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先生在歌乐山一处无名山涧旁发现大量古瓷片(摄影:冉文)
本文摘自:《重庆晚报》2010年8月27日第019版中,作者:黄艳春 刘丽琴,原题:《歌乐山无名山涧散落大量古瓷片》
它们是什么时候烧制的?
这里是一处古瓷窑遗址吗?
昨晨,雨一直下。市民董道全顺着歌乐山渣滓洞景区旁那条小道登山,偶然发现曾经无数次路过、长年淌水的一处无名山涧旁,因积水垮塌后的土层被冲出大量碗碟等瓷片。
瓷片多为白色,描有青花图案。拾起细看,碗底多绘鸟或花。董道全隐约感觉这些瓷片背后藏着秘密。他致电本报热线966988,希望能请有关专家现场勘查。
碗底碗边随手可拾
昨上午,董道全冒雨带领记者顺渣滓洞旁那条小道上行。数分钟后,小道旁出现淌水山涧,先前用石板铺成的小道则变成人工在岩石上凿出的石梯。小道越来越陡,两侧树木更加茂密。
“一直顺着这条涧往上走就到了。”他顺水声指着密林深处说。
登山约30分钟,裸露瓷片的土层出现在记者眼前。在泥沙和石块沉积的涧沟里,一片片绘青花图案的碗底或碗边随手可拾。涧旁土层,可明显看到约1米多高的断层中,瓷片更多,甚至还有类似罐子的破碎陶片。
放眼望去,山涧四周除满目大树外没有任何人家。偶有登山者经过,但任何人都不能讲清若干年前这里发生了什么。
疑是一处瓷窑遗址
昨下午,记者把随机拾的数块碗底碗边带到市文物考古所。考古人员细看后解释:歌乐山山麓的青草坡出土过不少300年前的古瓷器,记者提供的瓷片跟300年前的古瓷片制作工艺及材质等吻合。
考古人员由此初步推断,记者提供的瓷片极有可能来自300年前。而大量古瓷出现山涧旁,则不排除那里是一处瓷窑遗址:制作瓷胎的原料需借助山涧溪水自然冲力带动舂捣装置粉碎瓷土,而粉碎的瓷土需水澄清,待晾干开裂后才形成胎料。换句话说,古瓷制作离不开水源,而逐水建窑就变得很普遍。
考古人员介绍,有据可查的考古记录表明,歌乐山有适合制瓷的岩土,古瓷窑数量较多,考古界称为“沙坪窑”。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的磁器口古镇在古时是一个场,从歌乐山运下的瓷器在这里远销川东、湖北等地,磁器口因此成名。
昨日傍晚,刚出差回渝的市文物考古所研究员、“沙坪窑”命名者兼研究者林必忠接受记者的电话采访。他了解到董道全发现古瓷片准确位置、瓷片色泽等信息后郑重表示,近日将赴现场勘查———古瓷片背后极可能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