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访省内最早的假肢装配站——省假肢矫形康复中心
大西北网8月22日讯 (记者 孙雅彬 侯文斌)铁西街道的办公区就设在城关区和平路40号,省假肢矫形康复中心的院子里。多年来,周边的居民们来往进出办事,却很少人知道街道办楼下有家省内一流的假肢矫形中心。从上世纪80年代建成我省唯一的假肢装配站至今,该中心将一个省内空白技术行业逐步发展到技术水平在国内同行业中较先进水平。为省内外数千名残疾朋友装上了舒适、美观、耐用的假肢或矫形器具,使他们最大限度地恢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省内最早的假肢装配站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我省还没有专门假肢制作与矫形的地方,一些伤残人士就用民间的土办法,自己将木头削成假肢的形状,套在腿上,用来支撑着勉强走路,但由于没有相应的关节,再加上重量大,行走起来相当笨重,也很不舒服。”
省假肢矫形康复中心办公室相关人士介绍,为了更好的服务全省的伤残军人及社会各类肢体残疾患者安装、修理假肢和矫形器具,指导帮助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1985年,经当时的省计委批准,省民政厅成立筹建小组,展开筹建假肢装修厂这一社会福利事业单位工作。
“当时,我省在假肢装配矫形方面几乎是空白的。在1987年正式建厂的时候,只有不到20位员工,技术力量也很薄弱,一切都得从零起步。那时候,我们主要是从南方一些制造业发达城市引进假肢产品,我们经过组装,再提供给残疾人。但假肢的接受腔(假肢与人体接配时的一个链接装置)一直是由厂里自己制造的。因为,要根据人的个体情况,设计并制造不同的接受腔。”
这位负责人指出,建厂伊始,省民政厅各级领导就十分重视假肢职工队伍建设,把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当做重中之重,经过多年努力,如今,我省假肢事业由弱到强逐步得到发展和提高。 2003年8月,省假肢厂更名为“甘肃省假肢矫形康复中心”,占地面积近7亩,集假肢装配、矫形器装配、康复训练为一体。拥有国家认证的“假肢、矫形器制作师”以及4名矫形器技术员十余名,中心职工达到70余人。
探索创建假肢康复综合医院
记者来到该厂的康复中心看到,一位中年男人正在陪练老师的指导下,扶着两侧的栏杆,进行假肢适应训练。这位大哥告诉记者,自己因为车祸受伤造成一条腿截肢:“我上午才装上这假肢,处于磨合期,走起来还是会有一点疼,但总体感觉还是挺舒服的,医生说,多走走以后行动会很方便,很随意。”
该中心康复技术负责人李明刚向记者介绍了假肢在制作与安装的一系列工艺。“假肢制造包括取模、倒模、装配、调试、安装接受腔等多道工序。在二三十年前,假肢制作的材料是铝皮,但铝的质量大,做出来的假肢太重,残疾人用起来很不方便。发展到今天,假肢全部由合金材料代替,最常见的是玻璃钢,现在最好的碳纤材料,一条”小腿“重量仅有2-3斤,大大的方便了残疾人,安装假肢后,患者完全能够正常生活。在价格方面,普通假肢是1000-4000元不等,好的就在20-30万之间。”李明刚还指出,现在最先进的假肢已经由微电脑与芯片自动控制,根据个人的年龄、体重、身高、活动量及人体机能配置芯片,装上这类假肢的残疾人可以参与一切体育活动包括开车,与正常人一样,不过这类假肢的价格不菲,要70万-100万。
“但对于残疾患者,不是价格最贵的假肢就好,而是最适合自己的。”李明刚说,装配假肢要考虑的第一位是适配,其次是维修,最后才是价位。我们会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生活工作要求等因素帮其选用假肢,后期还会跟踪服务。
据了解,多年来,省假肢康复中心引进德国奥托博克等国内外几十种膝关节,上百种零部件,服务了近万名残疾人。如今,该中心从普通型下肢到全电脑控制的智能仿生腿,从普通的美容上肢到感应控制的肌电手,高、中、底档产品一应俱全,成为兰州铁路局。而中心设计制作的矫形器应用日本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制作工艺,能减轻四肢、脊柱系统的功能障碍,为很多有肢体疾患的市民提供了良好的矫治效果。
谈到省假肢康复中心未来的发展,该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国内很多行业技术领先的发达城市纷纷试水创建假肢康复综合医院。“我们也希望有这方面的尝试,利用技术和资源更好为残疾患者提供一体化,一站式的服务,现在,正在探索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