的集水池里,两座集水池可容600立方米水,自从修建了这样的雨水集蓄工程后,附近果品基地的苹果树、核桃树的灌溉就有了保障,树苗成活率超过百分之九十。”甘谷县水土保持局局长蒋绿林说,近年来,甘谷县始终把整流域整片带开发治理作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实施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探索走出了一条整流域治理、整片带开发、整区域脱贫、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可容300立方米的集水池。
“阳屲梁流域涉及安远、大庄2乡镇、10个行政村、41个自然村、2455户10650人。流域面积4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2万亩。原来这里山大沟深、交通闭塞、生产生活条件很差,10个村都属于全县扶贫开发重点村,群众的思想观念也比较落后,缺乏增收致富的门路和办法。2014年我们把这一区域确定为全县整流域整片带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累计投入资金3956万元,近三年新修梯田2.1万亩,硬化村组道路28.4公里,配套建设农机路和田间道路67公里,新修3500平方米集雨场一处、水窖150眼,发展双垄沟播玉米2万多亩,建成苹果、核桃等果品基地1.6万亩,营造水保林2400多亩。”甘谷县水土保持局局长蒋绿林说,通过这些项目工程的实施,有效改善了区域内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培育了扎根性的致富产业,更为重要的是激发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决心和信心,为全县整流域整片带扶贫开发探索了路子,提供了经验。
“以前,陡峭的坡洼地水土流失严重,加之干旱少雨,往往有种无收。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很多村民想致富却没门路。自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施以来,在政府的积极支持下,许多村民们将曾经的撂荒地重新耕种,因为新修的梯田蓄水保墒,农作物长势良好,粮食收成明显提高,村民的生产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蒋绿林说。2017年甘谷县共投入资金5152.29万元,在金山、西坪、大庄、安远4个乡镇的7条小流域新修高标准梯田3.56万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6平方公里,创建水土保持精品亮点工程3处,有效改善了区域农业生产条件,激发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决心和信心。
综合治理让土地充满生机。每日甘肃网记者金奉乾摄
据了解,甘谷县坚持以流域为单元,分流域编制梯田、道路、林草、沟道、雨水集蓄等工程措施,并按每年完成2至3条整流域开发治理的目标,截止目前,累计投入资金12.5亿元,高标准建成了后川沟、阳屲梁、西小河、松树岔、青林沟、田家山等14个整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基地,共受益118村11.23万人。全面推进“梯田+道路+产业+水利”综合治理模式。截止2017年底,全县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902.26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63.75%。初步实现了基础设施共建、公共服务共进、生态环境共治。在当年新修成的梯田上,大力推广“梯田+水窖+经果园”“梯田+地膜+种植”“梯田+种草+养殖”“梯田+农产品+加工”等高效旱作农业种植模式,大力发展现代循环农业,让原来的“贫瘠田”变成了助农增收的“金土地”,走出了一条“修梯田、兴产业、促增收、奔小康”的扶贫开发新路子。
(责任编辑:苏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