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逢暴雨就水浸街、大拥堵,这不过是时间和场景或有变幻的图景而已,不再新鲜。不过,暴雨也还是时常冲刷出这个城市某个不曾被人注意的地方。5月4日晚上,广东奥林匹克中心羽毛球综合馆顶棚坍塌就是暴雨添的“新闻料”.事故仅造成两人轻伤,但其留下的疑问和警示不少。
媒体在报道中都对事发羽毛球馆的与众不同之处进行了描述:报建时名为充气式帐篷,馆体周边和顶棚均使用PPC塑料,2014年8月建成,高13米,内部安装有鼓风机维持帐篷运转。场馆本身的简介更是“霸气”,诸如空气支撑膜结构,内部无梁无柱超大空间,跨度可达180米,抗风能力达到8级,绝对环保绿色节能,造价是钢结构的1/5,可使用30年。但是,一场大风大雨就几乎浇灭了如上“神话”.
拼命“自吹”的羽毛球馆却经不起大风一吹大雨一泡,坊间自然议论纷纷。当然,有必要说明两点:一点是事发当晚风雨交加,雷雨大风预警从蓝色、黄色升级为橙色,部分地方甚至升级为最强等级红色,可见天灾之力不小。另一点是事发羽毛球馆并非永久性建筑,而是用新材料弄出来的可拆装、可移动的“临建”庞然大物。将两点结合起来,或可推测场馆坍塌与大风暴雨来得急来得猛有很大的关系,但如果说这就是唯一,是必然,那就还要经受拷问。
至少,有几个问题是难以回避的:事发“临建”性质的场馆有无经过审批、验收等程序?如有,是如何进行的,验收有无经过抗风、抗雨、抗压、抗燃等试验?是否仅听其自称“可抗8级风、能用30年”就高枕无忧?有无明确此类“临建”在何种天气灾害预警下就要停业?气象部门发了预警信号且不断升级,场馆内有10多人,经营者有无防患意识,是否想过停业撤人?倘若方方面面从一开始就对这类临建的安全情况掉以轻心,甚至认为有新技术新材料就天不怕地不怕,那事故发生就注定不可避免,所不同只是爆发时间和要以多少生命作为沉痛代价而已。
可以说,此次羽毛球馆坍塌庆幸没酿成大祸,但警示不容忽略。建筑可以“临时”,但安全不能“临时”,因为天有不测风云,各种灾害分分钟都可能会发生,甚至是致命的。而且,须警惕的是,在过往的暴风骤雨灾害中,诸多惨案已经证明出大事的往往就是用塑料、石棉瓦、薄铁片搭建的临时建筑。就文体设施而言,不少地方的羽毛球馆就属于此类“临建”.而这类临建所有者自身对事故的防范和相关部门的监管往往又轻描淡写,从而埋下后患。所以,对临建特别是文体设施的临建,安全防范疏忽不得。不能出了事就怪老天爷,一切原因都推给老天爷。别忘了,天灾与人祸很多时候就是并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