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陇南康县迷坝乡围绕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将党员聚在产业链上、让农民富在产业链上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要求,统筹各类帮扶资金建成了迷坝乡农村“三变”改革食用菌产业孵化园,成立了功能型党支部,探索推行“党支部+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脱贫带富机制,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业联兴、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党建引领“三链”建设显成效
2018年6月,康县将马莲咀、姚家山、四方庄3村符合条件的党员跨村联合组建产业孵化园党支部。党支部成员为入股到产业孵化园的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贫困户及三个村部分村干部,充分发挥了党组织在产业发展中的政治引领、组织协调、凝聚党员、服务群众作用。
目前,产业孵化园党支部有7名党员,党员接受原党支部和孵化园党支部的双重管理。党支部通过设岗定责,鼓励党员利用自身优势,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带头示范引领作用。在凝聚吸纳3村党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强省市县产业扶贫相关政策宣传,积极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吸引更多有想法、有能力、肯干事、会干事的优秀农村青年积极加入产业孵化园,扩大特色产业发展规模。
同时,康县产业孵化园所属专业合作社与3村贫困户签订发展食用菌产业合同,专业合作社将培育成功的香菇菌棒提供给贫困户经营管理,并按照定单生产模式,由专业合作社全程提供技术指导,采收后保底价回收。目前,产业孵化园已带动3村24户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
“四部曲”奏响“三变”改革新乐章
迷坝乡盘活闲置资源,推动资源变资产。积极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将四方庄村闲置的5亩集体荒地建成了“三变”产业孵化园;对马莲咀村10亩集体土地覆土平整,建成了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流转姚山村贫困户承包土地5户20亩,通过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提高了资源到资产的转变效率和质量。
为了解决发展产业中小打小闹、零星生产瓶颈,在反复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高效整合到村的产业扶贫资金,该乡投资50多万元建成集拌料、装袋、灭菌、接种、烘干、保鲜、电商销售为一体的“三变”改革食用菌产业孵化园。并将孵化园分别按40%、30%、30%的股份移交姚山、四方村、马莲3个村,变成3村村级固定资产,实现资金变股金、股金变产业扶持的有利转变。
据了解,产业孵化园村按“支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电商”的模式,成立了迷坝乡“三变”改革食用菌产业孵化园党支部,党支部负责产业孵化园管理运营,协调组织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具体生产任务,目前,已顺利完成12万袋生产量,预计姚山、四方今年均创收2万元的集体经济积累。
此外,专业合作社将培养成功的香菇袋,按政府每棒补贴2元,农户每棒自筹资金2元,提供贫困户经营管理,按照定单产业模式,专业合作社全程提供技术指导,采收后保底价回收,香菇销售后的利润除去管理费全归贫困户所有。贫困户直接参与食用菌产业扶贫孵化园的生产经营,除了基本的务工收入外,按2%给劳力入股贫困户分红,同时,马莲、四方、姚山三村公路沿线、没有劳力的群众将平整的土地入股给香菇种植户,搭建大棚生产香菇,通过土地和劳务入股。
据介绍,康县迷坝乡在产业链条上建立功能型党组织,探索推行“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脱贫带富机制,有效弥补了村党组织不便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的短板,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形成了规模化的产业发展新局面,提高了农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为群众实现持续稳定增收、早日脱贫致富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呼双鹏)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