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里的真真假假
如果在网上搜索“小学教材错误”,你会发现不管是使用率最高的人教版,还是苏教版,都曾经被大学教授、学生家长和一线教学的老师挑出硬伤,除了课文中对现实问题的不当解释,还有我们熟悉的“春秋笔法写故事”.
网络上也不断地有关于早年间学过的课文真实与否的议论,《半夜鸡叫》和《飞夺泸定桥》是被说起最多的。部队作家高玉宝的《半夜鸡叫》,是半个世纪之前流传广泛的故事,入选了语文教材,也拍成了动画片,但就和质疑《飞夺泸定桥》的声音一样,没有谁能拿出确凿的证据。“有什么是绝对的真实呢?就当它只是一篇语文课文,用来学习文句语法。”刘胡权觉得,历史是说不清楚的,研究语文课本里的真实性,大可不必,因为“信息会越来越发达,越来越透明”.
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会受到审查委员会的影响,有时候呈现出来的,并不是编写组老师所期望的。人教92版历史教材中国近代史部分的编者马执斌说:“在当时编写反右斗争部分,我说咱们把‘反右斗争是必要的’这句话删掉,不说是必要,说它扩大了,这样更接近事实一点。”尽管意见获得周围编写同事的认可,但稿子一送上去就被退了回来。“必须加。”审查委员告诉马执斌,“一个字不能少。”
虽然国内的教材里意识形态的说教意味还是过高,离“中立”的标准相去甚远,但在张靖的记忆里,课本里有一处美好的“幻想”却成了当下生活的真实写照。“1980年代,我们高中英语书里的主人公叫吴东和李明,都是男孩,不用担心早恋了。他们过得很悲惨,基本上就是上课和做好人好事。但有一篇课文,写未来的世界。说人们坐在家里购物、上课,有十倍速度的自行车,叫做ten-speed-bicycle,而且还不看纸质书了……当时上这个课的时候只觉得是幻想,没想到全部实现了。”
好吧,让我们记住书里这些美好的部分。毕竟,在考试高压下的中国式青春里,课本与属于那个年纪最美好的一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像台湾电影《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里,多少少年都做过把自己的课本借给心爱的姑娘而后勇敢受罚的热血事迹;没有爱情的诸位,也总会记得在冬天的夜里,好不容易背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到爸爸在书上签好:“已背诵”三个字,就钻进放了热水袋的被窝,在十点前进入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