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粮食,经过劳动人民智慧的双手,从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一日三餐的精致变化。一颗糖瓜,两种原料,一整夜的熬煮,换化成一辈子的记忆。那记忆里有过去人们对甜蜜生活的向往,是一种永远抹不去的味道,那就是年的味道。
在改革开放后的20年内,冬闲时节制作糖瓜几乎是庄浪县万泉镇徐城村家家最主要的活计。
掺和均匀的小米和麦芽,蒸熟起锅,再装入一旁的泥缸中,配比少量清水,用文火保持一定的温度,等待糖分的再度溶解。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炉火不能熄灭,也不能过旺,需要人在一旁守着,时刻掌握缸里的温度。30多年的制糖经验,周喜鱼知道什么时候添煤,什么时候可以打个盹。
靠着做糖,在本世纪初,徐城村就已经摆脱了贫穷,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来富了徐城村经济的糖瓜作坊现在逐渐没落少人问津。
4个小时候后,已是第二天早上。从缸眼里流出的糖水被再度旺火烧开,边熬边搅。伴随着水分的蒸发,褐色的糖渐渐黏稠、成形。随后,在不断来回扯拉的过程中,红褐色的糖逐渐变白,质地也变松,膨胀,表皮越来越细腻。
乘着糖温没降,需要更多的双手迅速地用细绳肋成一颗颗糖瓜。这个过程是个热闹的场景,周喜鱼的父亲、妻子、女儿、8岁的孙女全部上场,伴随着糖瓜落地的声音,一锅的甜蜜悄然成形。
如今,糖瓜的甜蜜更多地只是存在于人们的记忆里,只因为那种甜是年的味道,是家的呼唤!
甘肃台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