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开矿而伤痕累累的一座座陡峭的山岩,如今重新披上了绿装。
仲夏时节,在天祝县宝龙山红崖子石膏矿生态恢复治理修复点,记者远远地就看到曾经露天开采的山坡和废渣堆砌点上,栽种的一排排云杉和花草绿意盎然。历时近两年的不懈攻关,现在,甘肃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联合相关单位,让石头上种树种草成了现实。
祁连山地区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地,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但长期以来,祁连山局部生态破坏问题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对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十分关心,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
甘肃省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整改问题,修复生态。2017年,甘肃祁连山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正式实施。
科研人员发现,虽然保护区内144宗探采矿项目全部实现关停,但是,由于开山挖矿的破坏,其中四成多的矿区周围植被损坏,致使山岩裸露。这些裸岩有的坡度高达80度以上,重新填土难度极大,加上风吹雨淋,单靠自然恢复,二三十年都无法再现绿色。
面对国内外公认的棘手难题,甘肃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联合相关单位悉心科研、大胆创新。他们在天祝县宝龙山红崖子石膏矿3000平方米的岩壁上,先清理渣堆,再悬挂铅丝网,然后将混合了草籽、营养液的土壤喷播上去。如今,这一试点取得了成功。
“您看,前一阵子种的苜蓿,已经长出来了!”天祝县石门镇石板湾村村民朵永贵开心地对记者说,以前开矿遗留的白色岩石,像山体的疤痕一样,触目惊心。如今,矿不采了,这些裸露的岩石又种上了树和草,他由衷感到欣慰。今年起他也积极参与到管护中来,每天早早地来给树苗浇水、补种草种。
岩石上种树种草不能乱种。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所长周自强介绍说,若播种不当,外来物种的侵入会破坏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内原有的生态平衡,不仅会破坏生物多样性,还会造成新的生态环境破坏。因此,研究所与兰州大学合作,精心选择适合保护区生长的草种。
“目前,这些树和草成活率达到了95%。”天祝县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石头上种的树和草,前两年只要管护好,后期自然生长没问题。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