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苹果落筐出售之际,价格的纤毫变化都牵动着果农的心。然而,当苹果遇到期货,就变得有些不一样……
一年多前,郑州商品交易所挂牌上市全球首个鲜果类期货品种——苹果期货,让苹果走入资本市场,成了期货市场上引人瞩目的“网红”交易品种。
11月13日,记者从郑州商品交易所了解到,苹果期货上市以来稳定运行,为果农保“价”护航,有力地推动了国内苹果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保险+期货”扶贫项目的落地生根,为包括甘肃在内的苹果种植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保障。
推出全球首个鲜果类期货
郑州商品交易所成立于1990年10月,是我国首家期货市场试点单位,从远期交易起步,开启国内商品期货市场建设,带动全国商品交易市场创新发展。如今,郑州商品交易所已跻身商品期货与期权交易所全球排名前列,向世界喊出了“郑州价格”。
走进郑州商品交易所,正值开盘时间,记者在一面巨大的电子显示屏上看到多种期货合约实时交易情况,其中苹果期货合约有6项,包括苹果912、苹果001、苹果003、苹果005、苹果007、苹果010。
据了解,期货交易,是以现货交易为基础,以远期合同交易为雏形发展起来的一种标准化合约交易。苹果912,是截至目前交割时间最近的合约,日期为2019年12月;苹果010,则是交割时间最远的合约,2020年10月。
我国是全球第一大苹果生产国,全球超过50%的苹果产量来自中国。而我国苹果主产区多位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与重点扶贫区域高度重合,使得苹果也成了天然的“扶贫果”。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指示精神,更好地服务苹果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2017年12月22日,郑州商品交易所创新性推出全球首个鲜果类期货品种——苹果期货,让苹果有了金融属性,也在金融市场产生强大集聚效应,给甘肃、陕西等苹果种植大省带来了资本市场的持续关注。
记者了解到,截至2019年5月31日,苹果期货上市以来共成交1.1亿手(单边,以下均以单边计),日均成交32万手,日均持仓17万手,按每手10吨计算,日均成交320万吨,参与交易的法人客户数合计超过6600家,彰显了市场活跃度和资本市场对小小苹果的热情。
苹果期货让果价更透明
“水果家族”成员众多,为什么选择苹果?
在郑州商品交易所产业研究、合约设计调研中,我省静宁、秦安等苹果主产区发展情况,为他们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与其他水果相比,苹果已经拥有了分级国家标准,具备产业标准化基础,而且现货市场规模大、可供交割量充足,易于储存和运输。虽然现货常常是“集中收购、全年销售”,且存在着价格波动、存货贬值滞销、采购季资金压力大等风险问题,但这正适于期货发挥“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核心功能,有效拉动贫困地区发展。
经过一年多的稳定运行,苹果期货已逐步发挥功能,开始为产业提供有效的远期价格指导和风险管理工具,加快产业标准化进程,优化产业资源配置,服务实体经济初见成效。
过去,果农卖苹果,一般都是先听果商报价,自己估摸价格差不多就卖了。如今,苹果期货上市后,打破传统的信息不对称状态,让苹果有了透明的市场价格,有了公开的交割标准,有了标准化生产的指标,既增强了果农议价能力,也使产业企业有了丰富的风险管理工具,一些敏锐的贸易商已经利用期货价格来指导未来经营计划。
另外,苹果期货还发挥行业标准功能,强化分级理念,推动优果优价。我国苹果相关国家标准虽然已颁布十余年,但产业整体标准化程度较低。以往苹果定价机制混乱,质量参差不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明显,使得我国苹果产业竞争力不足。而苹果期货的推出,价格直接对标果径80毫米的一级果,严格设定质量指标,给苹果市场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指引。来自浙商期货有限公司研究中心产业研究所的资料显示,今年苹果收购季,部分产业企业已开始采用苹果期货的标准化分级来指导购销经营,价格相较未分级的苹果价格提高15%。
业内人士认为,优果优价,培育果农采摘分级意识,鼓励果农种好果、产优果、质量硬、卖好价,推动苹果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依然是走好市场化新路子的“硬道理”。
“保险+期货”,果价更保险
作为我国期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郑州商品交易所一直致力于服务“三农”、助力稳定农民收入、服务农业实体经济,已基本形成一个品种体系健全、流动性整体充裕、功能发挥稳健高效的农产品期货板块。目前,郑州商品交易所共上市涉农期货品种13个,形成了粮食(主要包括小麦、稻谷)、油脂油料(主要包括菜籽、菜油、菜粕)、棉纺原料(棉花、棉纱)、糖料(白糖)和果业(苹果、红枣)五大品种序列。
“保险+期货”是郑州商品交易所主导推出的农产品扶贫项目。
对于农户来说,最担心的莫过于产品价格卖得低。所谓“保险+期货”,就是通过市场手段规避价格波动给农民带来无法承受的损失,通俗一些来说,就是给农产品销售价格买了一份“保险”,给产业提供一种市场化的风险管理工具,是一条利用期货市场手段创新农业补贴方式、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改变路径。
2018年,郑州商品交易所将苹果品种纳入“保险+期货”试点范围,共立项了10个苹果试点项目,提供支持资金超过1000万元,其中有5个项目落地甘肃。
当年12月中旬,由国投安信期货实施的甘肃宁县、合水苹果“保险+期货”试点项目率先理赔,两县共有331户果农获得150万元赔付,其中包括21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可以说,“保险+期货”试点项目能够稳定果农的种植收益,引入“保险+期货”的保障方式,为推动当地苹果产业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目前,全国不少期货公司和地方政府已加入进来,积极支持探索“保险+期货”试点。
今年9月25日,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和甘肃省财政厅联合发文,在设有苹果期货交割仓库的天水市麦积区、天水市秦安县、平凉市静宁县、庆阳市西峰区开展苹果“保险+期货”中央财政奖补试点。
浙商期货有限公司研究中心产业研究所所长蓝旻介绍,天水市麦积区经过申报,获批保险面积3.7万亩,每亩保费500元。由于项目规模较大,为分散操作风险,项目由人保财险(主导)、平安产险、太保产险三家保险公司共同承保,由浙商期货(主导)、瑞达期货、大地期货、广州期货、五矿经易期货五家期货公司承担对冲工作。项目第一期已于今年11月4日入场,承保苹果现货28571.43吨,执行价为8029元/吨。
郑州商品交易所支持的甘肃省静宁县苹果“保险+期货”县域全覆盖项目也正式推开,11月13日在静宁县进行了第二次大型培训。
目前,甘肃省苹果面积达657万亩,其中挂果面积468万亩,预计今年产量将达到650万吨,较2018年增产197万吨。
业界分析认为,在今年苹果价格偏低之时,“保险+期货”项目能为果农分忧解困。
据了解,郑州商品交易所以“扩大试点范围、优化试点模式、提升试点效果”为工作原则,采取“点面结合”的试点建设模式,积极开展“保险+期货”试点工作。截至2019年2月底,在全国落地实施的40个项目保险期间全部结束,且全部产生赔付,保险理赔金额共计4407.27万元,平均赔付率72.23%。其中,15个棉花项目理赔金额1698.49万元,赔付率103.71%;16个白糖项目理赔金额1337.90万元,赔付率48.13%;9个苹果项目理赔金额1370.88万元,赔付率81.40%。
今后,郑州商品交易所将继续扩大“保险+期货”试点范围;强化市场化机制,降低运作成本;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引入更多的政府配套资金;进一步聚焦贫困地区,提高精准度和针对性;坚持法治化原则,加强管理,防范风险,规范运作,以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为目标,不断提高苹果“保险+期货”试点工作质量,给广大果农提供一颗“定心丸”。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