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失衡的根子不在姓氏文化

时间:2014-09-01 09:52来源:大西北网-北京日报 作者:顾骏 点击: 载入中...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只有男性才可以传承姓氏,几千年来,新生儿取名基本都随父亲姓氏。由于姓氏继承客观上属于男性的特权,因此在理论上,要追求社会性别的平等,破除男性的姓氏特权就成为极具象征意义的行动。安徽省长丰县在“男女平等”的名义下掀起“姓氏革命”,不是没有来由的。但这还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因为男性享有姓氏特权,在部分传统意识较强的国人头脑中,为维护姓氏的时代延续,唯一的办法就是确保每一代至少有一个男性的新生儿,由此造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就是新生儿性别比例的失衡。


    解决新生儿性别失衡问题当然重要。这不但关系到民族的未来,还直接影响到大量青年未来的婚姻,“光棍”过多,在任何社会都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甚至可能带来社会不稳定,这绝非危言耸听。但从人口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中不难发现,造成性别失衡的深层次原因并非姓氏文化,而是女性的社会地位。说白了,男性的姓氏继承特权不是性别不平等的原因,而只是其结果:因为男女不平等,所以需要拿姓氏继承上的特权来作为一个标志。所以,一旦男女平等了,姓氏继承权上的男女不平等自然也会消失,没必要仅仅为了姓氏随父还是随母而大动干戈。


    至于出生性别比例失衡,主要也是男女不平等的结果,传统观念对此有影响,但影响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么重大。当年唐明皇宠幸杨玉环,“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轻易就能改变的生育习惯,能称得上“传统”或“文化”吗?同样道理,长丰县不过奖励了区区1000元,就让数十户家庭变新生儿姓氏随父为随母,这足以说明经济利益要比文化观念的威力大得多。


    说到这里,所谓“姓氏革命”的合理性就出现了一个大漏洞:如果姓氏继承权和性别失衡同样都是男女不平等的结果,那么仅仅改变其中一个结果,即姓氏继承,就能够影响性别失衡吗?换句话说,仅仅让农民接受“随父随母一个样”的观念,就足以让他们相信“生男生女一个样”是生活的现实?如果男性作为劳动力仍然是养老的主力军,如果基层政治生活中仍然是男性掌权,如果各种机会仍然向男性倾斜,仅仅一个“剥夺姓氏继承权”就足以让农民改变生育时对婴儿的性别偏好,进而彻底解决新生儿性别比例失衡问题?如此乐观的态度不是过于幼稚,就是执迷于“文化决定论”,相信改变观念就足以改变世界。


    在中国农村,传统观念确实还有很大市场,在生育问题上,传统性别观念仍然影响着许多育龄夫妇的生育意愿,新生儿性别比例失衡仍在继续就证明了这一切。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生育时的性别偏好已发生明显改变,其产生原因主要不是观念革命,而是男女在社会权利,首先是就学和就业上越来越趋于平等。不看到这一点,盲目相信传统和观念的力量,会让我们探索男女平等的努力偏离正确方向。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姓氏文化:民族传统的静美溪流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