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长期以来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很早就发明创造了适合游牧生活便于搬迁近似于蒙古包式的流动房屋--毡房。公元105年,远嫁乌孙王的汉朝细君公唱道:"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食兮酪为浆",诗歌中所吟唱的,正是哈萨克族人世代居住的毡房。
哈萨克族毡房轮廓浑圆,外观看似简单却有着复杂的工艺,所有建材及工序全部是用手工完成。它不仅携带方便,而且坚固耐用、居住舒适,并具有防寒、防雨、防地震的特点。千百年来,一直为哈萨克牧民所喜爱。
哈萨克族的毡房主要由骨架、围墙、房顶、房毡、门5个部分组成,其中毡房的骨架是由柳木做成的圆栅和顶圈构成,围墙用横竖交错相连的柳木栏杆构成,可以自由拆合,圆形顶圈既是屋顶又是窗户,外观与蒙古包相似,白天揭开用来通风透光,夜间盖上以防风寒,房门通常都面朝东南。毡房里布置有一定特色,中间是火塘,右半部摆放食物、炊具,右上方是床铺,毡墙上有各种图案的挂毯,地上铺着地毯,毡房正上方摆放箱子等,左侧毡墙处放置垫桌,垫桌上放被褥、枕头。城镇居民都喜欢在卧室或客厅墙上布置挂毯,喜欢色彩鲜艳的饰物,在享受现代化生活同时,仍保留着哈萨克族传统文化。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境内的那拉提草原,是哈萨克族游牧民最多的聚集地。截止目前,该草原拥有12471座哈萨克毡房,荣获大世界之最--"哈萨克毡房最多的草原--那拉提草原",成功申报"哈萨克毡房最集中的草原",编入了上海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