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武山蔬菜科技示范园培育辣椒苗。(资料图)
近日,省政府发出通知批准我省18个贫困县脱贫“摘帽”,武山县位列其中。
“武山县实现脱贫,以及未来实现乡村振兴主要依靠蔬菜产业的发展,蔬菜产业对于全县脱贫的贡献率超过一半。”武山县县委负责同志说。
近年来,武山县把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作为全县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和县域首位产业来培育,通过科技示范引领,蔬菜种植面积稳步扩大,质量逐步提升,销售渠道通畅,效益不断提高。目前,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39.5万亩,产量123.8万吨,产值23亿元,带动种植户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
武山县素有种植蔬菜的传统,但一直以来规模很小。武山蔬菜产业之所以能够迅猛发展,缘于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
20世纪70年代末,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土地承包到户,农民有了耕种自主权。武山县洛门镇农民在自家的承包地里首次用塑料棚试验种植韭菜,点燃了武山蔬菜产业发展的星星之火。之后,又摸索出“塑料大棚多层覆盖技术”,武山蔬菜逐渐声名鹊起。
为了让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科技种植的巨大优势,2013年武山县决定投资建设武山蔬菜科技示范园。这一举措的实施,更是将武山蔬菜产业推向了高速发展期,使之成为支撑全县发展的“半边天”。
武山蔬菜科技示范园区位于国家级武山渭河川道10万亩标准化设施蔬菜生产示范区内,总面积4100亩,项目完成投资6.25亿元,完成改造设施棚1530多座、产业路渠35公里,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前期示范300亩。
示范园内,1万平方米智能化玻璃连栋温室、3500平方米钢架PEP膜连栋温室和4000平方米新型日光温室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二氧化碳施肥、太阳能杀虫、自动化滴管、智能化温度控制……新技术在当地的蔬菜种植中的广泛应用,打破了地域、气候等自然条件的限制。
“建设这个示范园的一个核心目的就是示范引领,改变群众传统的种植观念,激发发展蔬菜产业的内生动力。”武山县蔬菜科技示范园管委会主任石绍东说。
据了解,示范园建成以来,已完成育苗上亿株,引进新品种130多个,筛选适合推广品种50多个,育苗在全县8个乡镇65个村大面积推广。
每年,示范园举办培训班20多期,培训农民近万人。同时,示范园技术人员全部要去村里现场指导。通过展示先进种植模式和技术,推广蔬菜名优品种,加快武山县蔬菜新技术和新品种推广进程,辐射带动全县乃至周边区域蔬菜产业加快发展。
目前,示范园共带动全县5万多户蔬菜种植户实现技术升级,蔬菜产量和产值每亩提高20%,全县22万人将直接受益,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
5月6日上午,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在武山县马力镇咀儿村的村委会里,众多群众正在等待一个人的到来。
他们要等的人,就是武山县蔬菜科技示范园农业技术总工张顺林。今天,是他们约定指导辣椒种植技术的日子。
其实在村民们焦急等待的时候,张顺林已经在路上了。因为下雨,他和两个技术员步行上山,所以耽误了点时间。
和全身湿透的张顺林一起“来”的,还有在科技示范园里育好的辣椒苗——“航椒四号”。
“这个村原来是个深度贫困村,群众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收入很少。2016年我们通过实验,在村里成功种植了夹豆,去年还种成了辣椒。”不善言谈的张顺林,说起这些事情都是滔滔不绝。
蔬菜改变了咀儿村,村民们仿佛换了一种方式生活。户均两亩蔬菜,夹豆一亩收入5000元到6000元,辣椒一亩收入4000元到5000元,不再为吃饭发愁。
当蔬菜遇到科技,丰收就成为必然。咀儿村的巨大转变,正得益于农业科技。
洛门镇孟庄村农民杨晓云在武山县蔬菜科技示范园工作,她的主要工作就是“巡视”各种蔬菜。温度、湿度、外观、气味,都是杨晓云要仔细观察的。
“科学种植蔬菜,让我大开眼界。以前想都没想过的,通过科技竟都变成了现实。”杨晓云说。
杨晓云非常喜欢现在的工作,不仅每个月都有固定收入,而且她还学到了很多实用的种植技术,能为家里的蔬菜大棚提升产量和质量。
“科技在蔬菜种植过程中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蔬菜产品自身的价值和科技附加值,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武山县蔬菜科技示范园技术人员李文平说。
武山县邀请了一批国内权威专家来武山“传经送宝”,选派技术骨干赴山东寿光、陕西杨凌等地学习考察,与中国园艺学会、甘肃省农科院、甘肃农业大学等院校合作交流,先后引进水肥一体化、大蒜素配方喷施、作物分段施肥、太阳能杀虫、雄蜂授粉先进生产技术和椰糠条基质栽培、水培、有机生态型栽培等栽培模式,用先进技术提升蔬菜产品的科技附加值。
科技打开了农民的视野,带动了武山蔬菜产业的迅速发展。“今后,我们将以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结构性调整为重点,着力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业态、扶持新主体,拓宽新渠道,着力提升产业优势,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全力建设全国蔬菜产业强县。”武山县委主要负责同志说。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