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家门步行15分钟,就可以方便地买菜、理发、健身甚至就医,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衣食住行的一站式服务,这样便民的生活不久将在兰州开启。2月27日,记者从市自然资源局获悉,该局编制完成了《兰州市十五分钟生活圈配套设施规划研究与导则》,本次规划研究建议兰州市中心城区划分为78个街道级生活圈,以十五分钟生活圈为基本单元进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及建设情况梳理,找出不同生活圈内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缺失重点,在下步项目管理与审批中强化落实。
规划研究解决哪些问题?
15分钟生活圈,即在十五分钟步行可达范围内,为居民提供便利快捷的日常生活条件,充足多元的便民服务,配备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形成安全、友好、舒适的社会基本生活平台。
由于兰州市城市人口和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相对集中于中心城区范围内,因此,本次规划研究范围主要针对兰州市规划中心城区,规划25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覆盖范围进行重点研究。
规划研究针对现状公共服务不足、居民需求多样化、步行可达性差、新旧城区差异明显等问题,提出符合我市实际的生活圈规划布局、设施配建标准和建设引导要求,健全与市民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出行、教育、医疗、就业、商业、休闲等公共服务设施。同时,相关研究成果将在下步项目管理与审批中强化落实,构建适宜的配套设施层级体系,实现规划管理精准、务实、管用、落地。
将构建两级生活圈
根据规划导则,我市将构建兰州市街道——社区两级生活圈体系,并明确基本层次建构与常规规模。其中,街道级生活圈集中布置对规模敏感的服务设施,包括初中、小学、行政事务、文化体育活动设施、社区商业等,控制在10至15分钟步行范围内,按照5至10万人服务规模具体划定。社区级生活圈集中布置对出行距离敏感的服务设施,主要满足出行受限的老人、儿童高频使用设施的距离要求,控制在5至10分钟步行范围内。
完善八大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是生活圈公共服务的载体,本次规划导则提出,围绕八大公共服务供应进一步完善生活圈服务内容。
这八大公共服务分别是:
高效复合的行政服务。生活圈配置街道办公、社区服务、计划生育宣传咨询、婚姻中介、法律事务援助、就业创业指导等。
全面优质的医疗护理。生活圈配置社区卫生服务、各年龄群体保健、慢性病追踪、心理疏导与咨询、临终关怀等。建立高覆盖、高品质、全方位的社区医疗服务网络,满足居民日常小病看诊、取药等基础性门诊医疗服务需求,以及各类家庭成员的日常保健护理需求。
健康周到的养老服务。生活圈配置养老院、养护院、小型长者集中居住照护、日间照料服务、老年教育服务、助餐服务等。构建灵活共享和均衡复合的医疗养老体系,丰富居家养老设施内容,关注老人身心需求。
全龄段人文培养。生活圈配置中小学教育、学龄前幼儿养育托管、幼儿早教培训中心、读者小站、成人兴趣培训等。关注未成年各年龄段、各方面的启蒙与培养,关注终身教育,引导居民自我能力提升。
丰富多样的文体娱乐。生活圈配置各层级各类型的文化活动、青少年活动、艺术展示、健身康体、球类运动场地、健身点、儿童活动、健身活动场地等。挖掘现有资源与发展潜力,打造文化多元的生活圈。
充足多元的便民商业。生活圈配置菜市场、活动集市、早餐点、家政服务中心、维修点、快递服务点、熟食店、小吃店、小菜店、便利店、五金店等小商业设施。就近提供充足多元的便民服务,满足生活圈内的买菜、吃饭和维修等日常需求。
特色魅力的公共空间。生活圈配置社区公共开发空间、小型公共空间(街头游园、文化健身广场)等。提供多层次、多类型的公共运动场地,构建生活圈公共活动空间体系。
便利快捷的日常生活。便利市民日常如厕需求,保障到达公共厕所的步行时间在可接受范围内。加密再生资源回收网点的布置,方便市民将物资循环利用。
划分78个街道级生活圈
本次规划研究建议兰州市中心城区共划分为78个街道级生活圈,其中城关区32个、七里河区17个、安宁9个、西固区(含河口南)8个、东部地区(含和平、定连)12个。
规划导则指出,以街道作为构成街道级生活圈的基本单元,便于实施管理。若街道规模大于街道级生活圈规模,则将街道划分为若干个街道级生活圈,生活圈边界与街道内部社区相契合。
两类生活圈这样打造
考虑到城市新老区域差异,本次规划研究还将生活圈划分为老城区生活圈和新城区生活圈,分类进行规划导引。
老城区街道级生活圈规划面积1至3平方公里,生活圈内街道级服务设施布局结合轨道交通站点或公交站点,主要采用沿街分散式布局的模式,引导不同设施相对集聚,形成空间集约、内容多元的街道级生活区服务中心。
新城区街道级生活圈规划面积3至5平方公里,生活圈内街道级服务设施布局结合轨道交通站点或公交站点,鼓励采用一站集中式与沿街分散式相结合的布局模式,形成空间丰富、体验宜人的街道级生活圈服务中心;鼓励临近公园设置,重视场地设计,增加活动空间,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社区服务。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