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精准务实打赢脱贫攻坚战之教育扶贫】
扶贫路上 教育先行
——静宁县深入推进教育扶贫工作纪实
“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作为六盘山片区特困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甘肃省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长期以来,静宁县将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和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重中之重,紧扣“精准”二字,努力提高贫困人口自主脱贫能力,争取让每一个贫困子女不但上好学、不掉队,还有出彩的机会,让每一个贫困人口掌握一门致富技能。
山区有了幼儿园
“咱村也有了幼儿园!”日前,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让静宁县红寺镇魏沟村村民奔走相告。
魏沟村地处静宁、会宁两县接壤处,位置偏僻,发展滞后。2018年,依托革命老区“两市一县”行政村幼儿园建设项目,静宁县投资112万元,为这个村新建幼儿园舍274平方米,设立活动室2间、保教办公室2间,硬化室外活动场地200平方米,配备幼儿园教具91台,购置保教和生活设备189余件(套),并配套完成校园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魏沟村来说,家门口有了幼儿园,无疑是件大喜事。
“孩子不仅实现了就近入园,还享受到了我省在全国率先实施的减免保教费的政策,再也不用为两个孩子上幼儿园的事发愁了。”魏沟村贫困户李军长说,在家门口上学,家长不仅可以安心务果、养牛,还能照顾老人,一举三得。
为进一步解放农村劳动力,从根本上解决农忙时节家长的后顾之忧,为贫困家庭减负,静宁县开始全面建设日托制幼儿园,并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建设。
目前,全县已建成农村日托制幼儿园16所。
“精准”摸底消除因贫失学
界石铺镇朱山村的贫困学生蒋娜娜,在遭遇父亲去世、母亲改嫁的家庭变故后,一度产生了厌学情绪。谁能想到,今年她却以628分的优异成绩被南开大学录取!
原来,得知娜娜的厌学情绪后,朱山村干部及教师多方鼓励她重树信心、努力学习、勇敢乐观地面对生活。之后,省烟草公司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王少东等5名帮扶队员又为她提供爱心资助,帮助她顺利完成中学学业,再读完大学。
曾有一段时间,静宁县初中辍学率甚至达到了5%。然而近几年,在九年义务免费教育资助体系下,静宁县因贫失学的情况已全面消除,因贫失学已经成为历史。
为确保让每一个孩子上好学,静宁县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控辍保学工作,确保适龄儿童、少年进校入学、接受教育。乡(镇)人民政府、村(居)委会和学校联合完善了“一户一对策、一生一规划”帮扶措施,督促指导各级各类学校按照全员参与、包生到师原则,紧盯贫困家庭学生,分析其家庭致贫原因、找准需要解决的主要困难,研究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和计划,细化培优补弱措施、拓展培优补弱内容,常态化开展“1+1”“1+N”“N+1”学习帮扶,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根据兴趣特长和家庭实际,做好人生规划。
同时,通过乡镇教委辖区学校间交流帮扶、联校走教等途径,帮助村小学和教学点开齐开足课程,并结合农村小规模学校班额较小的实际,一方面大力推广“一生一策、精准施策”个性化教学和“同静同动”复式教学,另一方面推动农村小规模学校从“保运转”的被动发展转为“小而美、小而优、小而特”的内涵提升。
这种联片互动、资源共享、捆绑考核、协作提高的城乡一体管理格局,促进了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使贫困家庭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聚焦脱贫攻坚因材施教
普通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使一大批农村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子女跳出农门、进入高等院校学习,从根本上消除了贫困根源。
由于要供3个孩子上学,治平乡安宁村贫困户柴永年曾一度深陷贫困。后来,相关部门为他争取到了用于发展苹果产业的5万元精准扶贫贷款,并为孩子申请了助学贷款。今年,大学毕业的大儿子柴丰丰考取了特岗教师。
儿子顺利就业,苹果也喜获丰收,摘掉贫困户帽子的老柴可谓是喜事连连。“虽然我自己大字不识一个,但对教育改变命运这点深有体会。知识不仅改变了娃的命运,也改变了全家的命运。”他说。
“教育扶贫的成效是检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一面透视镜,也是全民共同面对的一项民生责任工程,要将教育扶贫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全力以赴地抓好落实。”静宁县有关负责人如是说。
曾经,教育大班额、择校热问题一直是初中、高中阶段教学中的难点。为此,静宁县多方争取资金,先后投资8.3亿元建成文屏教育园,使城区增加1所普通高中、1所初中、1所小学,增加优质学位6000多个,开启了提升高中办学层次的新征程。
结合教育精准扶贫先行先试工作,静宁县督促各初级中学结合各学科教学,积极开展以动手实践为主的社团、兴趣小组和研学旅行活动,并全面开展渗透职业技术教育活动。至目前,已组织全县九年级5600多名学生到县职教中心参观并进行职业体验活动,使学生最大限度地了解职业教育、认同职业教育、体验职业乐趣。(记者朱宇鲲 通讯员李娟淑 王毅)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