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西凉政权与凉州往事

时间:2011-12-20 16:52来源:兰州晚报 作者:瞿学忠 点击: 载入中...
历史上的西凉政权与凉州往事
 
李暠像
历史上的西凉政权与凉州往事
 
西凉时期的敦煌壁画
历史上的西凉政权与凉州往事
 
皇娘娘台遗址 ︵资料图︶
历史上的西凉政权与凉州往事
 
王陵外观

 

  十六国时期是一个民族分裂时期,同时又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经由这场动乱,各族的社会形态、生活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进一步接受汉族成熟了的封建制度,有的由家长奴隶制进入封建社会。有研究者认为,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原本四分五裂、各自为政的各族成员都开始按照各自的阶级成分,渐渐与内地汉族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融合,十六国原有的种族名称基本上已经消失,例如匈奴、羯、巴、氐、河西鲜卑等,都已融合到汉民族之中了。

  在十六国飘摇动荡的130多年时间里,西凉政权的创建者李暠是十六国中为数不多的汉族君主之一。有研究者认为,西凉政权在五凉中尽管存在的时间并不长,统辖的地域也很小,但却是一个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较为先进,因而也产生过较大影响的汉族政权。

  凉州往事

  凉州因为地处中国的西部,所以习惯上人们就把它称为西凉。

  中国历史上的“凉州”,不仅仅是今天的甘肃凉州区。自汉朝建郡以来,“凉州”的名字换了多次,有时叫“武威”,有时叫“姑臧”,有时叫“西凉”,有时叫“前凉”……其疆域,也时大时小。最大时,把大半个甘肃都占了,还扩延到周围几省,史称“凉州大马,横行天下”。不过,凉州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不能以其地盘的大小来衡量。有专家认为,研究中国文化,就不可能绕过凉州。佛教传入中原时,凉州是最关键的一站,佛教从此传入内地;历史上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的鸠摩罗什就在凉州住过十多年,他对中国汉文化的了解,就是在凉州完成的。这些,我们在陈寅恪先生的《隋唐制度渊源论稿》里,能看到许多相应的证据。

  凉州自古多安定。因为地理位置的重要,凉州便成为丝路重镇和经济交流的都会,同时也决定了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古谣称为“秦川中,血没腕,唯有凉州倚柱观。”凉州百姓爱好和平,从不排外,能忍辱负重,讲究“吃亏是福”,商贾往来,从不欺生,渐成经济文化重镇,在唐代,就有“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之说。

  从两汉到魏晋时期,现在的甘肃河西走廊和青海湟水流域(一段时期还包括内蒙的额济纳旗和新疆的哈密地区),一直被称作凉州。西晋灭亡后至北魏统一河西的130多年间,这里先后建立过五个独立的地方政权,即前凉、后凉、西凉、南凉、北凉,史称五凉。其中于东晋安帝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建立,定都敦煌,后又迁都酒泉(今甘肃)的西凉政权在五凉中尽管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但却是一个对后世产生过较大影响的汉族政权。

  这一政权的建立者就是李暠。

  建政之初

  史料记载,李暠生于东晋穆帝八年(前凉建兴40年),为西汉名将李广的第十六世孙,这一年正是前凉张重华统治的最后一年。李氏家族在中国历史上是典型的望族,李暠的高祖李雍在曹魏时任济北,东莞二郡的太守,曾祖李柔,为晋的北地太守;祖父在张氏前凉政权中为天水太守、武威将军,封安世亭侯。父亲李昺,做过前凉太子侍讲,死的比较早。李暠就是李昺的遗腹子。

  生长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李暠自幼便有异于常人的地方。史料称“通涉经史,尤善文艺”。李暠成年之后,文武双全,又抱负远大。史书称他“性沉敏宽和,美器度,通涉经史,尤善文学。及长,颇习武艺,诵孙吴兵法”。

  据《肃州史话》记载:隆安三年,段业称凉王,他的右卫将军索嗣想取代李暠为敦煌太守,多次在段业面前诋毁李暠。而段业也怀疑李暠有异志,便同意索嗣代替李暠为敦煌太守。当索嗣率领五百骑将到敦煌郊外20里处,传令李暠前去迎候时,李暠极为震惊,不知如何应对。这时效谷令张邈说;“吕氏政权衰落,段业又愚昧不明,这正是英雄豪杰奋发有为的时候。将军凭借着一个现成国家的资本,为什么要束手就擒呢”其他人也纷纷劝李暠杀索嗣而自立。

  李暠听从了众人的建议,轻而易举地打败了索嗣。随后又致书段业,历数索嗣罪恶,求杀索嗣以泄民愤。段业为势所逼,于是杀了索嗣,并加封李暠持节都督凉州(今瓜州)以西诸军事、镇西将军,领护西夷校尉。

  索嗣事件后,李暠的地位虽然有所提高,但仍臣属于北凉政权。到了隆安4年(公元400年),当北凉内部段业和沮渠蒙逊的矛盾不断激化时,晋昌太守唐瑶出面联合周围六郡人士,公推李暠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公、领秦凉二州牧、护羌校尉。于是李暠大赦全境,建年为庚子,正式脱离段业,建立起了独立的西凉政权。

  迁都酒泉

  李暠是一个志向远大的人,他不满足于偏安一隅,而是要创造条件,选定时机,“习卷河陇,扬旌秦川”。

  西凉政权虽然建立,但敦煌地区百姓稀少,土地瘠薄,并且在军事力量上也比较薄弱。如何寻求东进,成为刚刚立政的西凉当局首要考虑的问题。为了集中力量向东发展,与拥有河西走廊中部的北凉政权对峙,李暠常常和臣下谋议迁都酒泉事宜。

  隆安五年(公元401年),机会来了。当时北凉境内发生分裂,原属北凉的酒泉、凉宁二郡叛降李暠,原本地盘狭小的西凉领土扩展到了张掖附近的弱水地区。西凉建初元,李暠任命宋繇为敦煌护军,与自己的儿子敦煌太守李让一起镇守敦煌,自己率领臣下迁都酒泉,并改元为建初。

  关于李暠迁都的原因,《敦煌实录》中如此记载:晋安帝隆安元年,凉州牧李暠微服出城,逢虎道边,虎化为人,遥呼暠为西凉君,暠因弯弧待之。又遥呼暠曰:“有事告汝,无疑也。”暠知其异,投弓于地。人乃前曰:“敦煌虚,不是福地,君之子孙,王于西凉,不如徙酒泉……”

  “虎化为人”虽然只是个神话传说。但也多少折射出当时李暠迁都的一些原因来。“敦煌虚,不是福地……”其实已经成为当时新建的李暠政权的最大心病。

  “大业须定,不可安寝,吾将迁都酒泉,渐逼寇穴。”研究者认为,抵御东面强大的北凉,可以说是李暠迁都的根本原因,也是西凉立国的基本国策。

  “李尹政权”

  西凉昭武皇后尹夫人363~437,冀县(今甘谷)人,十六国时期杰出的女政治家,大姓尹文之女,曾随父迁居姑臧(今武威)。她自幼聪颖,才思敏捷,足智多谋,善辩而有志节。初嫁扶风(今陕西泾阳)仕宦马元正,马元正病故后,改嫁李暠,做了李暠的的续弦妻。

  据史料记载,李暠创建西凉大业后,尹夫人起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时人称为“李尹王敦煌”。意思是西凉是“李尹政权”。虽然尹夫人是一位具有谋略、气节的女性,但西凉亡后,由于尹氏特殊的身分,她历经了无数的磨难,直至最后沦落天涯,魂归流沙。西凉败亡后,尹夫人和家人被掳于姑臧,沮渠蒙逊以礼相待,召见并慰劳尹夫人。身陷囹圄的尹夫人说“若能一死,吾之所愿!”沮渠蒙逊为她的刚烈所折服,不但没有杀她,还特地为她建造了一座“夫人台”,供其居住。

  凉州夫人台,当地人也叫做皇娘娘台,遗址在武威市北郊。后来沮渠蒙逊为儿子沮渠牧犍娶尹夫人之女为妻。在沮渠牧犍另娶武威公主为妻之后,尹夫人遂与女儿移居酒泉。女儿死后,她潜奔伊吾(今安西)与流亡在那里的儿孙团聚,在伊吾度过了她的晚年,病逝时七十五岁。

  尹夫人以她的智慧,协助李暠重武功,抓文治,把西凉国治理得“兵无血刃,坐定千里”,确实不易。人们把西凉政权称为“李尹政权”,也绝不是空穴来风。这既是历史的实情,也是对尹夫人的由衷赞美。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一代战神——19岁的平凉市长名垂青史
  •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罗学瓒:活跃的农民运动领导人
  • 秦代封泥:2000多年前中国官员的文件这样“保密”
  • 敦煌壁画内外的劳动者:千年不辍的“孤守”
  • 甘肃戈壁小镇抢救“稻花香” 留住舌尖上的“乡愁”
  • 探秘藏于深山的明朝川西北最大军事遗址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