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采挖时》 李光泉 摄
《收获的喜悦》 王得榜 摄
改革开放的40年,既是我国产业规模体量不断壮大、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的40年,也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40年。40年来,七里河区的各项产业在问题与挑战中不断前行,百合产业发展已走向全国、工业产业逐步完成“出城入园”、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日新月异……40年来,七里河区正在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产业发展之路。
A 百合产业发展成就城市“新名片”
兰州百合是全国唯一食药两用甜百合,其色泽洁白如玉,肉质肥厚香醇。而七里河又是兰州百合的核心生产区,已有400多年的种植发展史。
“我在袁家湾村生活了一辈子,从记事起这里就一直在种植百合。”袁家湾村村民傅云贵老人回忆往昔,改革开放前,傅云贵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从小用来糊口的百合能带着全村百姓走上致富路。据了解,近年来,人均耕地不足1亩的袁家湾村,依靠日渐完善的兰州百合产业链,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成为七里河区名副其实的首富村。
“2002年,我接任了袁家湾村党支部书记,那个时候,袁家湾村已成为兰州百合的专业村和发源地。”对于七里河区百合产业的发展,袁家湾村党支部书记高作旺可谓是亲历者与见证者,当时,虽然袁家湾村百合种植面积还不错,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升,但是销路主要集中在兰州市的一些自由市场与农贸市场里,销路非常窄。而且一斤百合的价格仅几毛钱,可谓是兰州百合的低谷阶段。
直到2004年,袁家湾村正式引进并成立了兰州甜甜百合有限公司。在当时的条件下,对百合产业初步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后,袁家湾村与兰州大学达成项目合作,引进了无硫真空鲜百合的生产线,填补了国内百合生产的空白,也有效解决了以往百合生产中存在的食品安全和环保问题。
自此之后,袁家湾百合的产量、价格、销路一年比一年好。迄今为止,全省百合种植面积接近20万亩,其中兰州市大概有10万亩,而七里河区袁家湾村的百合种植量便达到了5.6万亩,占全省种植面积的27%,占全市的54%。
对此,七里河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高级农艺师李斌深有体会。据他介绍,改革开放之前,百合产业发展仅限于农户零散的种植与销售。改革开放以来,百合产业由合作社到企业,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七里河区已有200余家百合企业,这些企业到目前为止仍在不断将七里河区百合产业发展向前推进。
如今,兰州百合已是全国的驰名商标,也是甘肃省的著名商标以及兰州市的地理标志,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已成为兰州市的一张“城市名片”。
B 工业产业发展逐步完成“出城入园”
20世纪50年代,兰州市因其独特的地理特征,成为国家在西北地区重点建设的大型工业城市之一。之后的很多年内,众多工业企业落户兰州,大片的工厂聚集区布局,当然七里河区也不例外。
改革开放前后,在西津路南侧,兰州机车厂、兰州电机厂、兰驼厂、兰石总厂、兰州搪瓷厂、兰州胶鞋厂、兰州热水瓶厂等诸多重、轻工业厂区,在七里河区形成一个个“工业厂区社会”,成为当时七里河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在历史的变迁中,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调整,如今,七里河区诸多工业厂区已名存实亡,只留下一些公交车站名和旧厂房、家属院,仍在记录着当年的工业盛景。”七里河区工信局局长李浩亮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大部分工业企业的衰落,以及七里河区“三滩”片区、西客站的建设与发展,曾经西津路南侧的诸多老工业厂区成为了七里河区亟须开发的区域。
2013年3月25日,兰州市正式颁布《兰州市企业出城入园搬迁改造实施方案》,七里河区的老工业厂区似乎看到了企业未来发展的一丝曙光,正式开始企业转型之路。而在兰州市第一批出城入园搬迁改造企业名单中,兰驼厂、兰州电机厂、兰州机车厂也不出意外地名列其中。
而始建于1953年的兰石集团,在改革开放40年里,同样经历了种种变革。在“出城入园”政策正式实施的当年,在老城区发展61年的兰石集团,看清了如果继续在原址发展,已不具备规模扩大、产业延伸等方面的条件。
2014年10月14日,经过上万名建设者16个月的连续奋战,兰石集团高端装备产业园在兰州新区建成投产,实现了企业的“出城入园”、异地“重生”。
如今,兰石集团出城入园后留下的1435亩的原址开发已拉开帷幕,包括房地产、商务、购物、商业区等业态的兰石兰州CBD项目未来将与兰州西客站遥相呼应,在未来将此片区打造成档次、环境、功能配套齐全的复合型城市综合体、兰州城市新中心。
除此之外,兰州电机厂、兰州机车厂、兰驼厂原址,将规划成为西客站南广场、房地产、商业以及教育用地,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区域也将成为七里河区未来发展的“黄金区”。
C 文化旅游产业迈入发展“快车道”
文化是一个城市独特的印记,文化产业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七里河来说亦是如此,例如原兰州木器厂,已成功转型成为兰州岚沐文体旅创意产业园,为老工业企业的转型之路探索了一个方向。
“七里河区其实拥有众多的文化遗址和名胜古迹。”七里河区志办主任童娟桃向记者讲述道,例如位于黄峪乡的西坡坬遗址,位于西果园的曹家嘴遗址、青岗岔、牟家坪遗址,以及花寨子遗址、二十里铺大坪遗址、华林山遗址、土门墩遗址、明长城遗址。但可惜的是,很多遗址在改革开放前都没有得到有效保护与开发。
“改革开放以来,七里河区才真正开始重视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七里河区旅游局张华局长告诉记者,已经失去的名胜古迹、文化遗产已难以复原,这是七里河区文化旅游产业的遗憾。近年来,七里河区充分挖掘黄河文化、百合文化、民宗文化、森林生态资源优势,全力打造“生态旅游名片”。例如石佛沟国家森林公园,已发展成为集生态避暑、休闲娱乐、疗养度假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同时,七里河区坚持“文化为魂、旅游为体、多元开发”的融合发展理念,深度挖掘绿色、红色、古色、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先后实施了石佛沟景区开发、沈家岭战役遗址修复改造、兰州老街、华夏文明收藏博览园等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全力打造“六大文化旅游组团”,聚力做大文化旅游产业,大力开拓文化旅游市场,全区文化旅游产业已经迈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目前,百里黄河风情线上的“黄河母亲”雕塑,已成为甘肃省会兰州的城市名片。同时,兰州老街、黄河楼、博物馆公园、甘肃简牍博物馆等项目的规划与建设,都在努力重现历史原貌、展现文化魅力。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