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四川自贡某学校以“打造书香校园,扩大学生阅读面”为名,向全校学生每人借书10到15本。此举引发社会热议。
一边是对于图书“人均20本”的刚性要求,一边是学校图书短缺的客观现实,导致本末倒置,图书馆反向学生“借书”,学校的行为有应付检查之嫌,也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既加重学生负担,又助长了弄虚作假的形式主义风气,难怪引来部分家长质疑。
透过“借书”表象,可看出不少地方存在的阅读缺失。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图书室建设资金捉襟见肘,图书捐献渠道不畅,导致图书数量不足;低价购书质量不尽如人意,导致读书人“吃不饱”.相关部门设置人均图书量,初衷在保障学生阅读权利,促进教育公平。但具体操作中,如果指标设计粗糙、细节脱离实际,再好的政策也会大打折扣,让善意落空。
破解阅读缺失困境,离不开制度兜底。一件小事即可看出,相关部门不能只简单下任务,而要从落实效果角度入手论证,调整公共财政的倾斜度,多依靠一些市场的手段,把制度设置得更具可操作性。这样才能真正避免向学生“借书”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