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天水大地沧桑巨变 新时代羲皇故里再谱华章

时间:2019-09-20 23:17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记者张小燕 点击: 载入中...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新中国成立70年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系列新闻发布会天水专场
 
  
  大 西 北 网 讯(记者 张小燕)9月20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新中国成立70年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系列新闻发布会天水专场。天水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军,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建杰,围绕“七十年天水大地沧桑巨变新时代羲皇故里再谱华章”主题从七个方面介绍情况,并回答相关问题。
 
  
 
  天水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军说,新中国成立70年,天水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天水人民从吃不饱、穿不暖到现在温饱有余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吃饭、饮水、住房、走路、上学、就医、用电等问题得到了根本性解决。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经济总量大幅提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1949年8月3日,天水解放,从此这座古城开启了发展的新纪元。70年来,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励精图治,艰苦奋斗,一任接着一任干,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金钥匙”,解放思想谋发展、改革开放促发展、全力以赴抓发展,经济实力实现了历史性飞跃。201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52.05亿元,是1949年的47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9.8亿元,是1949年的1517倍;大口径财政收入162.52亿元,是1953年的87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26581元,是1949年的129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到达了7693元,是1949年的92倍。
  
  二、脱贫攻坚成效明显,全面小康加快建设
  
  天水是甘肃人口大市,也是扶贫大市,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我们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举全市之力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人民生活实现了从“缺吃少穿”到“丰衣足食”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即将步入“全面小康”的新阶段。坚持不懈培育特色富民产业,大力发展“五小”产业、光伏扶贫、电商扶贫,基本实现了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致富门路。集中力量补齐短板弱项,实现了贫困村水泥沥青路、安全饮水、动力电、4G互联网“村村通”和有需求的行政村幼儿园、标准化村卫生室、乡村舞台、村文化图书室、村便民超市“全覆盖”。因地制宜创新扶贫方式,探索推行了扶贫互助资金“双助贷”、村级“八大员”服务性岗位、“扶贫车间”、农村教育园区等扶贫模式,得到了国家、省上的肯定和推广。2011年以来,全市累计减贫118.11万人,退出贫困村613个,贫困人口由133.15万人减少到15.04万人,贫困发生率由43.31%下降到4.87%,目前甘谷、武山两县已实现了整县脱贫摘帽。
  
  三、特色产业全面发展,质量效益同步提升
  
  天水具有良好的农业立地条件、工业发展基础和文化旅游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富民强市的重要支撑,持续推进“一产调结构、二产扩总量、三产强基础”,三次产业结构由1949年的93:1:6调整为2018年的14:30.7:55.3。深入实施现代农业推进计划和“4+2”农业产业振兴行动,2018年全市果品、蔬菜、畜牧业产值分别达到87.5亿元、88亿元、85.1亿元,劳务收入达到145.6亿元。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医药食品、建筑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转型升级,装配式建筑、航空维修制造、大健康、文化旅游产品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25.65亿元,是1949年的3564.9倍,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0%。大力发展文化旅游首位产业,麦积山、伏羲庙、大地湾等大景区加快建设,乡村旅游蓬勃发展,2018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421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53.3亿元。重视发展节能环保、清洁能源、中医中药、文化旅游等十大绿色生态产业,建立“1+1+10”政策体系,加快重大示范性项目建设,2018年全市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136.12亿元,占生产总值的20.88%。
  
  四、基础建设持续发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我们坚持基础先行、城乡联动,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公路通车总里程由1949年的255公里增加到11188公里,4个县区通高速公路,市与县实现二级以上公路连接,113个乡镇和2491个行政村全部通硬化路,2468个建制村通公交车;全市铁路运营总里程445.8公里,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4倍多;天水机场开通国内五个城市往返航线,年旅客吞吐量超过18万人次,天水顺利驶入“高速公路时代”“高铁时代”“航空时代”,日行万里、朝发夕至已成为现实。注重打基础、利长远,集中破解影响发展的瓶颈制约,天水城区引洮供水工程9月27日将建成通水,曲溪城乡供水工程顺利推进,建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375处,困扰天水“缺水”的历史难题将有效解决。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农村电网建设,行政村光纤网络、10千伏以下电网实现全覆盖,智慧城市建设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规划并启动建设成纪新城、三阳川新城等“八大新城”,城区供水普及率98.94%,燃气普及率78.71%,建成区面积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平方公里增加到7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1.65%,,近年来年均增长1.5个百分点以上。
  
  五、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发展活力竞相迸发
  
  我们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持续推进“接放管服”改革,市级政府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由2002年的1059项削减为179项,减幅达83.09%,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98.2%,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5个工作日以内,全市各类市场主体达14.2万户,注册资金1516.2亿元。强化金融改革,华天电子、众兴菌业、成纪药业成功上市,126户企业在“新三板”或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使天水变成一片投资的热土,万达、碧桂园、恒大、绿地、世贸、天适等国内知名企业先后进驻天水或达成投资协议。成功举办30届公祭伏羲大典暨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牵头承办具有重大行业影响力的“绿色及可持续发展麦积山论坛”,多次承办全国山地自行车赛、中国龙舟公开赛、“李广杯”射箭比赛等全国性重大体育赛事,天水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全面提升。
  
  六、生态保护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天水被誉为“陇上小江南”,生态环境向来在全省有较好的基础。虽然这样,我们还是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市生态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累计造林绿化102.66万亩,道路绿化6910.9公里,森林抚育46.7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的20%左右提高到36.45%,高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4.79和25.12个百分点。二是注重加强城市绿化,城区园林绿化面积1947.4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4.62%、38.95%。三是下大力气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战役,常态化落实河长制湖长制,近5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300天以上,今年前8个月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31天,居全省前列;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均为100%。四是注重加强城乡环境整治,分类推进“厕所革命”“垃圾革命”“风貌革命”,累计完成农村改厕28.11万户,创建清洁村庄594个,美丽天水建设焕发新魅力。
  
  七、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民生福祉全面增进
  
  我们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大保障改善民生力度,市级财力的80%以上用于民生项目和解决民生问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市各类中小学达到3164所,在校学生68.57万人,分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4倍和12倍,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3.1%%、97.29%、92.79%,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医师以及注册护士分别达到4.58人、1.63人和1.86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技术人员分别比1949年增长477倍、2776倍和66倍,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13个、乡村舞台2491个、农家书屋2540个、乡镇及社区体育健身中心64个、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662个,城镇新增就业连续多年保持在6万人以上。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城乡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30.93平方米、30平方米,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和养老保险续保率分别达到98.7%、97.67%,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提高到2018年的74.75岁。
 
    70年来,天水人民砥砺奋进,全市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来越强;今日的天水大地,呈现出勃勃发展生机,展现出美好发展图景,372万天水人民信心满怀,正以崭新的姿态昂首阔步迈进新时代。
  

  记者提问

  
  中国新闻社甘肃分社记者现场提问
  
  近年来天水市委、市政府坚持精准方略,聚焦深度贫困,围绕脱贫攻坚工作做了大量工作,请问,天水为了确保脱贫攻坚取得实效,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
 
  
  天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建杰
  
  张建杰:天水是国家和省列重点扶贫开发地区之一。五县两区中除秦州区是“插花”型贫困县区之外,其它五县一区都是国家级贫困县区。近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论述和脱贫攻坚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市脱贫攻坚重大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方略,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全力推进深度贫困县区脱贫攻坚,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133.15万人减少到目前的15.04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43.31%减少到目前的4.87%,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3266元增加到目前的7693元。2018年底,甘谷、武山两县已实现了整县脱贫。目前,我们正在以滚石上山的精神,尽锐出战,努力为今年实现秦州区、麦积区、秦安县、清水县、张家川县5个县区摘帽而努力。如果说近年来我们在脱贫攻坚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我想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聚焦工作重点,以务实举措推动政策落实。紧盯全市脱贫摘帽目标,聚焦各类问题大力进行整改,力促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落实。按照“3+3”冲刺清零和“六筛查”部署要求,深入开展以“一测算”“三核实”“十彻查”为主要内容的脱贫攻坚问题彻查清零行动,集中开展问题整改清零“百日会战”,扎实推进“三抓三盯三解决”工作,全面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夯实了脱贫攻坚基础。
  
  二是强化资金保障,以更大投入夯实攻坚基础。全市每年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8亿元以上,集中用于贫困村产业培育和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贫困人口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近三年来,全市共实施脱贫项目80个,截止2018年底已完成78个,落实2019年第一、二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6.91亿元,其中,市级财政资金1.27亿元再次拨付到县区,主要用于公益性岗位补贴、互助资金贷款贴息、构树扶贫和支持3个深度贫困县区产业发展等。
  
  三是压紧靠实责任,以更优力量提高帮扶实效。严格落实市级领导干部联县包乡抓村制度,按照市级领导干部每人结对帮扶3户贫困户,县处级及以下干部每人结对帮扶2户贫困户的要求,为贫困户确定了帮扶责任人,确保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责任人的全覆盖。同时,注重选优配强驻村帮扶工作力量,从市、县区机关和事业单位中选派优秀干部,担任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队长,有力地强化了帮扶力量。
  
  四是狠抓基层党建,以建强班子凝聚攻坚合力。对推进措施不力、工作作风不实的贫困乡镇领导班子及时进行调整。全面开展村党组织书记专职化建设,近年来共调整优化村党组织书记1087名,选聘大学生村文书1092名,村班子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和加强。大力推进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积极整顿软弱涣散村级组织,对年度考核排名倒数第一和连续两年列入后进的村党组织书记,通过选派、撤换等方式坚决进行调整,进一步筑牢了脱贫攻坚的组织基础。
  
  五是强化执纪问责,以严实作风确保脱贫质量。围绕脱贫攻坚目标标准,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等重点任务完成情况,从严落实逐级督查和随机暗访制度,深入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重点针对套取侵占、截留挪用、虚报冒领、优亲厚友等违规违纪问题开展执纪问责,有力有效解决认识不到位、精力不集中、措施不精准、管理不严格、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纪律作风保障。
  
  新华社甘肃分社记者现场提问
  
  王市长,您好!您能否介绍一下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天水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和变化?
  
  王军:你好,在回答你这个问题之前,请让我首先介绍一下我们天水的基本情况。
  
  众所周知,天水是咱们甘肃省的“东大门”,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西入甘肃,第一个重镇就是天水。著名记者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写到:“甘肃人说到天水,就等于江浙人说苏杭一样,是个风景优美、物产富饶、人物秀丽的地方”。天水的主要特点可以形象地概括为“六个不”:不东不西,天水经度在东经104度到106度之间;不南不北,天水纬度在北纬34度到35度之间,恰好位于祖国版图的几何中心;不大不小,天水总面积1.43万平方公里,人口372万,辖两区五县及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不高不低,天水大部分地方海拔在1000米至2000米之间,市区平均海拔1100米;不干不湿,天水气候湿润,森林覆盖率达36.45%,年降水量在450毫米到600毫米之间;不冷不热,天水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0℃左右,是一个非常适合休闲、旅游、居住、养生的好地方。除此之外,我们天水还在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农业、装备制造、交通区位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要说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天水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变化,我觉得以下几方面数据最有说服力,最能反映70年来的发展巨变:
  
  一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52.05亿元,是新中国成立初的47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9.8亿元,是新中国成立初的1517倍;大口径财政收入162.52亿元,是新中国成立初的878倍;固定资产投资399.9亿元,是新中国成立初的近5万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25.65亿元,是新中国成立初的3565倍,全市经济实现了“量”的规模扩张、“质”的优化提升。
  
  二是基础条件显著改善。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由新中国成立初的255公里增加到11188公里,4个县区通高速公路,113个乡镇和2491个行政村全部通硬化路,2468个建制村通客车;全市铁路运营总里程445.8公里,是新中国成立初的4倍多;天水机场开通国内5个城市往返航线,年旅客吞吐量超过18万人次。全市安全饮水、有线广播电视、光纤网络、农村电网实现全覆盖;城区供水普及率98.94%,燃气普及率78.71%。建成区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的2平方公里增加到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1.65%,年均增长1.5个百分点以上。全市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讯设施等基本生活条件发生翻天覆地的新变化。
  
  三是生活水平显著提升。2018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6581元和7693元,是新中国成立初的129倍和92倍。全市贫困人口减至15.04万,贫困发生率降至4.87%,甘谷、武山两县整县脱贫摘帽,其他五个县区今年将全部脱贫。全市城乡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30.93平方米、30平方米。全市移动电话人口普及率达到75%。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的35岁提高到74.75岁。近5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300天以上。人民群众住得更加宽敞、吃得更加健康、穿得更加时尚、活得更加幸福。
  
  四是公共服务显著优化。2018年,全市各类中小学达到3164所,在校学生68.57万人,分别是新中国成立初的4倍和12倍,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3.1%%、97.29%、92.79%,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医师以及注册护士分别达到4.58人、1.63人和1.86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技术人员分别比1949年增长477倍、2776倍和66倍,先后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13个、乡村舞台2491个、农家书屋2540个、乡镇及社区体育健身中心64个、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662个,城镇新增就业连续多年保持在6万人以上。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和养老保险续保率分别达到98.7%、97.67%,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省广播电视总台记者现场提问
  
  天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天水市委市政府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首位产业来抓,请问天水市在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
  
  张建杰:天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8000多年的文明史、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和27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三皇之首”伏羲氏的诞生地,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和三国古战场文化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五大文化”。同时,天水又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境内有旅游景区景点228处,其中有麦积山、伏羲庙为代表的5A级1处、4A级景区景点7处。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为天水深入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和良好基础。
  
  近年来,天水市委、市政府着眼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立足文化旅游资源富集优势,提出建设“文化旅游强市”的发展目标,明确将文化旅游作为全市国民经济首位产业培育打造,加速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积极实施文化旅游项目招商引资攻坚行动,着力推动天水由文化旅游大市向文化旅游强市转变。据统计,2018年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机构数达到872个,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8个;全市累计接待游客421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3.3亿元。
  
  在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工作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科学规划引领大融合。编制实施了《天水市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了《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市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及促进文化旅游投资消费、全域旅游发展、旅游扶贫工程行动、乡村旅游发展、红色旅游发展、旅游床位工程、导游体制改革、智慧文旅建设、旅游商品研发销售、引客入天等10余个配套性文件,为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提供了科学引领。
  
  二是发挥优势促进大开发。创意策划和实施运营了麦积山滑雪场、街亭温泉度假村、南山云端田园综合体等一大批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大项目。培育文化旅游演艺市场,《一画开天》《麦积圣歌》《大秦文公》等重大精品剧目在重大节假日实现常态化演出。促进乡土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市发展农家乐900余家,乡村旅游年均接待游客达800多万人次,年均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亿多元,带动农村就业人数2万多人。
  
  三是完善要素带动大提升。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核心要素和“商、养、学、闲、情、奇”旅游发展要素,加快开发麦积山、伏羲庙、大地湾三大景区、10个精品景区、30个特色景区、20个名镇、30个名村、10条名街的综合开发;引导社会资金建设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档次和文化品位的主题酒店、度假酒店、温泉酒店、休闲农庄、民居客栈等住宿设施,全市旅游星级饭店达到35家;大力研发文化旅游商品,全市发展文化旅游商品研发生产企业60家、销售单位271家,年销售额达15.9亿元;
  
  四是强化营销树立大品牌。通过持续不断举办公祭伏羲大典暨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在全国各地开展主题性文化旅游宣传,着力打造羲皇故里•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人文天水•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名城和陇上江南•中国西部旅游生态休闲家园三大核心文化旅游品牌,力推羲皇故里寻根祭祖游、百里石窟艺术走廊游、丝绸之路名城古韵游、秦汉三国文化遗迹游、天水沐浴温泉度假游等十大特色旅游,文化旅游的品牌效应已初步显现。
  
  五是创新机制推动大发展。强化文化旅游职能转变和机构融合,推动文化旅游管理部门职能由行业管理向产业促进和综合协调方向转变。改革景区运行机制,推动重点景区建立了“景区管委会+旅游开发公司”运营机制。搭建投融资平台,组建了天水市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赋能文旅投融资职责。加大引导性资金投入,全市形成了财政投入、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多渠道投融资机制,有力促进了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香港商报记者现场提问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根本要求,天水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将要如何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发展?
  
  王军:天水是人口大市,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实现高质量发展任务还很艰巨。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重要决策部署,认真研究推动高质量发展工作,在一些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稳中向好。近年来,我们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以新发展理念指导实践,结合天水实际,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全市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比如,今年我们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困难增多的情况下,按照“大的不行小的补、重的不行轻的补、二产乏力三产补、堤内损失堤外补”的思路,聚焦高质量发展,全力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合力扩大有效投资,大力促进消费扩容提质,上半年一二三产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等主要经济指标都有较快增长,在全省高质量发展综合考评中排名第5位。
  
  二是产业体系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坚持把深入推进十大生态产业发展作为实现绿色发展崛起的有力抓手,实施绿色生态产业项目117个,完成投资156.02亿元,全市十大绿色生态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52%。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全面启动,华天集成电路高密度封装产业升级、生猪全产业链绿色养殖、装配式建筑产业园、甘肃第二大移动数据中心等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积极推进。同时,我们高度重视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新动向,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参与区域交流合作,与北京万达、陕西白鹿仓、广州天适、上海绿地、深圳恒大、深圳陇丰源等多家国内知名企业达成合作。目前,我市在产品结构上,已基本改变了过去的以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为主的产品体系,正逐步转向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为主的产品体系。
  
  三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不断更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理念,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行投资项目承诺制、代办服务、区域化评审、模拟审批、容缺受理5个实施方案,落实扶持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58条措施和减税降费各项政策措施,受到广大客商的欢迎,增强了在天水投资发展的信心。
  
  四是民生实事得到全面落实。全面开展脱贫攻坚领域问题彻查整改“清零”行动,争取落实各级各领域专项扶贫资金25亿元,2491个行政村实现村级服务性岗位全覆盖。不断创新和优化创业服务方式,着力稳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今年上半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3090元和4154元。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8月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抢抓发展新机遇,乘势而上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争取实现高质量发展新突破。
  
  一是着力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抢抓“一带一路”和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重大政策机遇,依托天水国际陆港,大力发展通道物流,加快保税物流中心建设,把天水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重要节点城市。深入实施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及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强与西安、咸阳、宝鸡、运城等城市和庆阳、平凉、陇南的对接协作,加快建设关中平原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区,推动实现产业深度融合。同时,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年)》,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旧城区改造提升,完善中心城市功能,着力把天水打造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
  
  二是持续深入打好三大攻坚战。坚持以“绣花功夫”持续推进脱贫攻坚,确保减贫脱贫目标任务实现;以“铁腕手段”切实加强污染防治,确保环境质量改善,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以“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确保各领域实现稳定发展。
  
  三是扎实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确保粮食、果品、蔬菜、畜牧等提质增效,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打造国家级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基地,加快建设长城电工大型电气传动系统与装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引导企业加快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抓好海林公司、岷山机械搬迁改造和电科院电工产品综合检测试验基地等项目建设,推动星火尽快消化吸收法国索玛全资子公司高端制造技术。
  
  四是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大现代物流、家政服务、城乡配送等产业培育力度,推动消费行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多渠道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快麦积山景区游客服务中心、白鹿仓国际旅游度假区、公航旅房车营地、华昌欢乐城等项目建设,培育发展旅游二次消费和夜间经济。坚持引进人才和就业优先战略,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推动建立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稳定可持续调整机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甘肃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作为西北重要的工业城市和国家老工业基地,70年来,天水在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取得的成效有哪些?
  
  王军:新中国成立以来,天水工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据相关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工业总产值仅891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不足7%,生产方式以手工业作坊为主。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按照国家“三线建设”的战略布局,东北、华北等地的天光、永红、二一三等35户等工业企业陆续迁建天水,天水从此成为西部重要的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以后,天水对462户国有、集体企业实施了以企业产权制度和用工制度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企业产权逐步清晰,活力逐步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抢抓“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等战略机遇,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全面启动出城入园,扎实开展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全面实施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高质量发展。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325.65亿元,是1949年全部工业总产值的3564.9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7.8亿元,是1949年全部工业企业的37711.9倍,占全市税收收入的64.7%。总体来说,天水工业高质量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出台并实施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振兴装备制造业、实施“中国制造2025”、培育绿色生态产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等一大批政策措施,在全省率先设立了“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投资基金”,建立了中小企业创业孵化辅导基地。
  
  二是行业优势日益明显。其中电子封装测试的能力和水平居全国前列;数控机床、风动工具、锻压机床、圆锥滚子轴承等产品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电工电器特别是石油钻机电控系统、中高压开关领域,在国内同行业具有特殊地位。。涌现出华天电子、长城电工、海林中科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龙头骨干企业。
  
  三是新兴产业培育迈出坚实步伐。建立了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项目支撑体系,实施总投资203.45亿元的三大生态产业等重点项目93项,累计完成投资107亿元。装配式建筑、航空维修制造、大健康医药、文化旅游商品制造等五大新型产业培育起步良好,相关产业园区建设顺利进行,经济增长新动能正在形成。
  
  四是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8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占全省的23%;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4.2%,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达82.34%,居全省第一。创建中国驰名商标16件、省著名商标91件、省名牌产品98件,天水被评为全省唯一的“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一大批新产品新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300多种产品出口60多个发达国家和地区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五是引大引强和项目建设成果丰硕。娃哈哈、中材集团、西电集团、三峡新能源、太极集团、陕电集团、翰宇药业、上药集团等一批央企和大型知名企业落户天水。近三年实施技改、研发、新建工业项目达473项,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00.68亿元。优强企业主动“走出去”,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华天电子收购美国凤凰城、马来西亚怡保产业基地,星火机床控股法国索玛,众兴菌业在德国独立建厂。长城电工集团、华天科技、成纪药业、众兴菌业先后在深交所挂牌上市。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 安宁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义务剪发助力疫情防控阻击战
  • 兰州城市规划院院长曹军:构建黄河流域三雄城市新时代新格局
  • 黄河之水上高山——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记
  •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甘肃庆阳:高天厚土 魅力新城
  • 定西:风雨兼程奋进七十载砥砺前行逐梦新时代
  •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钱龙英:在甘肃一待就是半个世纪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