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甘”贫瘠甘肃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精彩乐章

时间:2020-09-24 14:06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中国网 点击: 载入中...
  中国网9月20日讯(记者孙灵萱)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考察调研时强调,要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黄河、长江都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母亲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
  
  黄河流经甘肃900多公里,60%以上的水来自兰州以上河段,特别是玛曲径流量增加65亿立方米以上,约占黄河年径流量的13%,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
  
  黄河穿城而过,甘肃因河而美,因河而盛。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展示黄河流域各地协调推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举措、新实践、新成效,9月19日,“中国梦•黄河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在甘肃开启了为期三天的采访,深入黄河润泽之地,感受黄河的甘肃姿态。
  
  “黄河之滨也很美”
  
  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名城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黄河风情大景区是国内最大的城市滨水景观带。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兰州考察时,曾对兰州黄河沿线风景称赞道:“都说江南好,黄河之滨也很美嘛,很舒适。”
  
  习近平总书记“黄河之滨也很美”的赞誉,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的目光,成为了老少皆宜的“网红打卡地”。一年以来,兰州市加快了风情线生态环境、景观建设的改造,全力打造“黄河之滨也很美”城市名片。兰州黄河风情线大景区管委会副主任文书平介绍,兰州对沿河健身步道循环圈进行提升改造,给广大市民游客提供集健身、游览、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优质出行通道,并围绕“一河、两岸、立面、两山、两端”进行生态改造提升,使风情线的生态环境有了极大的改观。同时对沿线马拉松公园等9大公园进行了提升改造,并开始打造白塔山和中山铁桥为一体的5A级景区,修建黄河楼综合项目,启动实施了盐什公路天水路黄河大桥至青白石段地质灾害防治和面山景观提升改造项目,通过对景区的提升改造,风情线上的景点犹如黄河上的一颗颗明珠,璀璨夺目。
  
  经过一年的精心整治,景区面貌日新月异,游人如织,市民漫步其间,感慨“母亲河越来越美了”。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甘肃作出的重要指示,不仅鼓舞了广大干部群众,也为兰州市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明确了努力的方向。今年上半年,兰州市印发《兰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三年攻坚行动方案》,提出了“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铸品牌”的工作目标,做足黄河和金城文章,将聚焦“黄河之滨也很美”城市品牌,把兰州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名城、西北区域旅游集散中心和全国重要旅游目的地城市,到2022年,全市旅游人数达1亿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50亿元以上。
  
  甘肃省平凉市崇信县锦屏镇平头沟村是窑洞养牛的标准示范点之一,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19.14%下降至2019年的0.64%。朱海萍是平头沟村曾经的贫困户,在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发展思路下开始养牛,她的“托牛所”目前已经有150多头牛,2019年养牛的毛收入为30万元左右,不但早早实现脱贫,还指日可待成为一个“小老板”。
  
  “只要不怕苦,有想法,也会脱贫的。”朱海萍分享自己的脱贫经验时这么说道。她家的草料是自己种的,没什么成本,牛养好后自然有牛贩子上门收牛,基本就是靠自己的劳力挣钱。以前和丈夫在外打工,工资都是一个月3千多,2011年因家中老人生病先后回家,开启养殖之路,摘掉了贫困帽,2019年的毛收入已经达到了30万元,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如果领导没给我们提供这些好的政策、思路、信息的话,我们也没有这么快脱贫,发展也没有这么快。”当地政府每年给一头牛补贴3000元,免费提供养牛场所,县上出台奖补政策,对有改造条件和恢复利用价值的230孔窑洞进行了功能化、适用性改造。采用合作社的养牛方法,由合作社为社员统一提供产前、产中、产后、防疫等全流程服务,探索具有当地特色的脱贫道路。
  
  平头沟村通过发展窑洞养牛,实现了传统古村落的古气与现代养牛业的朝气相得益彰、窑洞文化散发的老气与红牛文化焕发的生气相得益彰、养殖产业的经济属性与文旅产业的人文属性相得益彰,是集古村落保护、窑洞养牛、农耕体验、乡村记忆于一体的农旅综合体。
  
  平头沟村正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提出的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要求,继续抓好窑洞养牛经验的总结完善和提升推广,努力把窑洞牛打造成生态牛、文旅牛、特色牛,打造成脱贫牛、致富牛、品牌牛,打造成甘肃平凉红牛的一张亮丽名片,带领村民们走向小康致富路。
  
  “不让泥沙入黄河”
  
  六十载辛勤播绿换得青山守护生态家园
  
  “山是和尚头,沟里无水流,十年有九旱,岁岁人发愁”,这是陇中苦瘠的真实写照。定西市安定区车道岭林场丘陵沟壑纵横镶嵌,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车道岭林场始建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山上植被稀少,走在路上看到一棵树都是难得的景象,更加没有现在的梯田,干旱少雨,光山秃岭,立地条件差,自然灾害频繁。
  
  “曾经我们这里艰苦啊,苦了几代人。”甘肃定西安定区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车道岭林场场长陈正斌如是说。
  
  直到后来响应号召,大力造林,重视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环境开始慢慢得到改善。从2000年开始,水土流失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生态效益逐步提高。
  
  建场前,车道岭林场干旱少雨,光山秃岭,立地条件差,自然灾害频繁。建场后,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场职工发扬定西的“三苦”精神,采取生态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经过六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横亘于榆安两县区的车道岭上建起了一道绿色屏障,林场也先后多次获得“省绿化先进单位”、“省植树绿化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在林场职工的不懈努力下,如今的林场已是满目绿意,天然植物约42科92属200余种。林场总经营面积13050亩,全部为林业用地面积,森林覆盖率92.75%。林场的苗圃现有各类育苗地208亩,留床苗木80万株,云杉、侧柏、油松、刺槐、五角枫、河北杨、香花槐生机盎然。
  
  生态环境的改善,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62岁的古玉忠是巉口镇官新村村民,年轻时就曾参与车道岭林场的建设,他亲眼目睹了车道岭林场建设前后,当地生态环境的巨变。“以前我们种土豆,收成好的年头,一亩地也只能挖三四百斤。林场建起来后,降雨多了,地里有墒了,收成自然好了。去年我种了5亩土豆,亩产达到了2000斤左右,收入比以前翻了四五倍。”古玉忠说。
  
  车道岭从几十年前的黄土飞扬满目疮痍到今日的郁郁葱葱绿意盎然,实现了生态蜕变、人文蜕变。
  
  望着如今的青山茂林,陈正斌又有了新的打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要有效利用好这些森林资源。未来,我们计划与旅游开发公司合作,把丰富的森林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让生态红利惠及更多人,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
  
  车道岭林场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一代代林场人以坚韧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败的担当,坚持植树造林,建设了万亩林海。这片林海来之不易,林场人的精神一直在传承,绿色发展的故事仍在继续。
  
  黄河从甘肃流过,把万里江山穿越,把五千年华夏历史深深串联。兰州黄河两岸笑语不断,黄河风情线走在生态治理前列;传统村落坚持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推动绿色发展崛起;车道岭林场由荒芜山头逐渐披上绿意,变成带来生态红利的绿色屏障。甘肃正唱响陇原大地的铿锵之音,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的精彩乐章,使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 甘肃白银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让丰收喜悦写满笑脸——甘肃各地喜迎第三届“中国农民丰收节
  • 甘肃会宁:高原夏菜产销对接活动庆丰收
  • 甘肃首笔中征线上应收账款融资业务成功落地
  • 2020年甘肃省首届青少年滑轮锦标赛白银圆满收官
  • 第三届“甘肃·祁连山论坛”开幕“云”端聚焦甘肃绿色发展转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