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踏飞燕”的出土与研究(二)

时间:2011-12-27 18:56来源:中国甘肃网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12260383_2005042200405822668400.jpg

  城市雕塑

  董洪先生说,天马在汉代具有崇高的政治象征意义。汉武帝为维护和加强自己的统治,极力敦促臣民向“天马”神祗顶礼膜拜,在全国掀起了“马图腾”的热潮。其实,天马自古以来就是河西走廊土著居民崇拜的图腾。

  在东汉雷台出土的这一批青铜车马中,自是以居首带头的这匹被命名为“马踏飞燕”的铜奔马最为著名,堪称是这一时期马的绝妙写实杰作,在中国的雕塑史上亦是不朽之作。它不但是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对外的综合表现与呈现,更重要的是它源于生活又高於生活的艺术杰作。无论如何这批沉睡大墓底下,默默保疆卫土、护卫主人的铜奔马仪仗队,都使世人留下了无限的赞叹。“马踏飞燕”以其杰出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灿的明珠。而它那勃发的雄姿千年不变,给观赏过它的每一个现代人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铜奔马身世

  1969年9月,铜奔马在甘肃,武威雷台一张姓东汉将军墓出土。

  1971年,经郭沫若举荐,铜奔马运抵北京展出,引起史学界极大震动。

  1973牟,外交部长陈毅决定让铜奔马赴世界各地展览,轰动世界。

  1984年,国家旅游局正式将铜奔马定为中国旅游标志图形。

  1986年,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武威市将铜奔马定为该城市城标。

  1999年9月,铜奔马出土30周年国际研讨会在兰州召开。

  奔马研究的七大谜团

  1、铜奔马蹄下的鸟究竟是什么鸟?

  2、铜奔马出土的准确日期究竟是什么时候?

  3、与铜奔马一起出土的仪仗车马俑原来究竟是怎样排列?

  4、与铜奔马-起出土的钱币究竟有多少?

  5、与铜奔马一起出土7枚“四出五株钱"究竟是什么时候铸造的?

  6、埋藏铜奔马的汉墓中究竟有几位墓主?

  7、铜奔马身上铭刻的“冀张君”究竟是谁?

  奔马墓主及作者之考证

  在铜奔马出土的20年间,史学界对其设计制造者,莫衷一是,一直不能认定。直到1989年,甘肃武威的两位青年文物考古工作者董洪、白明,经过实地考察和深入研究,终于认定南阳析县(今南阳市西峡县古称析县)人张江是国宝“马踏飞燕”的设计创制者。

  他们首先实地考察,发现出土的奔马上有铭文记载着墓主人姓“张”,曾任太守之职。然后考查文献资料,进行分兵析:东汉时,太守为二千石官爵。据《后汉书》记载:“中二千石殁后,赐墓葬铺地钱二万。”而墓主人张某的铺地钱却有28000枚。再加上刚出土时混乱中流失的,就有了二万枚以上。显然墓主人的官司爵大于太守,应为候王之爵。他们进一步查阅清人张澍所著《凉州府志备考》,其中所记东汉时期在凉州任职的唯一“候”兼太守就是张江。他被封为南阳析候--“析”即析县,今西峡县的古代名称。他们另据铜奔马铭文及《通志》所载,知道张江当时为“左骑千人”兼张掖长。凉州自古为军事要塞,西羌人攻打凉州,须经张江戊守的张掖峡口。他因奋勇抗敌,保疆有功,被封为“破羌将军”--这与墓穴出土的银印“破羌将军”相吻合。

  张江原籍不在析县,仅凭他被封为南阳析候,就断定其为南阳析县人,证据尚不充分,也难自原其说。他们又查阅大量资料,从《后汉书》中发现一段记载:“析象,字伯式,广汉人也,其先张江者,封析候。”该文未,对张江有一条注释,是:“张江为武威太守,因军功,封南阳析候,因氏焉。”这两处记载,不仅证明了两位考古工作者的考证完全准确;而且“因氏焉”三字,确凿无误地说明:张江因为被封为析候,于是把析县作为他的家乡里籍,子孙后代在此繁衍不绝。他的后人--析象,字伯式,干脆以“析”为姓,连其先的“张”也不带,更为奇绝的说明,张江--马踏飞燕的创制者是今南阳市西峡人。

  前文说,国宝“马踏飞燕”是从张江墓中出土的。而墓主的随葬品,未必就可以说是他制作的。关于这一层,两位青年考古者有比较明确的论述。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甘肃渭源:让古老“光影”艺术薪火相传
  • 讲敦煌的“故事佬”:用壁画道尽世间真善美
  • 没来过这座灿若苍穹的“金城”,你的人生怎能完整?
  • 深藏在敦煌壁画中的“绝世武功”
  • 深藏在敦煌壁画中的“绝世武功”
  • 翰墨古韵:汉代“文房四宝”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