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乌兰的散文集《桌上风景》

时间:2011-12-28 21:07来源:新华副刊 作者:长笑 点击: 载入中...
 随着马头琴的韵律歌唱——读乌兰的散文集《桌上风景》

   

    

 

    李红梅——乌兰;乌兰——李红梅。

 

    我喜欢叫她乌兰,因为乌兰这个名字更有草原上的气息,也因为她身上似乎流淌着草原人的血液。她实在、豪爽、甚至有着几分粗犷,如果只见她的文字还会以为作者是个草原上的汉子——面对辽阔的草原、风沙、蓝天白云,忍着无边的寂寞,用马头琴抒发情怀。那种忧伤与温馨、粗犷和细腻都能震撼人的,也只有草原上的汉子。

 

    见到了乌兰。她美丽、热情、细腻,豪爽。见到乌兰才知道她能够写出草原上的韵味儿,那是一种气质,一种无法描述的草原人气质。

 

    集子分为四个部分:遥远的牧场、像金鱼一样活着、清点生活、发梢上的岁月。开始,我不明白作者为什么给集子起《桌上风景》这个名字,揣着一份好奇往下读她的文字。顿时,我似乎走在了一条流淌在草原上的小溪旁,那一句句文字串起来的语言,就像淙淙的溪水,清澈、明亮,带着草原的秘密,随着马头琴的韵律,从草原的深处走来,给我展现了一个个美丽的风景。而我,在那些美丽的风景中读出了作者的深思,读出了作者的忧虑,也读出了作者在生活中拮取的哲理。我仿佛是在听作者和我谈心,真诚的,带着草原人特有的那种忧伤,把思想深处的东西娓娓诉说出来。这岂止是一幅幅风景?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在这个无人叩门的雨夜,我看腻了这些苍白的空虚的风景,我甚至开始恨摄风景的人,你留给我的不应该仅仅是风景。”是的,拍摄出的风景如此,用文字描述的风景呢?

 

    乌兰的散文都很短,大部分为千字文。我突然想到了蒙古长调,蒙古长调的特点是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乌兰的散文出在草原上,甚至有着蒙古民歌中特有的凄美与忧伤,这是不是受到了蒙古长调的感染?无论是她写草原,还是后边的写生活,写自己,都在文字中隐隐带着那种忧伤:“有人问,‘放你在这无尽的山中,只一人,你将怎样?’‘像他们一样。’又问,‘假如在一片荒凉的无人区,环境那么险恶,又孤立无助,你又能怎样?’不知何时起,受了山里汉子的感染,我的回答居然也充满了智慧,‘想办法活着呗!’”。她在“沙漠一夜”中写道:“小屋在我们走出几步路后再也看不到了,仿佛被沙漠湮没了。不知那个妇女的微弱的努力,是否能使她在大漠中永远生存下去?还有那间小屋,若干年后,是它逼退了流沙,还是流沙吞没了它?一切都不可知,就像眼前这深不可测的大漠。”她在“生命在独舞中”写到:“其实生命原本就是独自舞着的过程,张扬,或者压抑,激荡,或者沉静,都由自己来选择。”这种蒙古民歌式的忧伤一直贯穿了她的整个集子,像一首马头琴的曲子,而作者正是一个演奏家。诚然,马头琴的动听并不完全是由于它的忧伤,它的激越,它的抒情,它的沉静,共同组成了美的旋律,我们在乌兰的文章中都能体会出来,就如她在“漫瀚调”中的结尾:“蓦地,从沟里冒出这一嗓子,扬起一股尘土,仿佛高原的胸膛一般厚实。”文章似歌,歌有韵律,文章也有韵律,没有韵律的文章是不好读下去的。乌兰散文的这种忧伤就是她文章的韵律,而这种韵律是天成的,只能来自草原,因为只有草原上才那样辽阔,才有马头琴的奏鸣。


乌兰的散文大气,她的文章纵横捭阖,散得开,收的起,似乎从中能看到她的心胸。她在短短的千字文中能从古到今,从天文到地理,用跳跃式的思维去看世界,去想世界,从而把文章的节奏写活跃了,也把读者带入了文章中去。她在“去流浪”一文中,写了屈原,写了陈子昂,写了王维、马致远、写了李白、写了三毛,写了余纯顺,最后归结到“让为我们进行一场新人类的流浪!”无疑,文章是大开大合的,是跳跃的,但我在这跳跃的字里行间读出了音符,一串迪斯科式的音符。有人写文章放不开,也有人写文章害怕跑题,但这不是作家。散文作家放得开,收的起,让文章活跃起来,才会有更大的内涵与包容,无疑,乌兰做到了。

 

    读着乌兰的散文,感觉她应该写诗,她的语言中充满了诗性。也正是这些诗性的语言,把她文章的韵律推向一个个高峰。她写沙漠:“我从未翻越过窗外那望不到边际的沙丘,虽然它很近,明艳的阳光下甚至能看到它身上的每一道条纹。但它在狂风中的面目太过狰狞,使我们不敢接近它。”她写唱歌:“那样的月色,那样的不绝如缕的低吟,父亲的声音充满了一种虔诚。父亲于朦胧中的面容被虔诚镀上了一层至真至纯的光泽。”她的“桌上风景”其实就是散文诗,整篇文章就是一首咀嚼不尽的诗。“其实也有想走进风景的日子,可是你我却注定走不入共同的风景地。”“留一张面容在我的风景中吧,或许是最后的风景了。摄风景的人第一次站在镜头前,很不自在的样子,在这个美丽繁华的码头,在那些怡然自得的游人中,像是一个穷困潦倒的流浪汉。‘这本不是属于我的码头,我不该破坏风景,也不该破坏你心中的风景’。”或许,我这样写已经破坏了作者心中的风景,但这毕竟是诗,是一首每个人有每个人独特震颤的诗。有人说文章的语言不该有太多的诗性,我一直不以为然。没有诗味儿的语言是苍白的,是没有韵律的,我喜欢乌兰的语言。

 

    当然,读文章就离不开思想。读着乌兰的散文有一种看着她成熟起来的感觉。在她散文的进行中,她的思想逐渐成熟了。当然,我不是说她前边文章的思想不成熟,是感觉她思考的深度在逐渐加大,她的视野在逐渐变宽,就像她自己说的:让我们进行一场新人类的流浪!这是用心在写,整个集子中都充满了乌兰的心血,她交给读者的也就当然是心声了,是随着马头琴韵律的心声。

 

    当然,更希望读到乌兰用更多的笔墨描述草原的散文,那将是气势磅礴的,期待着。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铁凝:文学是连接世界的纽带 翻译家作用不可替代
  • 人民日报评论员:共创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丽的亚洲和世界
  • 人生70才开始 10年后我其实才5岁最开心
  • 【走进新时代文化新传承】2017年中国动画的理性回归
  • “抢1元钱判4年”带来的反思
  • 张晓峰:怀揣“武侠梦”的“非遗”传承人
  •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