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场遗址群面积全国最大
记者从山东寿光了解到,从今年4月10日开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寿光市博物馆考古工作人员再次联合,专家们对南水北调工程双王城水库范围内和周边地区古遗址和文物分布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本次调查是继2003年遗址发现以来第7次正式调查。这次调查又新发现遗址30余处,截至目前,双王城水库30平方公里的遗址面积上已发现盐业遗址87处。
北大博士生、盐业问题专家燕生东告诉记者,双王城水库制盐遗址群面积之广、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密集,保存之完好,在全国非常罕见。可以说,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商周时期最大的制盐遗址。在条件成熟时,完全有必要申请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寿光双王城水库,位于寿光市区以北约30公里处的羊口镇(原为卧铺乡)。自2003年夏发现制盐遗址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寿光市博物馆考古专家先后徒步行程1500公里,调查范围超过40平方公里,目前已基本搞清了双王城盐业遗址群的规模、分布范围、遗址数量及时代。经勘察,双王城盐业遗址群南界至寇家坞村西南,北至六股路村南,东至新沙公路,西至新塌河东岸。遗址群面积达30平方公里,规模全国最大。盐场遗址群自发现以来,引起国内外盐业考古界的广泛关注,先后有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美国哈佛大学、澳大利亚、法国等盐业考古专家多次到现场考察。
古盐场遗址商朝制盐中心
燕生东告诉记者,双王城水库发现的87处制盐遗址已分别进行了编号登记,通过对遗址群进行勘察、钻探和小规模试掘工作,考古专家们进一步明确了双王城盐业遗址群就是商朝的制盐中心这一看法。专家们还认为,寿光双王城盐业遗址群的年代从商朝中后期一直延续至西周早期前段。大约在西周早期前段,双王城遗址群作为一个整体开始消失。
燕生东介绍,有关双王城水库盐业遗址已进行多次勘察,现在调查工作的重点是了解古代制盐流程(制盐原料、如何取卤、如何制卤、如何成盐)、遗址内部结构、古代制盐对环境的影响等。为进一步弄清制盐遗址的内部结构,专家们选择两个遗址点进行了试掘。编号为001的遗址试掘工作基本结束,试掘还发现了金、元时期和清代的制盐遗迹,每个生产单位包括盐井、卤水沟和若干盐灶等。尤其是盐灶,分布十分密集,200平方米内就发现了十余个盐灶,灶台多呈方形,大的长约1.5米,宽1米,小的长宽均不足1米,可推断盐锅多为长方形,与部分历史记载相吻合。专家讲,这是国内首次发现金、元时期的盐井、卤水沟、盐灶。编号为014的遗址位于现双王城水库西北角,是此次试掘的重点,主要目的是探询商代晚期的制盐流程及相关问题。经试掘,现已发现了盐井、盐池、池边路土、运输道路和大面积的红烧土,红烧土可能是烧制盔形器的窑址或大型煮盐灶,已经确定为制盐的关键环节,因发掘还没有结束,具体暂不能确定。不过,目前专家们已基本弄清楚了古代制盐过程中提卤、制卤的方式,具体的制盐方法和流程需要整个试掘结束后才能得出结论。
在寿光双王城水库盐场遗址内出土的文物中,95%以上是盔形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专家李水城认为,古人用陶质盔形器加热海水“煮盐”,一边烧火一边添海水,最终剩下盐。由于盔形器易碎,更换频繁,因此古盐场现场出现大量的陶质盔形器也便可以理解。
研究盐业史古遗址最关键
“双王城水库盐业遗址群的发现可以说是抓住了中国盐业史的‘牛鼻子’,只要深入研究,相信中国制盐史这只大牛一定会显现本来面貌的。”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张学海在接受众多媒体采访时这样说。
张学海说,寿北双王城水库古盐场遗址的发现,有助于逐步研究渤海南岸商周时期的制盐规模、生产方式、生产流程、社会分工和生产性质等重大学术问题。同时,专家们还认为,食盐在我国地位特殊,历来属于官府专营,因此发现寿北双王城水库古盐场遗址,对了解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对研究我国古代商人东进、商人政权更替的历史,以及对研究古代制盐技术的沿革情况,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南水北调工程将为遗址“让道”
双王城大型商周制盐遗址群与我省南水北调工程恰好相遇,一边是商周盐业遗址群,一边是造福人类的南水北调工程。怎么办?
记者从寿光市文化部门了解到,日前,该遗址群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一类保护区,并被列入“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候选名单。为了保护这些遗址,南水北调工程将尽最大努力“让道”。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高级工程师王金建说,“由于原规划区存有重要遗址,所以我们对库址进行了调整,尽可能避开遗址。毕竟,商周盐业遗址的发现是我们山东人的骄傲。”同时,王金建还说:“如果库址调整后再次发现大型遗址,我们会再次修改方案进行避让。如果避让不开就从工程款中出资进行考古发掘。”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