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大工程庄浪河渡槽
甘肃省引大入秦工程,是将大通河水跨东调至秦王川的一项大型自流灌溉工程。引大入秦工程的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是甘肃建国以来最大的水利工程项目;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第一个引进外资、国际招标、外国人参与建设的项目;是我省迄今为止写入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唯一水利项目;是我省首次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成就概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并被刻入“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铭文”的项目;是中央领导同志高度关心关注和视察次数最多的一个项目,被评为全省十大建设成就之一;也是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是中外罕见的“地下长河”,被誉为“西北都江堰”。
秦王庙
据王守义先生的报告文学《新河》中介绍:公元617年,时为隋炀帝大业十三年。神州大地,烽烟四起,反隋的旗帜飘扬在黄河和长江两岸。是年四月,金城校尉薛举率众反隋,自称西秦霸王,建立了自己的年号曰秦兴,后攻占天水,把都城从金城迁到了天水。由此,可以想见,薛校尉起事之初,秦王川是他一个开阔的练兵围场,也是往西进军的必经之路。西秦霸王在这一片荒凉土地上演出过什么轰轰烈烈的事,已史无可考。千余年后,这片曾经沸热的土地和一个浩大的工程连在了一起。
在秦王川原来有个秦王庙,庙址在今秦川乡五道岘村。这是秦王川的地理中心,也是今永登县秦川乡政府所在地。据当地老人介绍,秦王庙周边的很多建筑都是1958年大跃进时拆毁的。当地老人还告诉我们,过去在秦王川里有很多庙宇,几乎每个村庄都有龙王庙。对于干旱少雨的秦王川来说,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把有关土地的种种祈求完全寄托在龙王爷身上,希望龙王显灵,庇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我们现在很难从资料上看到秦王与秦王川有着怎样的联系,但有关秦王川的传说却被当地人代代传承下来。
历史上的引大构想
据《永登县志》记载:引水灌溉秦王川的设想,始于本世纪初。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三月,陕甘总督升允委派皋兰籍绅士王树中,偕同朱仲尊、薛立人等到今天祝藏族自治县松山一带察看红嘴河、黑马圈河,想引水入秦王川,终因“川原深且重,形式殊悬隔。有如龙门山,神禹凿不得”而作罢。
民国29年和30年(1940年和1941年),南京政府经济部勘测队和黄河水利委员会,两次勘测引庄浪河水入秦王川工程,并拟定出《庄浪河暨秦王川查勘报告》及《秦王川渠工程计划书》。民国33年,甘肃水利林木公司武威工作站第三次勘测“引庄入秦”工程,提出《永登县秦王川查勘报告》。由于水源、地形、技术、费用等原因,所作计划未能实施。
三十年的筹备
1956年,定西地区(当时永登、皋兰两县都属定西管辖)为贯彻《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提出引大通河入秦王川的设想。并从此开始到1958年,从大通河上游青海省的克图至永登县武胜驿,三次勘测引水线路。1965年,省水利厅设计院,勘测庄浪河流域和秦王川部分地方。1970年,省水电局一总队会同兰州市及永登、皋兰两县技术人员,全面勘测秦王川的水土资源,1972年,完成《甘肃省秦王川地区水利规划报告》。该规划报告分为引大入秦和调庄入秦两部分,经对两河水量、水质比较,确定引大入秦为规划采用方案。
1973年12月,省水电设计院完成《甘肃省引大入秦工程初步设计报告》。1975年12月,水电部委托黄河治理委员会组成审查小组,召开现场审查会议,会议同意兴建这项工程,根据审查意见,省水电设计院对总干渠高、中、低三条引水线路,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和论证,对灌区规划作出修改和补充。1976年10月,省水电设计院完成《甘肃省引大入秦工程修改初步设计报告》,选定天堂寺引水高程2256米的总干渠引水线路,11月,省建设委员会主持在兰州召开由中央水电部、黄河治理委员会等30多个单位参加的引大入秦工程修改初步设计审查会议。会议认为天堂寺引水线路比较合理。后经过多次局部调整,确定总干渠长87公里,其中隧洞33座,长75.14公里。规划引大入秦工程灌溉面积86万亩,其中秦王川盆地为57.11万亩,总干渠沿线4.3万亩,庄浪河沿岸4.86万亩,东山丘陵区14.34万亩,北川丘陵区2.98万亩,秦王川盆地东南部2.41万亩,其中包括提水灌溉面积16.5万亩。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