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广泛宣传甘肃长城保护利用工作,在《甘肃省长城保护条例》颁布前,省文物局5月21召开了长城保护工作通气会。
据悉,《甘肃省长城保护条例》将暂定于5月27日颁布。“甘肃是长城资源大省,境内长城修建始于战国秦,其后历代多有修筑,现存遗迹主要是战国秦、汉、明三代,三代长城的西端起点均在甘肃境内。”会上,甘肃省文物局副局长仇健简要介绍了我省长城保护工作的情况,“全省长城共分布在11个市州,总长度为3654千米,居全国第二。明长城1738千米,长度为全国之首。长城墙体材质以土墙为主,石墙较少,还有壕堑、烽燧、关堡、山水险等其他遗存,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综合性军事防御体系。甘肃长城的构筑方式以黄土夯筑为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部分地段使用红柳、芦苇、胡杨、土坯,石块等砌筑、垒筑、叠筑、堆筑或混筑,部分地段以山水为屏障,充分体现了甘肃的地方特色。”
据介绍,2015年,我省启动《甘肃省长城保护条例》立法工作,三年来经过多次调研、咨询论证、反复修改,《条例》内容已基本成熟,省人大常委会定于今年审议并颁布实施。2016年,省政府正式公布了全省长城共3852个编码点段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相当于给全省长城编发了身份证,让长城本体和环境风貌实现整体保护有据可依。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