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一座名为“医者的足迹”的塑像伫立在医院一角。
这位主人公穿着白大褂、手拿听诊器,头部微微下低,好像正与病人进行着交流。
这座塑像出自著名雕塑家何鄂之手。何鄂翻阅了大量资料和照片,采访了很多人之后,塑造出了这位忙碌而面带慈爱的医者。在艺术家细腻的处理中,这位忙碌的医者,白大褂上还留着弯腰诊疗时留下的褶皱。
这座雕塑的主人公就是兰州大学临床医学学科和第一、第二医院的主要创建者,著名消化系专家杨英福。
1950年,他在偏远的西部,开展了国内第一例胃镜检查术。
留学海外 学成报国
杨英福生于浙江诸暨,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1941年,大学毕业的杨英福辗转来到甘肃,先在西北公路工务局天水医院任医生、院长,随后又来到兰州西北医专任讲师兼原中央医院(联勤保障部队九四〇医院前身)担任主治医师。
1947年,杨英福凭借扎实的外语基础,考取了兰州大学公派出国进修生,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
他选择的导师非常有名气,是当时美国胃肠病学协会主席。杨英福跟着他,重点学习进修当时刚刚发明的胃镜技术。
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杨英福研究了二战以后国际胃肠病学的最新进展,还有幸得到半屈式金属胃镜发明人的指点,掌握了半屈式金属胃镜检查术。
两年后,杨英福完成了公派学习任务。导师看他勤奋好学,想留下他当助手,并许诺争取为杨英福的家人办理移民。
“我是中国人,应该为中国人服务。”杨英福谢绝了导师的邀请,毅然回国。
临别时,他在导师的资助下,倾其所有购置了一台沃尔夫—辛德半屈式胃镜,并带回了祖国。
设立制度 奠定基础
杨英福回国后,就任兰州大学医学院教授兼附属医院院长。1959年,兰州大学附属医院分为两所医院,也就是现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的前身。
兰大一院院长李汛介绍,解放初期,附属医院一切都刚刚起步。当时省内乃至国内都没有可资借鉴的医院管理经验,杨英福根据在美国留学时看到、学到的医院管理模式,结合自己学习的知识,对每个科室、每个诊疗环节乃至病房管理等细节,一一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
杨英福率先在医院实行多学科会诊制度、疑难病例多学科讨论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等基础医疗管理制度,并大力推行值班、住院医师24小时负责制,消除了医疗隐患。他首创代理主治医师制度,克服了医疗工作中秩序混乱的现象。同时,他要求每个科室、每个医生每周或每月至少举办一次业务讲座。在杨英福的带领下,医院逐渐有了现代化的模样。
兰大一院至今还保存着建院初期杨英福手写的英文病历。透过一本本泛黄的病历,仿佛可以看到这位医者的敬业和执着。
现任兰大一院消化科副主任的姬瑞虽然没有见过杨英福老院长,可在老师口中,他听过很多老院长的故事。
他说:“我院消化科在全省以及在西北地区的领先地位,离不开老院长奠定的基础。”在兰大一院消化科,多学科讨论制度、特殊病情英文查房制度(医生间直接交流,避免影响病人情绪)等,都沿袭自老院长的传统。
开创先河 引领学科
1950年10月22日,杨英福用在国外学到的先进技术,在萃英门(现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所在地)用沃尔夫—辛德半屈式胃镜开展了国内首例胃镜检查术。
1951年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中华医学会年会上,杨英福作了题为“胃镜检查及其诊断价值”的学术报告,这篇论文于1953年在《内科学报》(后改名为《中华内科杂志》)上发表。
兰大二院院长王琛介绍说,首位接受胃镜检查术的患者是医院的一名护士,她长期受胃出血的困扰。杨英福用胃镜对她进行了诊断,得出十二指肠溃疡的结论。此后的10多年间,杨英福累计开展胃镜检查术超过1000例。
上世纪末,国内业界有过中国第一例胃镜检查术源于哪所医院之争。兰大二院消化内科主任黄晓俊历经多年调研,与杨英福亲属沟通,收集了大量的资料。这些资料经消化内镜领域权威专家鉴定,确认杨英福为中国胃镜检查第一人,他所发表的论文是我国最早关于胃镜应用研究的文献。
正是这台胃镜,为地处西部的兰州,在全国消化系统疾病诊疗领域赢得了一席之地。杨英福也被人们尊称为“中国胃镜之父”。
1982年,杨英福在兰州去世。由他创建的这两所医院,在杨英福留下的深厚积淀上发展得越来越好。
姬瑞说:“在老院长的‘光环’下,我们丝毫不敢懈怠。现在我们除了利用胃镜做检查,还在利用胃镜进行一些疾病的微创治疗。”如今的兰大一院消化科,在大专业的背景下,发展出了很多亚专业研究,杨英福曾经工作过的这个科室,目前是全院医生学历最高的一个科室。
兰大二院消化科同样也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黄晓俊介绍说,消化科多年来一直在甘肃进行着胃癌的早期筛查工作,这一理念就源自老院长对肿瘤早诊早治的观念。
作为大学附属医院,兰大一院、二院至今仍在沿用杨英福当时提出的医、教、研一体的理念,根植甘肃大地,守护着陇原儿女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