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提高人民健康素养,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战略决策部署要求,结合全省健康促进工作实际,省卫生健康委会同省扶贫办联合制定了《甘肃省贫困地区健康促进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决定于2018年至2020年在全省贫困地区全面开展健康促进三年攻坚行动,以提高贫困地区居民健康素养,助力实现健康扶贫目标任务。
方案指出,到2020年,实现我省贫困地区居民健康教育全覆盖。省、市州、县(市、区)各级建成健康教育师资和骨干队伍并实现培训全覆盖。以县(市、区)为单位,50%的中小学校达到健康促进学校标准。各贫困县(市、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全省2020年目标水平或较2018年提高60%。
总体要求
(一)基本情况
据健康素养监测调查数据显示,2017年我省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58个贫困县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7.52%,低于同年全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8.89%。三个方面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为: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水平15.66%,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9.53%,基本技能素养水平8.52%;六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科学健康观素养29.01%、安全与急救素养28.49%、健康信息素养15.75%、传染病防治素养13.43%、基本医疗素养12.70%和慢性病防治素养10.97%。
2017年全省“两州一县”和18个省定深度贫困县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7.29%,低于同年全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8.89%,其中“两州一县”17个县市为5.83%、18个省定深度贫困县为8.66%,35个深度贫困县市居民三个方面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为: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水平15.24%,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9.40%,基本技能素养水平7.48%;六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安全与急救素养27.88%、科学健康观素养26.96%、健康信息素养15.45%、传染病防治素养13.68%、基本医疗素养12.04%和慢性病防治素养10.68%。
(二)工作原则
分类指导。针对贫困地区不同的疾病流行特点、生态环境状况、社会文化习俗等实际情况,分类指导,开展健康教育。
分众施策。针对患有大病、慢性病、重病、地方病及其他疾病的贫困患者、普通农村居民,根据其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开发、制作健康科普知识材料,精准提供健康教育服务。
分级负责。按照省负总责、市、县(市、区)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各级卫生健康、扶贫部门在党委和政府领导下,扎实完成贫困地区健康促进三年攻坚行动任务。
重点行动
(一)健康教育进乡村行动。覆盖全部贫困村,重点利用社会宣传、阵地宣传、入户宣传、需求宣传、新闻宣传、基层巡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卫生下乡、基本公共卫生健康教育活动等平台和方式,针对村民主要健康问题开展健康教育,传播健康素养基本知识。由各地乡镇卫生院和村医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重点疾病、重点领域需求,采取针对性措施做好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肿瘤、精神疾病等重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结核病、肝炎、艾滋病等重点传染性疾病,老年营养及心理健康和重点地方病的健康促进和教育工作;加强基本公共卫生健康素养促进项目宣传;强化青少年、妇女、老年人、残疾人、0至6岁儿童家长等重点人群健康促进和教育工作,全面实施妇幼健康服务项目,推广母子健康手册;开展健康村建设,改善村居环境卫生,开展食品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环境卫生、饮水卫生、学校卫生、计划生育等公共卫生问题和合理膳食、心理平衡、限盐、控烟、限酒、科学就医等健康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促进村民健康生活方式养成。
1.举办健康教育讲座。每村每2个月不少于1次。
2.省、市、县组织开发和张贴有针对性的健康科普知识,每年度向每个贫困村发放至少1份健康科普传播材料。科普内容应当通俗易懂、内容科学,适宜在乡村地区传播。
(二)健康教育进家庭行动。覆盖全部贫困患者家庭,根据居民的疾病特点提供健康教育服务。利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健康专干、村医和参与巡诊、义诊人员,积极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分级诊疗制度,转变村民就医观念,引导合理就诊。
1.一家一张“明白纸”。每年度向每个贫困户患者家庭发放至少1份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材料,如书籍、宣传册、折页、张贴画等。
2.一家一个“明白人”。在每个贫困户患者家庭中至少培训1名家庭成员,如家庭主妇、学龄儿童或文化水平较高者,使其掌握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树立自身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带动家庭成员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3.一家一份实用工具。向每个贫困户患者家庭发放盐勺、生熟砧板、毛巾、牙刷、体育健身用品等健康实用工具,每户不少于1份。
4.一人一份“健康教育处方”。在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重症精神障碍规范管理的基础上,依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患有脑血管病、冠心病、慢阻肺、类风湿、关节炎、重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病及患有地方性氟砷中毒、大骨节病、氟骨症、血吸虫病、碘缺乏病等地方病的贫困人口制定个性化健康教育处方。
(三)健康教育进学校行动。覆盖全部贫困地区,面向全体中小学生开展健康教育,整合有效资源,全面启动健康促进学校建设。
1.在贫困地区中小学校全面开展健康促进学校建设。
2.各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向学生讲授合理膳食、食品安全、适量运动、科学洗手、用眼卫生、口腔健康、传染病防治、自救互救、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及重点领域性疾病和地域性疾病等基本知识与技能。
3.各学校通过举办健康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手抄报、“小手拉大手”等多种形式,鼓励吸引师生参与,提升健康教育活动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四)健康教育阵地建设行动。覆盖全部贫困地区,打造群众身边的健康教育宣传阵地,宣传健康扶贫政策,普及健康素养66条、健康教育技能、慢性病规范管理、地方病及其他重点疾病防治等健康科普知识。
1.每个贫困村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或宣传墙不少于1块,面积不低于2平方米,每3个月至少更换1次宣传内容。
2.省、市、县各级各类政府网站、商业网站开办健康类栏目,发布健康教育内容累计每月不少于1次,播出健康主题公益广告累计每月不少于1次。
3.省、市、县各级建立网络健康科普平台,为贫困居民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知识推送、健康信息查询等服务。
(五)基层健康教育骨干培养行动。省、市、县各级根据本地实际建立健康教育骨干队伍并实现骨干培训全覆盖。
1.省卫生计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制定全省培训方案,设置培训课程,开发培训材料。建立省级健康促进与教育专家库,积极做好市、县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及健康巡讲工作。
2.打造村级健康教育骨干队伍。健康教育骨干可来源于乡镇卫生院、健康教育所、村卫生室、健康专干等健康教育专兼职人员,及“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者等。
3.开展村级健康教育骨干培训。加强健康教育培训工作,省、市、县分层级成立健康巡讲团,并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培训计划,开发培训材料,逐级对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者、驻村干部等骨干人员进行培训,内容包括健康素养66条、健康教育技能、慢性病规范管理、地方病及其他重点疾病防治知识等,每年培训不少于8学时。2018年实现骨干培训率不低于30%,2019年实现全覆盖,2020年针对健康问题和需求,实现强化培训全覆盖。
4.加强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建设,充实人员力量,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工作能力,切实发挥技术指导作用。
5.充分发挥对深度贫困县对口支援和“组团式”整体帮扶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科普工作的优势和积极性,为其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科普工作提供必要保障。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组建健康教育志愿者团队。
(六)健康素养摸底调查。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要求,省级抽取“两州一县”和18个省定深度贫困县作为我省健康素养监测点。省级已从2019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健康素养促进项目中,专门补助“两州一县”和18个省定深度贫困县相应资金予以开展此项工作,确保2018年12月底前全面开展健康素养监测摸底,2019年4月前完成健康素养监测摸底调查工作,省卫生计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加强业务技术指导,各市州负责督促落实。其他片区贫困县继续做好本地区健康素养监测工作。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