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的帝王之术(3)

时间:2012-10-23 11:05来源:《百家讲坛》 作者: 点击:

没有人知道在接到贬谪令的那一刻,李绩心中作何感想。相信他肯定有过一瞬间的震惊和困惑,然后就是一阵紧张而激烈的思考。

在皇帝病重、帝国最高权力即将交接的这一重大时刻,自己突然无过而遭贬,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李绩不知道弥留中的皇帝在想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最终的结局究竟是福是祸,但是有一点他可以确定-一切都取决于他当下这一刻的选择。也就是说:是散朝后直接离开长安、赶赴叠州,还是暂时回到家中、静观事态演变?

走还是不走,这是一个问题。经过片刻思索,李绩很快作出了决定-他连家都没回,连妻儿老小都来不及告别,径直揣上诏书就踏上了贬谪之途。

听到李绩当天就启程前往叠州的消息,即将登基的太子李治长长地松了一口气,而弥留中的太宗李世民也感到了莫大的安慰。

李绩被贬当月,李世民撒手人寰。次月,李治即位。登基仅三天后,李治就把李绩擢升为洛州(今河南洛阳)刺史兼洛阳宫留守;半个月后,又加开府仪同三司并“同中书门下,参掌机密”;同年九月,正式拜其为尚书左仆射。

至此,所有的人肯定都会为李绩当初所作的那个决定庆幸不已。

因为这个决定不但让李世民父子避免了诛杀功臣的恶名,而且也为高宗一朝留下了一位忠肝义胆的开国元老和辅弼重臣。假如李绩当初不是当机立断毅然离京,而是多一念迟疑、回家多耽搁几天,那么下面这一页辉煌历史,有可能就不会出现(或者不会这么快就出现)-

高宗总章元年(668年),李绩以75岁高龄挂帅出征,一举平灭了高句丽。这个曾经让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和唐太宗李世民三个皇帝倾尽国力、终其一生都无法战胜的强悍小国,终于匍匐在了须发皆白的老将李绩的脚下,也匍匐在了大唐帝国的脚下!

此时此刻,唐太宗李世民倘若九泉之下有知,一定会露出一个欣慰的笑容。因为他在临终前所走的最后一步棋,似乎仍然影响着他身后数十年的历史。

假如当初没有施展那一招先抑后扬、恩威并施的帝王术,李绩能否对重新起用他的新天子李治感恩戴德呢?假如没有贞观二十三年“乍落乍起”的人生际遇,李绩能否深刻意识到,只有在新朝再立新功,他才能福禄永固、富贵常保呢?如果没有这一切,李绩有没有那么强的动力在75岁高龄创造出“平灭高句丽、鹰扬国威”的历史功绩呢?

这些问题或许永远没有答案。

但是有一点我们不难发现-帝王术在古代政治生活中所占据的比重绝对是不可小觑的,而它对历史所产生的影响有时候也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政治是聪明人之间玩的游戏

以上这些君臣博弈的故事,都是在李世民和武将之间展开的。那么,在李世民与文臣之间,演绎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版本呢?

说起贞观时期的文臣,其代表性人物当非房玄龄莫属。

作为后人心目中居功至伟的一代良相,房玄龄对“贞观之治”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是有目共睹、不言而喻的。史称其“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论者称为良相焉”。

毫无疑问,在贞观群臣中,房玄龄绝对是李世民最为信任、最为得力的心腹股肱之一。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兢兢业业、一心为公的宰辅重臣,也依然会时刻感受到李世民手中那把“钟馗利剑”的森寒之光。

据《旧唐书》记载,大约在贞观初年,房玄龄“或时以事被谴,则累日朝堂,稽颡请罪,悚惧,若无所容”。意思是他时常会因某些过错而遭到太宗的谴责,以至于一连数日都要到朝堂上叩头请罪,内心恐惧不安,一副彷徨失措、无地自容的样子。

史书并未记载房玄龄到底犯了什么错,不过这一点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像房玄龄这种位高权重、深受宠信的臣子,身为皇帝的李世民自然要时常给他念念“紧箍咒”。这一点我们从李靖、尉迟敬德等人的遭遇就可以明显看出来。

也正因此,所以房玄龄有时候就不仅仅是被“谴责”那么简单。只要太宗李世民认为“有必要”,房玄龄甚至会被勒令停职。

按史书记载,房玄龄在贞观年间至少被停职过三次。

第一次大概是在贞观十年,也就是长孙皇后病重的那些日子。《资治通鉴》称“时房玄龄以谴归私第”,也就是说他遭到太宗的谴责,被勒归私宅。长孙皇后临终前,特意为此事劝谏李世民说:“房玄龄侍奉陛下时日已久,一贯谦恭谨慎,所有的朝廷机密从未泄露半句。如果没有什么重大过失,希望陛下不要舍弃他。”

此次房玄龄的停职原因史书同样没有交代,但是有一点我们很清楚-李世民之所以将房玄龄“谴归私第”,绝不是要“舍弃”他,充其量只是想“冷却”他。

暂时冷却的目的,当然是希望在适当的时候再把他“解冻”,然后让他以更加谨慎的态度和更加饱满的热情,加倍地发挥光和热!

所以,不管有没有人劝谏,李世民在适当的时候肯定是会召他回来的。

对此长孙皇后其实也是心知肚明。不过该劝谏她还是得劝谏,因为第三者的劝谏有时候也是给皇帝一个台阶下,好让君臣双方在“握手言和”的时候显得比较自然,也显得比较有面子。

比如贞观二十年,房玄龄又一次被停职,时任黄门侍郎的禇遂良就连忙上疏,列举了房玄龄对国家的诸多贡献:“玄龄自义旗之始翼赞圣功,武德之季冒死决策,贞观之初选贤立政,人臣之勤,玄龄为最。”然后禇遂良说,假如不是犯了什么不赦之罪,就不应该把他摒弃;如果是因为他年迈体衰,陛下可以暗示他主动致仕。若非如此,只是因为一些小过失,希望陛下不要抛弃跟随数十年的元勋老臣。

禇遂良的谏言句句在理,当然给足了双方面子,所以李世民很快就把房玄龄召回了朝廷。

但是,并不是每次都有和事老出来打圆场。比如房玄龄这次复职没多久,就再一次“避位还家”,史书还是没有说明具体原因,但却记载了这次复出的过程。

这个过程很简单,但是却很微妙。


再次把房玄龄“谴归”后,一连过了好几天,始终没人来劝谏,李世民不免有些着急。朝中政务繁冗,绝不允许他把房玄龄晾太久,可李世民一时又找不到什么好听的理由公开让房玄龄复职……

该怎么办?

李世民毕竟是聪明人,他很快就有了办法。

这一天,李世民忽然告诉侍臣,说他要去芙蓉园游玩。芙蓉园位于长安东南角的曲江,要去那里必然要经过房玄龄的宅邸。房玄龄得知消息后,立刻命子弟洒扫门庭。子弟问其故,房玄龄笑着说:“皇上随时会驾到!”

片刻之后,龙辇果然“顺道”来到了房府的大门口,然后太宗李世民就“顺便”进来看望赋闲在家的房玄龄,最后又“顺带着”用御辇把房玄龄接回了皇宫。

这个故事很经典!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李世民有多爱“打扮历史”:李建成墓志都涂改
  • 唐太宗灭突厥并不值得炫耀:隋末时东突厥已衰弱
  • 唐太宗冤死刘洎永不平反 只因要维护朝廷正面形象
  • 隋文帝对世界影响要超过唐太宗李世民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