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遗憾的是,鲁迅开拓的这条路,后来的作家并没有继续走下去,"所以我特别渴望,沿着鲁迅当年的心境,重新梳理一下故乡,也就是重新梳理一下农民和中国的农业文明。"不仅如此,毕飞宇还想改变伤痕文学简单、粗暴的写法,重新写"文革".
毕飞宇说他并不十分赞同鲁迅那句"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他说仅从审美来看,该话成立;但如牵扯到民族、世界价值,就非常荒谬。"比如宋朝女人裹小脚,法国人曾认为水有害,你能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吗?"
关于自己的写作路子,毕飞宇说:"我分析过我的神经类型,我是一个死心眼儿、一根筋的人。"实际上,他也渴望成为一个死心眼儿、一根筋的作家,永远写死心眼儿、一根筋的小说。
而昨日中德作家论坛还在中国人民大学继续举行,张悦然、徐则臣、李洱等中国作家将与德国作家一起分组讨论"间离与理解"等主题。本次论坛的最初构想来自2011年上半年,当时社科院文学所代表团赴德时该想法最早被提出,2012年8月双方签署了议定书。
此次来华的德国作家一共一行10人,明天晚上他们还会参加在798艺术区举行的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