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绿洲产业兴 ——酒泉市科学推进乡村振兴纪实

时间:2019-05-03 14:05来源:大西北网-甘肃日报 作者:记者 孙海峰 点击: 载入中...
 
    曾经寸草不生的戈壁滩,如今变成了生机勃勃的良田。不仅如此,日光温室里还布满了高、精、尖设备;刚才还在地里忙活的农妇,下一秒竟成了歌喉不俗的“明星”;清除垃圾,换来产业,酒泉将“环境整治”这盘棋下活了……
 
    在酒泉市广袤的农村,这样的“新鲜事”还有很多。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依靠创新、融合、实干三件“法宝”,酒泉农村呈现出“经济发展、产业兴旺、乡村秀美、社会和谐”的喜人局面。2018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04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8300元。
 
    农业+创新,产业发展焕新貌
 
    春耕时节,酒泉市肃州区总寨戈壁农业产业园中,农业生产如火如荼。不过,田间地头却未发现农民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水肥灌溉体系、温湿度监测系统。
 
    “这里以前都是戈壁滩,是个‘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的地方。2009年至今,我们在戈壁滩上建温室,用无土栽培增效益,在这片不毛之地上建成了占地4860亩的戈壁农业产业园区,建成1304座高标准日光温室。今后这片园区还将扩大到2万亩。”酒泉市肃州区总寨镇镇长杨国晓说。
 
    酒泉市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是典型的戈壁绿洲地区,境内耕地和绿地资源稀少,戈壁荒滩等未利用土地达1134.2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67.4%。
 
    近年来,酒泉市按照“产业兴旺”要求,强力推进戈壁生态农业建设,开拓了一条戈壁滩上发展现代农业、未利用土地上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人工设施内打造中高端农产品、跳出传统耕地实现农民增收的新路子,取得了农业产业提升、农村生态改善、农民增收致富“三效”并举的成果。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戈壁生态农业6.7万亩、戈壁生态农业产业园90个,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戈壁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两大茬”或“一大茬、两小茬”周年化生产模式,以种植茄果类蔬菜为例,单座温室年均产量2.5万公斤,收入8万元,成为广大农民增收的新渠道。
 
    依托戈壁农业这个“增长点”,酒泉农业走上了“创新驱动”的坦途。截至目前,全市自主研发基质配方9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30个、绿色食品7个、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各1个,建成国家级蔬菜标准园区1个,省级蔬菜标准园区7个。戈壁农业产业园区生产的果蔬,口感鲜、品质优、耐存储,达到了绿色生态标准,打入了上海江桥、广州江南市场,深受消费者信赖。酒泉市还通过申请注册“戈壁雪润”区域公用品牌商标,实施商标品牌强农战略,打通向经济发达城市、农产品消费密集区域乃至中亚、西亚、欧洲等地外销通道,充分提高戈壁生态农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截至目前,已有24家经营主体,64个合作基地,150多个母子品牌商标,产品涵盖了蔬菜、瓜果、中药材、牛羊肉等8大类。
 
    围绕戈壁农业这个“爆发点”,酒泉市各县(市、区)依托县域农业特色,以创建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为载体,大力推进戈壁生态农业与旅游休闲、农耕体验、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通过组织开展杏花节、桃花节、蜜瓜节、采摘节等农业节会,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农业产业及服务业消费,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延伸了产业链条,还为酒泉2000多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2018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来自戈壁农业的达到3500元,占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
 
    生态+脱贫,乡村环境展新颜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曾经,这是酒泉部分农村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面对“垃圾围村”困局,2017年以来,酒泉市累计投入19亿元,开展了农村道路建设、群众住房改善、重点区域垃圾清理等工程,乡村环境面貌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美丽乡村建设,只有以产业为基,才有持久生命力。为此,酒泉市积极促进环境整治与文化旅游产业、戈壁生态农业产业、精准扶贫产业相融合,在融合中不断激发着乡村发展潜力。
 
    为促进环境整治与文化旅游产业相融合,酒泉市组织邀请国内知名设计院所对全市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和新型业态村进行规划设计和评审,根据不同地域特色,规划建设了20个特色小镇、20个田园综合体、54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打造了敦煌市阳关镇、月牙泉镇和玉门市赤金镇铁人村等一批主题鲜明、氛围浓厚的民俗村落、精品村组、特色街区,提升了一批“农家客栈”“乡村旅馆”“农家乐”,激活了乡村旅游,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富民产业。
 
    在促进环境整治与戈壁生态农业产业的融合中,酒泉市紧盯节水、高效、生态、品牌发展方向,建成戈壁生态农业产业园39个,与北京和上海合作供应蔬菜,推进戈壁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打造“戈壁雪润”品牌,走出了一条戈壁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
 
    “这东西支起来就是挣钱的‘机器’,别看不哼不哈,实惠着呢。”瓜州县广至藏族乡新堡村11组9号村民包建红指着自家屋顶上一排锃亮的多晶硅太阳能板自豪地说,这些发电板每天发电量在15千瓦时左右。而在一年多以前,包建红家的屋顶上却是一番杂乱不堪的景象,堆满了秸秆、木头等杂物。
 
    在促进环境整治与精准扶贫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酒泉市落实帮扶资金4.2亿元,实施乡村道路建设、改良土地、渠道衬砌、危房改造、生态建设等互助资金项目342个,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同时,充分利用清理后的房顶院落和闲滩空地,推动光伏发电、设施农业、农业扶贫融合发展,打造了瓜州县、玉门市、金塔县等一批移民乡村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点,贫困村集体经济光伏发电站项目基本实现全覆盖,每村每年可实现收入5万元以上,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有效提升了贫困乡村整体发展水平。
 
    发展+文化,精神家园增活力
 
    刚才还是在田间地头忙活的农夫、农妇,回到家装扮一新后,登台就能组织起一场精彩的演出。在肃州区银达镇,富裕起来的农民在文艺能人带动下,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从未间断。逢节有演出、月月有活动,“下地是农民、上台是演员”,成了银达农民的真实写照……
 
    “我家有10亩地,平时种些蔬菜。爱人在外包地种洋葱,一年下来,能有个二三十万元的收入。”银达镇银达村村民党翠芳说,“这些年,大家手里有些钱了,搞文艺的热情也越来越足了。文艺演出不光给我们带来了快乐,还改变了大家的精神面貌。现在,喝酒、打架、赌博的人少了,所有人都铆足了劲干事业。”
 
    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围绕“经济发展、产业兴旺、乡村秀美、社会和谐”的总体发展思路,实现乡村振兴,已成为农民新的追求。
 
    为此,酒泉市注重通过党建引领,深入挖掘地方特有文化基因,不断加快完善农村现代文艺文化服务体系,全市68个乡镇全部达到等级以上标准,437个行政村基层综合性文化中心(乡村舞台)实现全覆盖。大力开展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的文化体育活动,扶持民办文艺团体,发展农民业余文艺演出队、自乐班,组织编排弘扬主旋律、歌颂新时代的文艺节目,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展政策理论、实用技术、法律知识的教育普及,让积极健康的文化思想在群众中扎根开花,提升推动发展、脱贫致富的能力,在推动乡风文明、乡村振兴、助力小康建设上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如今在酒泉,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正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生根发芽,一幅美丽新画卷正徐徐铺展开来。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 兰州大学两院士领衔团队入选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 科学防控疫情推动复工复产
  • 兰石集团:科学防控全力复产
  • 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口罩
  • 林铎:压紧压实工作责任 依法科学防控疫情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
  • 林铎:精准有效开展防控科学规范实施救治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