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3月17日电题:“洋芋开花赛牡丹”——甘肃定西马铃薯产业扶贫新模式观察
新华社记者任卫东、卫韦华、李杰
惊蛰一过,陇原大地的马铃薯春播拉开了帷幕。甘肃省定西市杏园乡白虎村的贫困户张宝云,每天都要去地里查看墒情,为播种作准备。
“如果能保持去年的收成,今年我家就脱贫了。”几代都是薯农的张宝云没想到,以前种马铃薯只够温饱,有了“蓝天公司”的订单,仅1年时间家里收入就翻了一番。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团结镇小山村农民在收获皮呈粉红色的特产马铃薯。新华社发(陈永刚摄)(资料图片)
“反哺”黄土地:龙头企业作引领
祖祖辈辈背负“苦甲天下”沉重称号的甘肃省定西市,是国家“三西扶贫”主战场,也是中国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的标志性地区之一。
黄土高坡干旱瘠薄,只有马铃薯(又名洋芋、土豆)等为数不多的农作物在这里可以生长。每到盛夏时节,定西的农村地区层层梯田间,点缀着马铃薯苗开出的小白花,煞是喜人。
“洋芋开花赛牡丹”,是定西人对马铃薯的感情和偏爱。
张宝云提到的“蓝天公司”,是一家从定西成长起来的全国马铃薯淀粉行业龙头企业。
“我们顺应国家战略,立足脱贫大业,专注淀粉主业,不断加快技术升级,实现品牌效应。”蓝天公司现任董事长、“80后”李幸泽说。
随着我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推进,马铃薯产业给下游加工企业带来了更大的红利。嗅觉敏锐的蓝天公司加大投入力度,引进推广淀粉含量高的马铃薯品种,大大提高了产值。2018年,该公司生产的马铃薯淀粉已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四分之一,销售额全国第一。
企业发展壮大后又反哺产业。截至目前,蓝天公司和定西5万多户农户签了马铃薯种植订单,其中贫困户有5000多户,总种植面积达10万亩,可实现户均增收8300元左右。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香泉镇农民在收获马铃薯。新华社发(陈永刚摄)(资料图片)
大兴“合作社”:收益共享添信心
扶贫攻坚中,如何调动贫困户参与热情、实现收益共享?定西马铃薯产业扶贫的实践表明:小小合作社,发挥大作用。
过去,马铃薯种植户们最怕薯贩子“打白条”。有时卖掉万余斤马铃薯,拿到手的现金只有1000多元,其余的都被打了“白条”,薯农利益受损却有苦说不出。
近年来,定西市大力推进贫困村农民合作社建设,让合作社当贫困户的“娘家人”,与企业签订种植合同,统一收购,稳定价格。
在安定区团结镇庙川村,一位王姓村民坐在自家小院里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我家种了50亩洋芋,交到合作社,每斤比市场上高出一毛钱,一共收入3万多元,除去成本,净赚了2万元左右。都是现金付清,省心!”
安定区是定西市马铃薯的主产区,当地政府和企业合作探索了“项目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合作社走、合作社跟着龙头企业走、龙头企业跟着市场走”的“四跟着”联结机制,拧紧产销“关键环”,激活扶贫“发动机”。
很多普通农户正是通过加入合作社,摆脱了单打独斗的窘境,成为马铃薯产业上的重要一环,从而实现了脱贫“摘帽”。
2018年,定西市1101个贫困村组建农民合作社总数达到6016个,实现了所有贫困村有2个以上的合作社。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宁远镇红土村三合亨淀粉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在晾晒粉条。新华社发(陈永刚摄)(资料图片)
金融来“输血”:实现“共赢”促脱贫
采访中,一些基层干部表示,过去产业扶贫资金来源和融资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依托政府资金投入,点多面广,易出现“撒胡椒面”的问题。
而今在定西,马铃薯产业供应链金融创新起步,由龙头企业提供担保,银行为马铃薯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微企业和农户投放低息贷款,弥补了扶贫产业融资短板,金融“输血”促进产业“造血”,带动贫困户脱贫。
定西安定区团结镇唐家堡村的鑫源马铃薯良种专业合作社是供应链金融的受益者。2017年,鑫源合作社以“龙头企业+合作社”联合担保的方式,获得中国工商银行甘肃省分行300万元基准利率的产业扶贫贷款。
“以前因为缺乏抵押物,没办法从银行贷款。如今有了龙头企业的助力,合作社就能放开手脚发展了。目前我们已建起了6000亩马铃薯种薯扩繁基地和原料供应基地,产业规模上了台阶,脱贫指日可待。”鑫源合作社负责人王永军说,2018年11月,合作社现场为251户马铃薯订单农户发放了75万元的订单收购资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70户,共56万元。
“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实践,增强了马铃薯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的抗风险能力,实现了全产业链共赢。”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行长张庆昉表示。
据统计,2018年以来,仅中国工商银行甘肃省分行累计发放的产业扶贫贷款就达5.93亿元,惠及20万户农户,带动贫困人口26318人。(完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