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之谦临《杨大眼造像》

时间:2016-06-05 08:01来源:大西北网-科技鑫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杨大眼造像记》全称《辅国将军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记》,无题刻年月,从风格看,当在北魏景明、正始之际。共11行,行23字,属“龙门二十品”之一,同时与《始平公》、《孙秋生》、《魏灵藏》并称为“龙门四品”,用笔方峻,提按顿挫明显,笔势雄奇,结体庄重稳健,有扛鼎之力。


    林林总总的造像重新被关注,则是到了清代。清代书家有一些不同于以往的特征:篆隶书兴起,重新回归秦汉;与此同时,“馆阁体”出现,形成桎梏;金石考据昌盛,碑学进入书家视野。最主要的是,书家笔下多种书体的融会趋势非常明显。这当中,赵之谦无疑最具代表性。


    赵之谦通常被定性为成碑学代表人物,但鼓吹碑学的康有为对赵之谦却颇有微词,“赵之谦学北碑,亦自成家,但气体靡弱,今天下多言北碑,而尽为靡靡之音,则赵撝叔之罪也”.有鉴于此,理解碑学绝不能一刀切。“碑学”实际上是一个渐进的体系,从来也不是铁板一块。首先是“碑”之范畴的界定,汉碑、魏碑、唐碑都属碑,特定意义上指魏碑;但魏碑与北碑经常混用,严格来说,两者有一定区别。魏碑涵盖造像、摩崖、墓志等在内,但北碑则不包括南碑。北魏经历东、西魏的分裂,最终为北齐和北周所取代,风格上有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其次,就碑学实践而言,即以理论代言人来说,阮元最初提倡碑学,却“倡而不染”,金农则是“学而不倡”,在包世臣手中,“力挺”碑学,基本上写的是二王和孙过庭《书谱》。到了康有为手中,理论上充分宣扬“尊魏卑唐”,但所批评的是学二王的二道、三道贩子,而不是指责王羲之书法。赵之谦以《兰亭》中用词来集魏碑联,内容出自兰亭,字形却是魏碑,非常有意味。


    如果站在赵之谦的立场来讲,在他笔下,孔武有力、剑拔弩张的魏碑写得笔致柔和,字态飘逸,风度翩翩,反而有一定的创造性。对比被康有为捧为“国朝第一”的张裕钊,反倒有刻板之嫌。话说回来,即便是康有为本人,也不乏诸如“翻滚的烂草绳”之类的讥评。


    对照《杨大眼造像记》原拓和赵之谦的临作来看,赵之谦用的确实是碑派笔法,横画竖起笔,如“王、三、天”等字,竖画横起笔,如“清、南、扫”等字;但竖画起笔有时过于弯拱,形成习气,加上一些侧锋的运用,一般是撇捺画居多,而且勾画大多有一个圆弧,使得字态飘逸,有时也难免显出妩媚之气。赵之谦临摹此碑时虽然风格已成熟,也不完全甩开参照范本,如“衢、纷、澄”等字的结体,与原碑非常接近。


    在赵之谦的临作中,可以看到个人的一些笔法习惯,比如撇画收笔处较之行笔时粗大,有一个平推的角度;撇画一律很长,很少见到短撇画,即使原碑中的短撇画也改为长撇画,所以字态飘逸,如“于、天、路、秽、既、震”等字,比比皆是。三角形的点画,原碑中是尖入方出,在赵之谦的笔下是方入尖出,方向改变了。不拘小节,一气呵成。


    从整体上来看,正文和款字浑然一体,将碑拓转变为一件正式的作品。很多人临帖,正文临学某碑帖,字形较接近,一到落款,截然不同,完全是孤立的。这表明对原碑还未吃透。赵之谦临摹魏碑,最大的价值在于凸显“书写性”,将刻石转化为墨迹,不拘形貌,不局限于对某个点画细节斤斤计较,故而气韵流动。这就是书卷气。而像他这样一个擅长金石之人,在金石气和书卷气之间必然有一种取舍,此消彼长。所以康有为对赵之谦有微词也在情理之中。其实康本人的字也不是金石气,而是草莽之气,并且风格单一。赵之谦书法风格变化跨度大,尤其是手札,耐人寻味。有人认为,二人艺术水准不在同一个层面上。


    对于魏碑的理解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作为事实的存在。在北魏时代众多书丹者和刀工的刀笔之下,就是一种实用,一种习俗,一种仪式。文字风格本身处于演化过程中。二是作为理论观点的存在,通过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人渐次完善。碑学由此成为和帖学相对而存在的一个范畴。三是作为兴趣喜好的存在。如今因为取法资源极其广泛,已经不像古人只有一种或几种碑帖可供选择,而是凭着个人的学书经历和喜好走,魏碑已不是一时潮流,更非一种必然选择,无论是取法的种类还是取法的角度,无任何约束,完全从个人的兴趣出发。当代人的取法呈现出一种“无序性”,利弊皆有,一方面可以广收博取;另一方面容易浮光掠影,依靠书家自身来化解。世易时移,对魏碑的理解必然产生不同变化。所以说,一代有一代之书风。


    小贴士


    1、赵之谦擅长多体,成功篆隶和魏碑笔法相融,侧锋取媚,但难免显得轻佻,临学时不必刻意强化。


    2、器具上,应使用羊毫浓墨。羊毫笔性软,不易于发力,运用难度大,但更能体现出书写者的功力,笔锋更易于调整成中锋,更加适合表现圆润的笔画,也更能表现金石味。


    3、《杨大眼造像记》已经脱尽隶法、斜画紧结,结体上看,中宫紧收,四面辐射,用笔圭角,方笔之极致,无疑受刀的影响,刀意显着,在临习时要注意“透过刀锋看笔锋”.


    据《北京晚报》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赵之谦临《武荣碑》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 容铁先生书画篆刻展今天上午在甘肃美术馆

      容铁先生是一位集书法、绘画、篆刻于一身的复合型艺术家,也是中国唯一一位集中国...

    • 有龙则灵

      近来对于“龙的传人”,却有了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应该叫“蛇的传人”,因为国人始祖...

    • 毛笔开展的沿革

      我国制笔有着悠长的前史,笔的使用能够追溯到新时期年代,战国时期,蒙恬年代的笔...

    • 赵之谦临《武荣碑》

      汉 《武荣碑》原拓释文: 君即吴郡府卿之中子,敦煌长史之次弟也。廉孝相承,亦世...

    • 簪花字美

      吾家洗研池头树,个个华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 书法艺术的指尖传承

      皖北沙书是一种独特的传统技艺表演,是用手撮捻细沙或石灰挥洒成字。近日,记者来...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