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祁连山挺直“脊梁”——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走笔
白雪皑皑的祁连雪山,有“奇峰入云雾”之美。她用雪魂铸就的骨骼,是一个民族的图腾。祁连山众多险关要隘,一直以来是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也是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草原、冰川、大漠是“人间仙境”,具有“白富美”的潜质。她还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在财富和生态的路上,我省各级政府铁腕整治治理,奉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唯一信仰。全民参与的良好形势,让祁连山挺直了“脊梁”。
“白富美”的艰难时刻
甘肃巡抚陈棐《祁连山》一诗中“马上望祁连,奇峰高插天”的诗句,体现了祁连山“奇峰入云雾”之美。祁连积雪宛如玉琢峭岩,素披幽壑。祁连山用雪魂铸就的骨骼,是一个民族的图腾。
祁连山不仅有“圣洁巍峨”的绵绵雪山,也有“六月飞雪”的奇特风光;祁连山不仅有“千沟万壑”的磅礴地势,也有“长河落日”的诗情画意;祁连山不仅有“水草丰茂”的黄金草原,也有“浩瀚无边”的茫茫大漠。她是山的世界,是山的海洋。
她孕育了“黄金牧场”,她孕育了“珍禽异兽”。正是因为有了祁连山的庇护,河西走廊才得以形成一个个绿洲,才得以产生文明交流的通道——“丝绸之路”。
祁连山年降雨总量约500亿立方米,流出只有150亿立方米,所以融冰化雪,可使水量增加,是当地发展农业的重要水源。1987年,甘肃省政府成立了甘肃省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它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西北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水源涵养地,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区域和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区域之一。
祁连山脉的林、矿资源也很丰富,有菱铁-镜铁矿、赤铁-磁铁矿、黄铁矿型铜矿、黑钨矿石英脉和钨钼矿。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随着区域气候变化及人类放牧、开采等活动的加剧,祁连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总体生态服务功能急剧下降,这对我国西部生态安全屏障造成了现实威胁。
这两年,省委省政府研究和部署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制定出台贯彻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及整改措施清单以来,一场全社会动员、全民参与的生态环境整治保护、修复攻坚战在祁连山打响。
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6.4%的面积在张掖境内,这里是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的主战场。政府按照人员撤离、设备拆除、封堵矿井口、平整场地、人工覆土、植树种草、封育围栏、加固护坡的步骤,开展了整治落实。保护区内环境受到影响和破坏的探采项目逐渐得到了科学有效的整治修复。
而今,肃南九个泉石居里选矿厂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区种植的青海云杉长势喜人,肃南县凯博煤炭有限责任公司马蹄煤矿从去年3月开始生态环境修复治理,进行人工覆土、种草、植树,封育围栏,马蹄藏族乡凯博煤矿覆土修复区域草木葱茏……
加强监管巩固整治成效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裴雯表示,政府部门的整治决心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信心。保护区通过强化队伍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森林资源保护、规范管理生产建设行为、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加强责任落实等措施,使祁连山生态保护工作得到不断加强。
保护区针对破坏森林资源的种种行为,开展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保护区管理局和甘肃省森林公安局祁连山分局先后开展了“天网行动”、“亮剑行动”、“秋季行动”、“绿剑行动”、“扫除行动”、“利剑行动”、“雷霆行动”等一系列专项行动,在维护保护区生产生活秩序和资源管理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针对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区保护管理局按照“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协调配合”的原则,建立了党政同责、分级管理,领导班子负总责、班子成员包责任区、科室负责人和保护站站长包站的监督管理责任体系,将保护区22个保护站分成6大责任区,每个责任区覆盖3-5个保护站,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的监督管理领导责任体系。
将祁连山346个生态环境问题的监管责任落实到全区每个职工头上,达到了保护区监管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不留隐患,确保保护区生态环境安全的目的。同时,建立了严格的生态环境整改落实周报告制度,如实上报整治进展情况,为上级部门及时掌握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落实情况提供了依据。
“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最大的效果就是人们生态保护意识的普遍提高,全社会都重视祁连山生态保护。但凡涉及到保护区的建设项目,相关单位都会报祁连山保护区管理局审核,如果在保护区的一概不得进入。”裴雯说,祁连山区以前的旅游帐篷和临时厂房被拆除清理,恢复了往昔的平静与美丽。
生态好转珍稀动物纷纷“入住”
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好生态也让动物们得以繁衍生息。
祁连山保护区管理局防火办主任马堆芳对记者直言,祁连山的植被恢复后,珍稀动物也纷纷“入住”。
1990年毕业于吉林农大经济动物专业的他,一开始就到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由于经费和技术力量等方面的原因,管理局一直没有设立专门的野生动物调查机构,有关野生动物的一切事宜都由他解决。
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建立资源档案和编目,是祁连山生态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开始,保护区开展了野生动物的野外调查,他第一个加入到调查队行列,还担任了队长一职。
一谈到祁连山野生动物保护,马堆芳马上打开了话匣子。他说,野生动物调查不像植物调查那样有规律,只有“跑得路线越长,检测面越宽,才能发现更多珍贵的动物,才有可能和珍稀动物邂逅。”
他告诉记者,由于大山深处信号不稳定,每次调查前技术人员都会提前下载卫星图片保存在手机里为调查队指路,记得有一次技术人员根据卫片把沟误断为路,在没有食物和水的情况下队员们体力消耗殆尽,互相鼓励下翻山越岭走了28公里山路。“当时是夏天,他们从山里出来都晚上八点了。”
卫星图片很容易误判,像这种走错路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山里判断失误,缺吃少喝也是常事。凭借多年的野外调查经验,马堆芳说:“人体缺水比缺营养更加可怕”。因此,每次要带足够的水,有条件补给的时候尽可能补给,即使喝不完也没关系。翻山越岭人出汗蒸发量大,在野外缺水的时候队员们吃雪补充水分算是好的,如果没有雪,能喝到野牦牛蹄子窝里的积水也算幸运。他笑着说:“牛蹄子窝里的积水就像鸡肋,食之无肉弃之可惜。看着有一点水,喝着就是一嘴泥。”也有因为体力不支而掉进河里的时候,记得有一年冬天他和队友两个人在哈溪华山护林站附近掉进河里,饥寒交迫的他们坚持走出大山时,都已经傍晚7点多了。
野外调查吃苦不说,还会身处险境。碰到雪豹的新鲜足迹其实不是很可怕,最怕的是棕熊出没。一次,他们前后脚和棕熊“光顾”了一个牧民的房子。前一天傍晚在野马大泉保护站附近队员还集体参观了牧民的房子,第二天一早就看到牧民的房子被棕熊破毁。没碰到棕熊,队员们都感到“太幸运”。“调查时只能拿电警棍和雷王炮护身,在危急情况下起不到保护作用,只是对自己的安慰,给自己壮胆罢了。”马堆芳说,他们的车也曾被9只豺狼近距离包围和长时间跟踪。
用马堆芳的话说,就是“苦并快乐着”。经过实地调查,他们不但成功拍摄到了雪豹全身照片和高清录像,还发现了之前没有登记在册的凤头蜂鹰、乌雕、靴隼雕、白唇鹿、棕熊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白唇鹿是中国的珍贵特产动物,也是一种古老的物种,被视为“神鹿”。之前就连在基层工作的护林人员都难得一见,幸运的只能碰到三五只。去年调查队员发现了110只和66只两个种群。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岩羊也大规模出现在祁连山保护区,肃南大量禁牧,在迪庆、寺大隆见到上千只种群岩羊已经不是新鲜事了,祁连山保护区有牧民反映,小岩羊混到牧民的羊群里去吃草的情况时有发生。
祁连山物种丰富是生态环境向好的一个重要标志。
“祁连山的植被和生态环境遇到了好的发展期,国家级保护动物增加了好多种就是最好的诠释。”马堆芳说,只要没有人去干扰,一旦有适合动物们生活的环境,生态环境恢复速度超乎想象。
大数据助力祁连山实现智能管理
2017年6月2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36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并使其成为国家首批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一。2018年10月29日,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局揭牌,长期困扰祁连山生态保护的跨地区、跨部门体制性问题至此终结。标志着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步入新的建设阶段,揭开了祁连山生态文明保护的新篇章。
保护区管护范围大、战线长,资源管护站绝大多数地处深山老林,电力、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基层交通工具不足等都是祁连山保护长期存在的困难。
从林业行业来看,信息化是做好新形势下自然保护区工作的迫切需要,“十三五”时期,祁连山国家级自然资源保护区管理局以国家信息化战略为指引,以全面支撑引领林业现代化建设为目标,大力推动“互联网+”林业建设,在这样的背景下,“智慧祁连山”大数据应用平台成为祁连山保护区发展的必然趋势。
2017年开始,保护区全面启动了PDA野外巡护监管工作,初步形成远程视频监控、无人机、高分遥感影像与全体管护人员手持PDA相结合的管护模式,保护区资源监管已由粗放单一化管理向“空天地”巡护监管现代化方向转变。同时,以保护站为单元,构建完善的安防系统,在路口、沟口、牧道、无人区等重点区域安装网络监控探头,布设道路智能卡扣,对进入保护区的人员和车辆进行24小时全方位监管。
保护区资源以“一张图”数据库为基础,通过应用野外视频监控、生态定位监测、无人机、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等多种先进技术与全体管护人员手特智能终端相结合的新模式实现数据信息的采集,将野外视频监控系统、智能巡护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综合办公系统基于互联网进行融合,集成统一的综合应用“智慧祁连山”大数据应用平台建设是祁连山保护区信息化示范建设的成功案例,2017年荣获国家林业局颁发的“中国智慧林业最佳实践案例50强”。
“智慧祁连山”大数据应用平台,不仅提升了祁连山保护区的公众形象及社会关注度,更为保护区建设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