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采访团一行走进定西市通渭县,在榜罗会议纪念馆采访。本版摄影:孟捷
记者采访当年见证过红军长征的老者。
记者采访大墩梁烈士陵园讲解员。
新华社记者接受地方媒体采访。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杜雪琴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夺取了险峻的腊子口,告别了富足的哈达铺,红军一路北上,到了黄土塬。
8月17日,沿着蜿蜒的山路,冒着飞扬的尘土,“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团来到通渭榜罗镇,来到会宁县大墩梁,听老人讲红军的故事,缅怀革命先烈。
老人的故事里,牢记来时的路,有红军战士对党的忠贞,有共产党员对工作的坚守,更有老百姓对革命先烈的铭记。
永远跟党走
在通渭县榜罗镇,记者见到了老红军郑天满的儿子李应文。李应文说,父亲直到2006年去世前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了“烈士”。
原来,郑天满生在四川阆中,本是红四方面军的战士,1936年在长征途中因为受伤流落在了岷县。
“在岷县,父亲和部队走散后,他还是坚持往北走。”李应文说,“父亲靠着打零工和沿街乞讨来到了通渭县榜罗镇。”
在郑天满到来的前一年,正是在榜罗镇中心小学,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召开了政治局会议,正式决定以陕甘苏区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这就是著名的榜罗会议。
“父亲去世时立下遗嘱让我去四川寻根,我才知道他早已成了烈士。”李应文说,2012年他在四川省巴中市巴中区川陕苏区将帅碑林里的纪念碑上找到了自己父亲的名字。早在1981年,阆中人民以为郑天满已经牺牲,阆中县人民政府批准他为烈士,并为他立了碑。
李应文说,由于战争造成父亲脑部受伤,记忆受到损害,关于红军长征的事基本都遗忘了,有关证件也都丢完了,但他不断地跟孩子说,要“永远跟党走”!
一定要把榜罗的工作做好
“要我说红军的事,我给你们说一天都说不完!”
在榜罗会议纪念馆的院子里,90岁高龄的闫玉祥老人被“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团的记者们团团围住,听他讲关于红军在榜罗镇的故事。
闫玉祥在榜罗镇工作过。红军在榜罗镇待了多长时间,榜罗会议什么时候召开,他都记得清清楚楚。老人说,他20多岁就开始研究这段历史了。
毛泽东的警卫员陈昌奉曾来到榜罗镇,并对他说,榜罗镇是革命的纪念地,在这里工作很有意义,一定要把榜罗镇的工作做好。
闫玉祥后来担任过通渭县委组织部部长、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务,工作了一辈子,他一直都把陈昌奉的话记在心上,从未拿过别人的一盒烟,也从未在工作上给过自己的五个孩子一次便利。
“我们的好日子都是红军用鲜血换来的,工作干不好对不起他们。”闫玉祥坚定地对记者说。
烈士的墓我们来扫
8月17日下午,“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团来到了会宁县大墩梁烈士陵园,为红五军副军长罗南辉和在华家岭战役中牺牲的烈士扫墓。
大墩梁红军烈士陵园所在的华家岭原本是光秃秃的黄山,没有什么树,但如今这里苍松翠柏掩映,幽静庄严。
1986年,为纪念和缅怀保障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宁会师,阻击国民党胡宗南部而牺牲的红五军副军长罗南辉及887名红军英烈,会宁县人民政府建立了大墩梁烈士陵园。
会宁县中川乡大墩村村民何孝祖告诉记者,听他的爷爷讲,当年山上战死的战士们是附近村民掩埋的,烈士陵园建立起来以后,每到清明节,周边村民、会宁县各党政机关干部、学校师生都会来这里为烈士扫墓、种树。
今年76岁的何孝祖给烈士陵园种树、护林、扫墓已有30多年。他说,战士们为了我们的今天牺牲了,他们的墓我们来扫。
“我现在年龄大了,看不动林子,但这条路走惯了,我还是会常常上来,带着孙子给烈士扫墓。”何孝祖说,爷爷讲给他关于华家岭战役的故事,他再讲给孙子听,讲给村子里的孩子听。
(本报会宁8月17日电)
【记者手记】
情怀,在缅怀中愈发深厚
从腊子口,到哈达铺,再到榜罗,最终到达会宁,“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团在甘肃追寻红军的足迹,还原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历史场景。
当我们一步步从当年红军走过的路上走过,曾经无数壮怀激烈的红色回忆被重新拾起,令人动容,更让人崇敬。
腊子口战役中,面对悬崖峭壁,17岁的小战士云贵川自告奋勇登上绝壁,助力红军打通当时唯一的北上通道。
在会宁大墩梁战役中,近900名红军战士用壮烈的牺牲换来战斗的胜利,成功掩护主力部队安全转移,为红军西渡黄河、北进陕北赢得了时间。
为什么,面临生死抉择,他们可以做出如此牺牲?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美好的明天!这是属于长征的情怀,也是属于后人的缅怀。
80多年辗转而过,红色回忆不断被拾起,长征情怀也得到更深刻的诠释。
从乡镇干部到讲解员,面对工作变化带来的心理落差,讲解员刘彩玉在讲述红色故事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我要讲好红色故事,让长征精神传播得更远、更广。”刘彩玉说。热爱,是属于她的长征情怀。
“人心都是肉长的,我们现在的好日子都是红军用鲜血换来的。”何孝祖老人说,从小听老人讲述的发生在家乡大墩梁战役的故事一直激励着他。于是,他义务在家乡植树、守护林子,已经40年了。坚持,是属于他的长征情怀。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在各自的长征中,红色回忆,还将不断被拾起,在缅怀中,长征精神历久弥新。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杨唯伟)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