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帝王中,很多人都对书法创作有着浓厚的兴趣,以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书法最好,他们酷爱书法,其个人的喜爱与推崇对清代书坛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玄烨幼小开蒙,并开始写字临帖。自谓:“朕自幼好临池,每日写千余字,从无间断。凡古名人墨迹、石刻,无不细心临摹。”“毫素在侧,寒暑扉间。历年以来,手书敕谕、诗文、跋语,以及临摹昔人名迹,屡盈笥箧。”康熙以擅长书法、专学董其昌的沈荃为师,对董其昌书法领悟颇深,是有一定成就的董派书家。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天下书坛,对于董其昌书风趋之如鹜,将其“海内真迹,搜访殆尽”.
此作书五言律一首,载《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三集卷四十五,为康熙帝49岁所书。结字疏淡平和,风格沉稳雅健,既存董书韵致,又具自家面目,是其中年时期代表作。豪迈劲健中有几分华丽雅致、圆劲秀逸,字间与行间疏朗匀称,平淡静穆之气充盈,软美中有博雅的气度,从中感受到雍容典雅的帝王之气。
康熙在日理万机中不忘翰墨。在其个人爱好的背后,康熙帝的书法活动也体现了他的政治思想和统治艺术。平定三藩的战事出现转机,康熙在崇尚理学的同时,公开提出要“修举文教”,以文学和书法来塑造自己的“儒雅之气”,于是命翰林官将“所作诗赋词章及真行草书”不时地呈上来,以便研修。当时,詹事府沈荃以善书着称,康熙便经常召他至懋勤殿切磋书法,并令其写大字、小字、草书《千字文》和《百家姓》进呈,以便于摹写,还令人传谕:“朕素好翰墨,以尔善于书法,故时令书写各体,备朕摹仿玩味。”
其一,鲜明地体现了崇儒重教的思想倾向。康熙对理学的尊崇在书法中有明显体现。例如,十六年五月二十日,赐讲官喇沙里、陈廷敬、叶方蔼、张英御笔楷书“清慎勤”大字、草书“格物”大字各一幅。二十三年十一月,康熙南巡至孔庙行礼,为大成殿书“万世师表”匾额。
其二,大力表彰忠臣廉吏。通过御书碑文、匾额以及赐予手卷等方式表彰忠臣、奖掖廉吏是康熙帝的一贯做法。据载,他亲为忠贞不屈被“三藩”所害的范承谟、马雄镇书写碑文,并为福州范承谟祠书“忠贞炳日”匾额。
其三,密切“上下周浃”的君臣之谊。不断赐予大臣亲书的匾榜、字幅、卷轴,并使此事渐渐成为其政治生活重要组成部分。如1682年大学士杜立德、冯溥先后告老还乡,康熙亲书御制诗、唐诗卷轴赐之,以昭“优礼眷顾之意”.
其四,体现对海外属国的怀柔思想。1682年,清廷派翰林院检讨汪楫等前往琉球封赏该国国王。康熙一面叮嘱使臣“务持大体,待以宽和,以副朕怀柔远人之意”;一面挥毫书写“中山世土”四大字令其颁赐琉球国王,以广播文教于属国。次年四月,内阁侍读明图等前去安南封赏,康熙颁赐国王黎惟禛“忠孝守邦”四大字。
康熙皇帝将书法巧妙应用,体现了高超的统治艺术。
玄烨(1654-1722),顺治皇帝第三子,1662年即位,年号康熙。据《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