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史忠平博士《书法与自然》之观物取象点(一)

时间:2019-12-12 16:14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史忠平博士 点击: 载入中...
■史忠平博士

  历史上曾有一篇文章,名叫《笔阵图》,相传是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写的。文章中说“点”就像从高山上坠落下来的石头,山裂石崩一般,磕然有声。这个说法被后来诸多像欧阳询、颜真卿这样的大书法家转载引用,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在自然界中,石头一般是比较粗糙的,而从高山上崩落的石头,除了自身的重量之外,还带有一定的速度,与任何阻挡物相撞产生的力量也是很大的(图1)。那么,用高山上掉下的石头来比喻书法中的“点”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是讲“点”的质地感;其次是讲“点”的重量感;再次是讲“点”的速度感;最后是讲“点”的力量感。也就是说,在书法中,根据需要,有些“点”应该具有较为明显的质感、速度感以及较强的力量感。而这样的“点”则会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外表浑厚,内含张力的审美感受。如宋代大书法家米芾部分字例中的“点”,书写过程速度与力度并存,确实给人以高山坠石之感。(图2、3、4)
 


 
 
  中国的文字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标识和信息传播手断,影响极为深远,凝聚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聪明才智。从结绳记事到现代的汉字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迄今,发现最早的文字留存于岩画和龟甲、牛骨上,这些文字最早以画的形式出现,到象形文字、再到大篆、小篆、隶书、行草、楷书、宋体等的字体演变,载体和传播途径上从画、刻、铭、书写、印刷、到今天的数字化的变迁。由这些文字衍生的书法艺术,长盛不衰,今天,书法已经失去了实用功能,但作为书法艺术本身却充满着无限的魅力仍然不断的被传承和发扬广大。
 
  那么,现在我们“看图识字”回到自然、回到中国文字形成的源头,去探究中国古老的文字是怎么形成演变的。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史忠平教授通过图文比对从文字的创造、形成、发展、演变作了专门的演究和梳理,厘清中国文字的的历史脉络,让人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国文字和书法艺术,将为我们传承、研究、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鑫报大西北网将连载史忠平博士的研究成果《书法与自然》。请广大读者观注。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史忠平博士《书法与自然》之观物取象(四)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史忠平博士《书法与自然》之观物取象点(一)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史忠平博士《书法与自然》之观物取象点(二)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史忠平博士《书法与自然》之观物取象点(三)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史忠平博士《书法与自然》之观物取象点(四)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史忠平博士《书法与自然》之观物取象点
  •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史忠平博士《书法与自然》之观物取象点
  •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史忠平博士《书法与自然》之观物取象点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