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全省“三农”工作的实施意见

时间:2019-05-07 19:45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全省“三农”工作的实施意见
  
  (二〇一九年二月二十八日)
  
  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全省“三农”领域有不少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要充分认识当前“三农”工作特殊重要性,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做好全省“三农”工作,必须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适应国内外复杂形势变化对农村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切实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走高质量发展路子,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做大做强乡村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全面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发展。
  
  一、聚力精准施策,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面对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都处在全国高位的艰巨任务,要把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以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和国家考核反馈问题整改为契机,着力提高脱贫质量,坚决打赢打好这场输不起、等不得、没退路、没弹性的硬仗。
  
  (一)不折不扣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贯彻精准方略,深入实施“一户一策”,紧盯“两不愁、三保障”,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困难群体,在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上狠下功夫,敢死拼命真扶贫,砸锅卖铁扶真贫,着力增强扶贫实效,着力巩固减贫成果,全面夯实精准帮扶、产业扶贫、各方责任、基层队伍和工作作风基础。2019年全省实现减少贫困人口85万人以上,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3%以下,29个片区县、1个插花县摘帽;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二)集中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坚持扶持政策优先供给、项目资金优先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安排、扶贫举措优先倾斜。继续把“两州一县”和18个省定深度贫困县及深度贫困乡镇、深度贫困村作为攻坚重点,瞄准重点难点问题,逐项明确责任抓落实。新增财力、整合涉农资金优先用于脱贫攻坚,对“两州一县”和18个省定深度贫困县的均衡性转移支付补助系数高于全省市县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
  
  (三)更好发挥产业扶贫支撑带动作用。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坚持以牛、羊、菜、果、薯、药等特色产业为主攻方向,完善生产组织、投入保障、产销对接、风险防范四大体系。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力提升工程,组织开展壮大万家合作社行动计划、合作社带头人万人培训计划、合作社辅导员培训计划,力争今年在办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带动能力上有突破性进展。坚持“外引”和“自建”相结合,推广“庄浪模式”、“宕昌模式”以及其他多种龙头带动模式,积极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健全保险保本垫底、入股分红保底、公益岗位托底和低保政策兜底的“3+1”保险保障体系,完善自然灾害保险和目标价格保险,建立种养产业综合保险,充分发挥村金融综合服务室作用,形成地方政府与保险公司共同推进农业保险落实的合作机制,争取将建档立卡贫困户所有种养产业纳入保险范围。巩固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村”消除成果。推广扶贫车间、电商扶贫、光伏扶贫、乡村旅游等扶贫新业态。积极扩大消费扶贫。扶持小家禽、小庭院、小作坊、小手工、小买卖等“小产业”发展。坚持与“一户一策”、农户意愿、见钱见物、真种真养、奖勤罚懒“五挂钩”原则,加强到户资金使用管理,切实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直接受益水平。
  
  (四)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补齐短板弱项。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切实加强水窖水净化处理,提高供水保障程度。加快贫困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扎实做好义务教育控辍保学,避免因贫失学辍学。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健康扶贫政策,筑牢乡村卫生服务网底,保障贫困人口基本医疗需求。完成农村四类重点对象存量危房改造。加快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进度,强化产业配套,确保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扎实推进生态扶贫,促进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协调。
  
  (五)着力解决扶贫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大力推广“三说三抓”、“两户见面会”等有效做法,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加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强开发式扶贫与保障性扶贫统筹衔接,着力解决“一兜了之”和部分贫困人口等靠要问题,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切实加强一线精准帮扶力量,选优配强驻村工作队伍。关心关爱扶贫干部,加大工作支持力度,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解除后顾之忧。持续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严厉查处虚报冒领、贪占挪用和优亲厚友、吃拿卡要等问题,坚决反对和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切实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六)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认真落实“脱贫不脱政策、减贫不减力度”要求,攻坚期内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退出后,保持扶贫政策的连续性,减少和防止贫困人口返贫。研究解决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群众缺乏政策支持等新问题。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对摘帽后的贫困县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发展成果,持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二、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按期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
  
  (一)科学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方案。研究制定实施意见和农村“厕所革命”、“垃圾革命”、“风貌革命”、生活污水治理、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畜禽粪污、尾菜及秸秆资源化利用等专项行动方案及乡村规划编制、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四好农村路”建管等实施方案,明确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压实县级主体责任,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建立长效机制。
  
  (二)因地制宜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示范引领、统筹推进,以奖代补、奖勤罚懒的原则,分梯次分年度推进,实行差异化考核。不搞一刀切和齐步走,决不允许搞形式主义、刮风搞运动,决不允许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决不允许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决不允许劳民伤财、弄虚作假。“厕所革命”通过抓点示范,由点到面推进,2019年争取改建户用卫生厕所50万户以上,争取到2020年全省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50%。“垃圾革命”在深入推广甘南经验基础上,争取到2020年全省乡镇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90%以上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风貌革命”从村庄干净、整洁、有序入手,以治理脏乱差和拆除危房违建为重点,扎实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到2020年实现村庄内垃圾不乱堆乱放、污水不乱泼乱倒、粪污收集处理、杂物堆放整齐、乱搭乱建和危房拆除、房前屋后干净整洁。
  
  (三)建立资金投入机制。建立以县级为主、农民自筹和省市县三级奖补的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拿出“真金白银”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允许县级按规定统筹整合相关资金,通过财政预算安排、社会捐助等方式筹措资金,集中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按照“城乡共治、肥瘦搭配、打捆打包”等形式,引进市场主体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建立先建后补、早干早补、多干多补、不干不补等以奖代补、奖勤罚懒的激励机制,调动基层和农民积极性。
  
  (四)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开展农业节肥节药行动,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坚持试点先行,积极探索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有效推进畜禽粪污、秸秆、废旧农膜、尾菜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畜牧养殖大县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治理全覆盖。扩大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实施乡村绿化美化行动,推进森林乡村建设,保护古树名木,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试点和湿地生态保护修复。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野生动植物保护、防沙治沙、草原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建立成果巩固长效机制。加大重点流域生态治理和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力度,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继续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推进农村水环境治理,严格乡村河湖水域岸线等水生态空间管理。
  
  (五)全面推行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全面落实开展农村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的部署要求,健全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管长效机制,全省所有行政村要组建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理事会、设立管护基金、开发公益性岗位。建立健全分级负责、高效运行、督导有力的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工作考核机制,做到管护有制度、维护有资金、看护有人员,让农民群众重管护、用得上、长受益。
  
  (六)切实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督查考核。建立省负总责、市州统筹、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靠实县乡主体责任和职能部门专责责任。按照各地基础条件、发展水平分类设置考核指标,实施差异化考核。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省委、省政府督查的重点内容,纳入市(州)、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年度考核。
  
  三、大力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培育壮大乡村主导产业
  
  发展乡村重点产业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根本所在,要充分发挥资源和区域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具有甘肃特色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
  
  (一)做大做强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紧紧围绕我省多样的地理条件、独特的农情民情、丰富的资源禀赋以及拥有“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农产品优势,着力发展壮大高原夏菜、优质林果、马铃薯、中药材、草食畜、现代制种等特色产业,走具有“现代”方向引领、“丝路”时空定位、“寒旱”内在特质的甘肃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发展道路。科学谋划沿黄现代农业产业带和河西节水高效戈壁生态农业区、陇东循环农业区、中部现代旱作农业区、陇南天水山地特色农业区、高原草地农牧交错区等“一带五区”特色农业产业布局。按照绿色高质量发展要求,持续推进区域化、标准化、规模化连片种养基地建设,力争到2020年建成一批马铃薯、蔬菜、肉牛、肉羊、中药材、苹果、花椒等产业大县,带动周边地区共同走上品种、品质、品牌三品齐抓,标准化、规模化、科技化三化共创的路子。用2—3年时间力争每个市州打造1个特色强、规模大、品牌优,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和市场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农业重点产业。实施品牌提升战略,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着力打造“甘味”知名农产品品牌,争创一批“甘”字号区域公用品牌和中国驰名商标,力争全省“三品一标”产品数量年增幅保持在8%以上。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按照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瞄准种养业基地大县,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统筹推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尽可能把产业链留在县域,创建一批特色农产品加工强县,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企业技术装备改造升级,鼓励研发市场需求量大、品牌知名度高的农字牌加工产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下联合作社带农户、上联市场开发深加工。
  
  (三)切实抓好农产品产销对接。加快构建从产地到终端的市场网络体系,着力提升兰州定远高原夏菜产地批发市场、定西马铃薯综合交易中心、张掖高原夏菜冷链物流中心、陇西中药材交易中心、静宁苹果产地批发市场等大型农产品产地市场的集散功能,尽快形成产地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发布中心、仓储物流中心。大力支持特色产业大县新建一批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扩大大宗特色农产品销售。发挥省扶贫产业产销协会的带动作用,组建六大特色产业产销分会,支持成立地方产销协会,有效联合各级经销队伍抱团出省。发挥我省特色农产品品牌优势,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成渝、东西协作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等大型终端市场的有效对接。大力实施品牌营销战略,继续办好西北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暨甘肃特色农产品贸易洽谈会等各类特色农产品产销推介会,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
  
  (四)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鼓励特色产业大县积极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参照国家标准,结合我省实际,通过财政奖补、产业工程贷款、生态产业基金等资金支持方式,开展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产业园平台载体作用,推动产业大县尽快形成布局区域化、科技集成化、种养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加工集群化、营销品牌化的全产业链开发新格局,使县域农业主导产业尽快走上园区引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子。
  
  (五)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支持供销、邮政、农业服务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等开展农技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性服务。充分发挥乡村资源、生态、文化等优势,发展适应城乡居民现代需求的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产业。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卫生、信息、物流等公共服务设施。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依托“互联网+”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力度,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转移就业和增收。积极发展县域经济。扶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乡村企业,支持企业在乡村兴办生产车间、就业基地,增加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岗位。稳定农民工就业,保障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支持建立多种形式的创业支撑服务平台,完善乡村创新创业支持服务体系。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鼓励地方设立乡村就业创业引导基金,加快解决用地、信贷等困难。大力开展乡土人才示范培训,培养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农创客”、产业发展带头人和农村电商人才,扶持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
  
  四、夯实农业生产基础,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一)毫不放松粮食生产。深入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进“优质粮食工程”。严守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挖掘品种、技术、减灾等稳产增产潜力,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000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确保粮食安全。中东部旱作区持续推进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主的1500万亩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河西及沿黄灌区积极发展高产高效节水粮食作物。通过优化品种、集成技术、改善品质、提高单产,切实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深入实施马铃薯主食化战略,加大脱毒专用优质马铃薯标准化产业基地建设。
  
  (二)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抓紧修编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加强资金整合,统一建设标准,创新投融资模式,建立多元筹资机制,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优先向粮食生产功能区安排。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全面完成205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任务,加强建后管护和政策配套。推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推进山水林田路电综合配套,加强农田渠系配套和“五小水利”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与现代化建设,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三)着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推进种养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和蛋鸡产业,实施奶业振兴行动,加强优质奶源基地建设。调整优化种植业内部结构,全力推进青贮玉米、苜蓿、燕麦等优质饲草料生产。积极争取扩大国家粮改饲、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等项目实施面积,主推耐旱、高产的粮饲兼用优质青贮玉米品种和苜蓿优良品种。大力发展绿色养殖,继续实施全省自然水域禁渔制度,保护渔业资源。
  
  (四)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和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平台,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技创新联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科技园区、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等建设。加大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加快推进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积极开展纯种扩繁和杂交改良,培育一批肉羊、肉牛、生猪、蛋鸡等良种畜禽繁育基地大县。全面加强基层兽医防疫服务体系建设,加大非洲猪瘟等动物疫情监测防控力度,严格落实防控举措,确保产业安全。推进农村农业机械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发展农机合作社等新型服务组织,鼓励研发和推广应用适用农业机械。加快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广应用,到2020年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7%以上。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成果产权制度,完善人才评价和流动保障机制,落实兼职兼薪、成果权益分配政策。
  
  (五)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实施质量兴农战略,着力推进农产品品种、品质、品牌和标准化生产的管理评价体系建设,加快主要农产品种质资源库建设,支持培育一批抗旱耐寒、优质特色新品种,做大做强玉米制种、马铃薯脱毒快繁、蔬菜瓜果花卉良种繁育等现代种业。推广普及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实用技术,严格管控残留农药、饲料添加剂的滥用,加大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力度。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加快健全监管体系、监测体系、追溯体系。加大抽检监测力度,针对禽蛋、肉制品、生鲜乳、果蔬、水产品等重点品种开展专项整治,严查严惩私屠滥宰、非法添加、注水注药等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农产品综合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五、扎实推进乡村基础建设,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
  
  (一)强化乡村规划引领。把加强规划管理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以县为主体抓紧编制或修编村庄布局规划,实现规划管理全覆盖。按照先规划后实施的原则,突出乡村特点、地域特征、民族特色,体现村庄民居风貌、农业景观、乡土文化,兼顾生产生活生态多种功能,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彰显乡村不同于城市的自然性、原生态、错落美。加强农村建房许可管理,提高规划约束力和操作性。加快建设乡村规划师队伍,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出台鼓励和选拔乡村规划建设工作人才队伍的政策,培养熟知乡村情况、有志乡村振兴、精通乡村规划建设的专业人才,切实解决乡村规划建设管理缺机构、缺编制、缺人员、缺经费的问题。
  
  (二)持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畅返不畅”整治工程。量力而行,有序推进自然村村组道路建设。加大“路长制”推行力度,推进农村公路专业养护、承包养护、群众养护等多元化养护进程。完善客运服务设施,在具备条件的地方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加快引洮供水二期骨干及配套城乡供水工程建设,开工建设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提高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全面实施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加快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沼气、秸秆气化等新能源,在有条件的地方推进供气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快产业路、资源路、旅游路、国有林场林区道路建设。推进宽带网络向村庄延伸和提速降费,统筹完善公共场所宽带网络的覆盖。
  
  (三)努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巩固提升农村中小学入学率,坚决控辍保学。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加强农村儿童健康改善和早期教育、学前教育。加快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全科医生特岗计划项目,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落实贫困人口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和代缴保费工作。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全面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优抚安置制度。加快推进农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活动阵地建设。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支持农村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推动建立城乡统筹的基本公共服务经费投入机制,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标准。
  
  六、扎实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有效激发乡村发展动力活力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动力,要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牵引,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乡村振兴不断增添活力。
  
  (一)加快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完善“三权分置”办法,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继续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收尾工作,确保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发放到户。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引导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担保融资。坚持农地农用、严防非农化,坚持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不得以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作为农民进城落户条件。允许在县域内开展全域乡村闲置校舍、厂房、废弃地等整治,盘活建设用地重点用于支持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下乡创业。严格农业设施用地管理,满足合理需求,坚决彻底整治“大棚房”问题。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重点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使用,调剂收益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乡村振兴。
  
  (二)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陇西县改革试点,适时推开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2020年底前全面完成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巩固完善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成果,加快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建设,建立健全集体资产各项管理制度。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继续扩大试点范围,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做好成员身份确认,注重保护外嫁女等特殊人群的合法权利。全面推进农村“三变”改革,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形成财政、金融、社会、农民多方投资的融资机制。建立股权(股金)监管机制,防范权益缺失风险,加强法律文书的审核把关,维护农民、村集体和企业的合法权益。注重完善改革收益分配机制。健全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各类产权流转交易公开规范运行。
  
  (三)加快推进农村其他各项改革。建立健全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管理制度。落实扶持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政策,完善“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的利益联结机制。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加快基层供销合作社、村级综合服务社恢复改造。加快建设乡村加油站,配建农资专业合作社,完善为农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农垦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加快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健全节水激励机制。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四)全面落实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坚持高质量绿色发展导向,按照增加总量、优化存量、提高效能的原则,落实好耕地地力保护、农机具购置补贴和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发挥省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循环农业基金作用。健全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为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担保服务。切实做好信贷资金的回收工作,创造良好信用环境。打通金融服务“三农”的各个环节,探索农业大灾保险试点和“保险+期货”试点。建立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激励约束机制,实现普惠性涉农贷款稳步增长。推动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机构逐步回归本源,为本地“三农”服务。甘肃金控、甘肃银行、兰州银行、黄河财险等省属金融机构,要把“三农”作为优先服务领域,扛指标、担任务、作贡献。用好差别化准备金率和差异化监管等政策,完善担保机制,创新担保方式,切实降低“三农”信贷担保服务门槛,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鼓励期货机构充分利用期货工具,多形式开展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业务。
  
  七、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围绕建设善治乡村,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过程,推进村民共建共治,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
  
  (一)抓实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持续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靠实县(市、区)党委抓农村党组织建设的主体责任,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巩固提升整顿成效。全面落实村党组织书记由县级党委备案管理制度,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建立第一书记派驻长效工作机制,加强考核管理和关怀激励。对村“两委”换届进行“回头看”,坚决把存在“村霸”和涉黑涉恶等问题的村“两委”班子成员清理出去。加大从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伍军人、机关事业单位优秀党员中培养选拔村党组织书记力度。健全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的常态化机制。落实村党组织5年任期规定,推动全省村“两委”换届与县乡换届同步进行。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加大从青年农民、致富带头人、合作社领办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发展党员力度。健全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责任制,定期排查并及时解决基层组织建设突出问题。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推行村“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提高村委会成员和村民代表中党员的比例。加强村党组织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健全村级重要事项、重大问题由村党组织研究讨论机制。
  
  (二)强化各类村级组织作用和服务功能。加强和改善村党组织对村级各类组织的领导,健全以党组织为领导的村级组织体系。理清村级各类组织功能定位,实现各类基层组织按需设置、按职履责、有人办事、有章理事。村民委员会要履行好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功能。村务监督委员会要发挥在村务事项上的监督作用。强化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加强基层群众组织建设,发挥农村社会组织在服务农民、树立新风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按照有利于村级组织建设、有利于服务群众的原则,将适合村级组织代办或承接的工作事项交由村级组织,并保障必要工作条件。规范村级组织协助政府工作事项,防止随意增加村级组织工作负担。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稳定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制度,全面落实村组干部报酬待遇和村级组织办公经费,建立正常增长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和统筹推进力度,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组织自我保障和服务农民能力。加强村务档案归档、保管和使用管理。
  
  (三)着力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发挥群众参与治理主体作用。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和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加强村级自治组织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开展村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指导农村普遍制定或修订村规民约。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杜绝“村霸”等黑恶势力对基层政权的侵蚀。严厉打击敌对势力、邪教组织、非法宗教活动向农村地区渗透。推进纪检监察工作向基层延伸,坚决查处发生在农民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深化拓展网格化服务管理,整合配优基层一线平安力量建设,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农村社区。加强乡村交通、消防、公共卫生、食品药品安全、地质灾害等公共安全事件易发领域隐患排查和专项治理。加快建设信息化、智能化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继续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坚持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机制,提高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农业综合执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农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党在农村的思想阵地。加强宣传教育,做好农民群众思想工作,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引导农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续推进“八个一”示范工程、“德润陇原”等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鼓励支持建设乡村文化礼堂、文化广场等设施,加快推动乡土文化、特色文化与特色农业有机结合,培育特色文化村镇、村寨。保护和传承具有民族特色的农耕文明,加强农村地区文化遗产保护。
  
  (四)持续开展治理高价彩礼推进移风易俗行动。继续实行城乡同治、区域共治,实施“限高”并逐步加严的约束性措施,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抓住“关键少数”,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作用,加强婚介机构和人员管理,发挥新乡贤的宣传劝导和教育监督作用,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广泛宣传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先进典型,提倡厚养薄葬。治理婚丧陋习、孝道式微、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良好风尚成为人人追求的自觉。
  
  八、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决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落到实处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真正摆在优先位置,把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
  
  (一)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健全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农村工作机制,全面靠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责任,严格督查考核。加强乡村振兴统计监测工作。各级党组织书记要切实担负起第一责任,加强学习和调查研究,重要政策和工作举措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协调、亲自推动。省委出台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意见,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和选拔使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县委书记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必须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放在“三农”工作上,牢牢扛起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任。
  
  (二)切实做到乡村振兴“四个优先”。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落实“四个优先”要求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时时放在心上,牢牢扛在肩上,紧紧抓在手上,同政绩考核联系在一起,层层落实责任。优先考虑“三农”干部配备,把优秀干部充实到“三农”战线,把精锐力量充实到基层一线,注重选拔熟悉“三农”工作的干部充实地方各级党政班子,优先提拔使用实绩突出的优秀“三农”干部。优先满足“三农”发展要素配置,坚决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改变农村要素单向流出格局,推动资源要素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向农村流动。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和金融优先服务领域,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县域新增贷款主要用于支持乡村振兴。地方政府债券资金要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优先安排农村公共服务,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实现从形式上的普惠向实质上的公平转变。
  
  (三)着力培养“三农”工作队伍。建立“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机制,把到农村一线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落实关爱激励政策,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引导教育“三农”干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倡导求真务实精神,密切与群众联系,加深同农民感情。坚决纠正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清理规范各类检查评比、考核督导事项,切实解决基层疲于迎评迎检问题,让基层干部把精力集中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上来。着力打造高素质农村人才队伍,把乡村人才纳入各级人才培养计划予以重点支持。建立县域人才统筹使用制度和乡村人才定向委托培养制度,探索通过岗编适度分离、在岗学历教育、创新职称评定等多种方式,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特别是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应用中实绩突出的科技人员给予表彰奖励。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大力发展面向乡村需求的职业教育,加强高等院校涉农专业建设。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优势和作用,实施乡村振兴“青年建功”行动、“巾帼行动”。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独特优势作用,支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各项工作。
  
  (四)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加强制度建设、政策激励、宣传引导,把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贯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全过程,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激发和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健全农民参与的引导机制,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通过民办公助、筹资筹劳、以奖代补、以工代赈等形式,引导、支持村集体和农民自主组织实施或参与直接受益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筹资筹劳使用监管,切实防止增加农民负担。制定村庄建设项目简易审批办法,创新农村建设管理方式,规范和缩小招投标适用范围,简化审批程序,让农民更多参与并从中获益。
  
  做好“三农”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咬定目标、苦干实干,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作出新的贡献,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 【坚持两手抓 夺取双胜利】甘肃积极推动省属企业复工复产
  • 甘肃关于进一步强化医疗卫生机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
  •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与法国美丽乡村联盟签订支持美丽乡村建设框
  • 唐仁健在调研中央环保督察交办环境信访问题整改工作时强调
  • 林铎: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努力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好环境
  • 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事迹报告会走进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